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长江口盐业简史
作者:
鲍俊林 著
定价:
60 元
页数:
252页
ISBN:
978-7-309-17753-4/F.3082
字数:
19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言
      
       前两年盐业部门公布了一项数据:我国供应的食盐,海盐只占5%,其他主要是岩盐。这出乎不少人的常识概念,因为他们一直认为,既然中国东南面临大海,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和那么多海岛,自然应该以供应海盐为主。其实他们混淆了一个概念: 资源所在地不等于就是产地,产地也不等于行销地或消费地。
       食盐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得讲究价格和利润。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不同社会制度,同一时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下,食盐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都可能不同,甚至有悬殊的差异。
       就以海盐而言,理论上海水都含盐,都能用于产盐,实际却不是那么简单。海水自然形成盐结晶又能为人所获取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是人类利用海水生产的。要选择海水浓度高且容易汲取、拦蓄、蒸发的地方,还得考虑阳光、风力的条件。一般要选合适的海湾、滩涂,建成盐田。用卤水煮盐时,还得有多种制盐工具,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又得计算燃料的来源和价格,这些都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人均食盐消费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产区的产量与消费区、消费量有相对稳定的关系。产量超过了消费量会造成供过于求,导致滞销和价格下降;反之则会供不应求和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产销区间的调整或重新组合。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必定要计入食盐的销售价格,在交通运输手段原始落后的前提下,产区离销售区不能太远。如果在合理的物流范围内没有足够多的消费人口,即使自然条件合适,也不可能产生产地。如果原有的消费人口减少或迁离,又会导致原有产地的萎缩或终结。
       交通运输路线和手段的改变导致物流成本的变化,如水运与陆运、人力和机械、路线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产地和产量的变化,大幅度的变化最终会改变产销的基本关系和格局。在只靠人背马驮的条件下,物流成本往往远超生产成本,导致很多交通不便的山区的盐价更为昂贵。通了公路、铁路之后,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低的岩盐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输送,成了商品食盐的主体。
       历史上滨海与河口地区是重要产盐地,但难免受到潮汐和海洋灾害的影响,为了防灾抗灾,就需要修筑堤塘坝闸和相关设施,还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或突击性的修复加固。这与食盐生产往往不能兼顾,造成对盐产地的直接影响,如占据或毁坏了原有盐田,影响或截断了海水来源,或者影响了海水的盐度。为了就近取土,有时不得不毁坏已有盐田。对芦苇和荒草的需求,导致保留或扩大滩涂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盐田的范围。
       当同样的芦苇荒草滩涂的土地产值超过盐产值时,废盐田复滩涂就是必然的选择。当本地产盐价失去竞争力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成为有效措施。近代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林牧副业的进步使沿海滩涂荒地有了多种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于是开发利用已久的盐田陆续被改造为农田、牧地、林草地、工业用地、生态保留地,也有些盐田成了聚落或休闲空间。
       此外,明清以来盐引制度的变化,官府专卖制度和行销区的变迁,对私盐取缔与打击的力度,跨区域贸易对食盐生产和运销的影响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和人文因素,也都影响着盐业的兴衰演变,有时比自然因素的作用更大、更剧烈。
       所以,一个区域内盐业的兴衰历史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复杂互动的产物,是当地人群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与所在空间的各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和调适的结果。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一部产业史,也是一部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生态史;既是对历史地理的复原,也是对生态地理的重构。
       鲍俊林的《长江口盐业简史》以长江口——长江三角洲的前缘,即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地带——为论述范围,分析了该区域的盐业兴衰过程,揭示了长江口盐史在全国盐史变迁上的共性,以及它具有的地方特殊性。这一范围自然环境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强烈频繁、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特别是近代上海这个中国和远东人口最多、生产力最大的工商城市和口岸的崛起,形成最重要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对长江口盐史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这只是一部简史,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认为,此书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基础和水平,达到了预定目标,是一项符合我期许的成果。
      
       葛剑雄
       2024年12月
      

作者简介


       鲍俊林,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区域环境变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上海市教委科创计划重大项目。在Climatic Change,Land Use Policy及《地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气候变化与江苏海岸的历史适应研究》《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等,获评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历史地理青年论著奖。

书摘


       目录
      
       序言 葛剑雄
      
       引言
      
       第一章 盐与人类
       第一节 从自然盐到人工盐
       第二节 中国古代盐业与海盐
      
       第二章 长江口变迁与历代盐场分布
       第一节 长江口自然环境
       第二节 长江口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长江口的盐业资源
       第四节 历代盐场地理分布
      
       第三章 先秦至汉唐时期盐业的初兴
       第一节 海陵监与通州盐业
       第二节 嘉兴监与松江盐业
      
       第四章 宋元时期盐业的繁荣
       第一节 利丰监与华亭监
       第二节 淋卤煎盐与《熬波图》
       第三节 运销与盐场管理
       第四节 下沙、新场与崇明盐业
      
       第五章 明代盐业的发展与停滞
       第一节 通州与松江分司盐业
       第二节 沙洲坍涨与荡地兼并
       第三节 明中叶私盐兴盛与倭患袭扰
       第四节 明末徐光启与淮浙废煎改晒
       第五节 潮灾与盐场防御工程的发展
      
       第六章 清代盐业的恢复与衰退
       第一节 清代前期盐业的整顿
       第二节 盐枭、私盐泛滥与缉私
       第三节 清后期盐业衰退与荡地转垦
       第四节 盐区防灾工程的扩张
       第五节 清末张謇废煎改晒与板晒盐
      
       第七章 20世纪初以后的盐业转型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的裁废转产
       第二节 20世纪后期的盐场转型
       第三节 产销制度的转变
       第四节 管理机构与缉私
      
       第八章 长江口古代盐文化景观
       第一节 盐民、盐贩与盐官
       第二节 盐河、盐道与盐路
       第三节 盐业聚落与市镇
       第四节 盐神与民间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