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1949—2016年水环境政策与白洋淀地区人水关系研究
作者:
张慧芝 著
定价:
88 元
页数:
461页
ISBN:
978-7-309-17802-9/K.856
字数:
48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5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言
      
       这本书是张慧芝博士调到河北工业大学工作后,以京津冀地区海河流域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第二部专著,也是她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期以来水环境政策与白洋淀地区人水关系研究”(18BZS150)的结项成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亟须历史地理学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有用于世”的积极作用,本书的撰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学术宗旨。
       我一直主张,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不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变迁都是自然环境要素本身遵循自然规律变化与人为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因而构成多元复合双向制约系统。慧芝博士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基于这一学术观点,将20世纪中叶以来白洋淀地区地理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既探明地理环境变迁过程与特点,也探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及动力机制,更重要的则是要揭示出两者彼此制约与作用之“人地关系”规律,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地区和谐人水关系的构建提供镜鉴,达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双赢目的。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雄安新区选址的重要考量。从历史长时段来看,人类活动叠加在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变迁之上,淀内水量一直在盈溢与干涸间周期性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环境产生着直接影响。《1949—2016年水环境政策与白洋淀地区人水关系研究》一书,选取了“水环境政策”与“人水关系”这两个带有明显交叉学科特征的研究对象,落实在白洋淀这一方圆数百公里的淀泊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政府主导的水资源环境政策治理是中国水环境治理的主导模式,对1949—2016年水环境政策引导下人水关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现实价值。
       慧芝博士这本书总字数逾40万字,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分上、下两部分,再以气候要素、国家重大水环境政策和重要水利工程等为依据,分为六章。在复原中国重要水环境政策实施、重大水利工程运行等与白洋淀人水关系的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为新时代雄安新区建设及21世纪人水关系重构中的中国话语提供学理服务。本书中具有新意的见解,还可以略举以下几处:
       (1)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来治水思想内容及效果的研究,或分阶段,或从理论层面宏观评述,具体到一个完整的中小尺度的人水系统,对政策作用下人水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成果极少。慧芝博士以白洋淀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流域生态系统视角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个案研究。
       (2)近年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对中国人水关系总结成果渐多,但对白洋淀研究多止于近代。随着雄安新区设立和湖长制逐步实施,以白洋淀地区为对象,对70多年来治水思想及实施效果做一个系统的实证研究,以微见著,以史为鉴,十分必要。
       (3)水问题具有复杂性,学科交叉研究是趋势。近年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与历史地理学、环境史等多学科交叉,探讨中国水环境制度政策下的人水关系,成果依然较少。这本书还大量借鉴了生态学、水文学、水利学等自然学科相关成果,量化揭示了白洋淀水环境的变化,对水环境政策的实践成效的评价也更为客观、科学。
       (4)本书还关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洋淀流域居民对人水关系认知的变化转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与工农群众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水互动模式,对白洋淀水资源的利用、水环境的改造产生了根本变化。
       (5)本书对“水库拦蓄”和“入海为安”治河利弊也进行了重新审视。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要想完全控制洪水不产生灾害,在当前科技水平下是无法办到的。面对白洋淀无水可蓄、无水可弃的局面,更需要改变传统观念。“给洪水出路,让洪水为我所用”,通过洪水资源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水资源紧缺问题。
       近期慧芝博士又承担了2024年度河北历史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大清河流域开发史》书稿的撰写,她将继续在京津冀区域、海河流域历史地理领域耕耘探索,这一点也值得称道,深感欣慰。这本书行将出版,要我写篇序文。回忆当年慧芝博士师从我学习的情景,宛然如昨,因而欣然从命写成这篇序文,以供读者诸君审读品鉴。
      
       朱士光
       2024年11月6日于西安城南望秦书屋
      

作者简介


       张慧芝,河北井陉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教授。近年来研究集中于中国环境政策、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解读等。在《历史地理论丛》《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等论文40余篇,已出版《历史流域学论纲》等专著4部。
      

书摘


       目录
      
       导言
      
       上篇 走出传统
       毛泽东时代改造语境下白洋淀地区人水关系大变革(1949—1977)
      
       第一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白洋淀水环境治理转变
       第一节 淀区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第二节 白洋淀自然特征和主要水灾害
       第三节 淀区生产定位与水环境相互作用
       第四节 1949—1957年社会背景与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58—1965年“大跃进”背景下白洋淀水环境的剧变
       第一节 白洋淀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根治海河与以白洋淀为中心的流域治水
       第三节 生产“大跃进”与白洋淀水环境综合治理互动
       第四节 白洋淀流域对社会主义人水关系的实践探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66—1977年工农业生产发展与白洋淀区水环境的新问题
       第一节 白洋淀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向淀底要粮”与白洋淀区水环境相互作用
       第三节 综合治理白洋淀的十六字方针与流域水利工程
       第四节 重视工业污染与第一次综合治理白洋淀水环境
       本章小结
      
       下篇 面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语境下人水关系调整(1978—2016)
      
       第四章 1978—1987年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与白洋淀水环境
       第一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白洋淀主要地理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白洋淀水环境保护的转折
       第三节 水环境变化与淀区传统渔耕产业调整
       第四节 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及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88—2000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对产业和城镇化的影响
       第一节 20世纪末白洋淀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第二节 中国步入依法治水新阶段与白洋淀水环境治理
       第三节 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与淀区社会经济调整
       第四节 白洋淀水环境问题与再次综合治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01—2016年白洋淀区城镇化提速与为构建和谐人水关系的努力
       第一节 新世纪白洋淀区主要地理特征
       第二节 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白洋淀产业结构再调整
       第三节 白洋淀基于生态系统的第四次综合治理
       第四节 白洋淀水环境治理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