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思想史(三卷平装本)
作者:
葛兆光
定价:
60.00元
页数:
1278页
ISBN:
ISBN7-309-02992-5/B.163
字数:
151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1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本卷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论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 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从此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作者简介


       葛兆光,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
       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书摘

书评       

中国思想史的背景——评《中国思想史》

梁济生 孙锋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以下简称葛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描述了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凸现了精英和经典的背景和 底色,无论从方法论还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都为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 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 在思想史的视野中。”
       所谓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 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它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被人们普遍认可,并作为日常生活的规则、解释。任何一个精英都会接受这些一般知识和思想的启蒙,在日常生活中遵从其指导,“所以它可以成为精英与经典思想发生的真正的直接的土壤与背景。”在这样的视角下,思想就成为从共同的知识体系出发,对相同问题的共同关注和不同思考。例如,在传统的思想史中,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总是经渭分明,有时甚至是水火不容。葛著则认为是当时人们在同样知识背景下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个人存在的共同思考和不同 阐解。由于大家处于同一知识体系、观念框架、话语系统中,这种思考与阐释难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恐怕比前者更符合历史事实。
       思想史视野的拓宽,使我们注意到被传统思想史忽略的部分,理清了在传统思想史中有着重 要地位的精英思想的渊源。原来,在传统思想史中难登大雅之堂的星占卜筮、房中养生、兵 家阴阳,却在实际的生活世界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阴阳、黄老、儒法,这些对后世有至深影响的思想流派,竟与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思想并不仅仅是天才们的想法,也深深地植根于普通人的知识、观念中。或许这种实际存在于普遍 的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的接续和演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历史,或许正是这些在潜 移默化中接受,日用而不知的知识与观念才真正主宰着社会生活甚至历史本身。
       当思想史真的改变了自己的叙述角度和观察框架,把过去并不那么精英和经典的文本也当做构筑思想史语境的资源,那么,那些平时并不被重视的信札、书画、年历、日记、公文、广 告以及其他的种种资料,就会进入思想史的视野(葛兆光:《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
       思想史一旦开始关注一般的知识与思想,它所依据的文献和资料便大大地丰富起来,一些被传统思想史忽略的文献、实物便进入了思想史的视野,成了“思想史解释的资源”。在这方 面,葛著创获尤多。
       其一,对考古新成果的运用。20世纪后半段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葛著吸收了这些新发现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做出“思想史的解释”。在第一卷第一编中,葛著通过对良渚玉琮的形状、纹饰、质地及其象征意义,对濮阳龙虎图案所象征的东西 空间观念、春秋时间观念,对凌家滩玉龟玉版刻有的神秘四极八方图案的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由天地四方的神秘感觉和思想出发的运思与想象 ,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原始起点;列举出土文献中兵书、数术、方技类占相当数量,说明这些看似形而下的知识却正是古代思想的知识背景和基本依据。
       其二,是对汉字和目录学等材料的分析。“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 识中的世界,在语言文字中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沉的思维和意识结构”,基于此,葛著探讨了汉字的象形以及古代中国人感知事物具体性的传统的形成,作为词的汉字的衍生分类和汉 语的句式特点与中国人思维分类的关系,指出,由此可以推测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思路和方法,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理解古代中国生活的重心和兴趣。此外,通过对比《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著录书籍数量的增多与门类的减少显示两汉到唐初知识与思想的演变,透过《艺文类聚》等类书的分类次序,来显示当时社会对知识与思想的整和与规范,用《五经正义》等对经典的注疏,来勾勒被政治权力所确认的知识与思想的大体边界,这些至少在思想史的写作中称得上独辟蹊径。
       其三,是对图像资料的分析研究。这也是本书对“思想史解释的资源”的最大开拓。因为图像同文字一样也是历史中的人们所创造的,它必然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而在其中恰恰隐藏了历史、价值和观念。临沂金雀山九号墓、马王堆汉墓不约而同出现绘有上、中、下三层世界的帛画,在大量汉墓中出土的反映升天题材的画像石,透露出当时人们对普遍关心的关于生命、人生幸福等问题的焦虑和思考,以及支持这种思考的那个时代的普遍知识和思想观念。同样,当利玛窦将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进献给万历皇帝时,它所代表的新的世界观念就对传统的中国人的“天下”、“中国”、 “四夷”观念形成冲击,使中国一直以来作为支持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的终极依据的普 遍知识与信仰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辩论声中,中国的知识、思想、信仰 世界发生了变化,尽管这变化相当艰难和缓慢。
       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葛著可能深受某些西方学者如福柯、如年鉴学派的影响,在笔 者看来,葛著对上述新材料的运用也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总结,显得有些随意和杂乱 ,然而,“作者试图从新的角度写出一部中国思想史,尽管没有完全取得成功,但是学术界 一种可贵的探索,也代表了一种方向。”(葛剑雄语)而且,注重对思想史背景的考掘和关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思想史写作模式的突破。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4月3日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