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新闻评论教程
作者:
丁法章 著
定价:
32.00元
页数:
352页
ISBN:
ISBN7-309-03212-8/G.465
字数:
359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2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它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本书作者曾出版过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学》专著,获得广泛好评。《新闻评论教程》是他为新世纪的新闻评论教学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的一本最新力作。本书的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新闻评论学的科学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许多观点、典例概括了新闻评论在新时期的发展轨迹,提炼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诸如,对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独特功能和发展机遇的论述,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发展前景的阐释,以及结合实例详尽讲述的评论写作基本技能,等等,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
       本书作者从事过近40年的新闻评论教学和媒体新闻评论工作,加上近10余年担任中国著名报纸总编辑的经历,更使他具备了新闻评论类专著撰述的独特优势,故本书既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和丰厚学养,也处处渗透着他对新闻评论实践与教学的体察和感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兼具。
       使用、研读本书,如同聆听作者讲课一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新闻、宣传从业者会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丁法章,高级编辑。1940年9月15日生,江苏盐城人。1966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67年—— 1973年,先后在江西《赣中报》、《江西日报》从事采编工作,1973年9月——1983年10月,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主讲《新闻评论》等课程。嗣后,担任《青年报》、《新民晚报》总编辑达15年,并从事过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领导工作。现为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并兼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撰述出版过《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我当晚报老总》、《灯下走笔》、《报海拾贝》等教材与专著多部,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证书,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6月,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其“20世纪杰出人才”荣誉证书。社会主要兼职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书摘


       目 录
      
       前言
      
       上编 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学的界说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定义
       第二节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第三节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分类
       第一节 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第二节 代表编辑部意见的主要评论形式
       第三节 几种由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形式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价值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
       第一节 论点
       第二节 论据
       第三节 论证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嬗变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缘起
       第二节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报刊言论
       第三节 英美等国报刊新闻评论述略
      
       第七章 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十分重视报纸言论
       第二节 党报评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三节 毛泽东对党报评论工作的贡献
       第四节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新闻评论的重视
       第五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闻评论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
       第一节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节 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第九章 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第一节 “目光四射,触觉锐敏”——政治家的眼光
       第二节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理论家的头脑
       第三节 “上‘天’有路,入‘地’有门”——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第四节 “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杂家的智能
       第五节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作家的技巧
      
       中编 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
      
       第十章 选题
       第一节 到哪里去选题
       第二节 学会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第三节 好的论题应具备的条件
      
       第十一章 立意
       第一节 立意的主攻目标
       第二节 立意的思维方法
      
       第十二章 论证
       第一节 论证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 立论和驳论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推理形式
      
       第十三章 谋篇
       第一节 “题好一半文”——精心制作标题
       第二节 “万事开头难”——悉心写好引论
       第三节 “文似春山不喜平”——苦心经营正论
       第四节 “不要蛇尾要豹尾”——用心撰写结论
      
       第十四章 文采
       第一节 叙议结合议论风生
       第二节 通情达理情理交融
       第三节 起承转合变化有致
       第四节 言之有文辞达理举
      
       第十五章 大忌
       第一节 忌空泛
       第二节 忌俗套
       第三节 忌跑题
       第四节 忌冗长
      
       第十六章 修改
       第一节 动笔前后的两种修改
       第二节 新闻评论修改的几个环节
      
      
       下编 常见评论的常用技法
      
       第十六章 社论与编辑部文章
       第一节 社论的性质与功能
       第二节 社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努力撰写短而精的社论
      
       第十八章 评论、本报评论员与特约评论员文章
       第一节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特点及其应用
       第二节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特性
      
       第十九章 短评、编者按与“配评论”
       第一节 短评
       第二节 编者按
       第三节 “配”评论的好处与要领
      
       第二十章 述评
       第一节 述评的特点与长处
       第二节 述评的渊源与类型
       第三节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经济评论与其他评论
      
       第二十一章 专栏评论
       第一节 专栏评论的兴起及其特点
       第二节 思想评论
       第三节 微型评论
      
       第二十二章 广播新闻评论
       第一节 广播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第三节 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 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二节 制作电视专题评论的要领
       第三节 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崛起
      
       第二十四章 网络新闻评论
       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勃兴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新课题
      
       第二十五章 文艺性政论——杂文
       第一节 杂文与评论
       第二节 杂文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附录:
       历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名录
      

书评       

新闻媒体的旗帜——写在《新闻评论教程》出版之际

丁法章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中,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其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其内容和形式的拓展,正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量事实表明,各种形式新颖、观点鲜明、群众喜爱的新闻评论的大量出现,对正确舆论的传播、先进文化的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相对于较为活跃的新闻评论工作,我们的新闻评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是严重滞后了。记得20年前,我还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的时候,新闻评论是一门基础最薄弱的学科。在全系师生的支持下,结合课堂教学,1984年我撰写了解放后全国第一本新闻学基础教材《新闻评论学》,约20万字,并于198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尽管此书较为浅薄,但由于是“第一本”,新闻出版界予以热情鼓励,称其“反映了该学科当前的最新水平”。第一版很快售罄,接着又进行了再版。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一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已进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此情势下,原教材《新闻评论学》的一些提法、范例已和当时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且,从各种新闻媒体评论的变革看,除了报纸评论外,广播电视评论应运而生,出现了风格迥异的谈话类节目;此外,评论的写作技法在实践中也更趋多样化,更趋讲究与成熟。这一切,多么需要有人去进行科学的抽象,加以理论的概括和提高。再从新闻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看,新闻专业点已从10个增加到60多个,各类教材也发展很快,但相对而言,最缺的就是适合当前需要的新闻评论教材。而我尽管有志于此,但自1983年相继调青年报、新民晚报主持工作以后,虽然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兼职教授经常为同学讲课,也不时听到同学们和社会上要求修订再版这本教材的呼声,然而毕竟力不从心,实在无暇独立从事修订工作。所幸的是,为了适应当时教学工作的急需,在主讲这门课程的张骏德教授、程士安副教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对初版《新闻评论学》进行了一次修订,对原书结构和范例作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个别章节,还编入曾建雄博士撰写的《中国报刊新闻评论的产生与发展》作为最后一部分。经过修订后的《新闻评论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1月公开出版,这对当时新闻评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无疑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今,人类社会已跨入了风光无限的21世纪,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呈现出更加蓬勃发展的生机,新闻评论工作也进入了空前兴盛的阶段,突出表现在各级党和政府更加注意通过抓新闻评论加强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新闻单位更加自觉地把改进和加强言论工作,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新闻评论的触角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几乎成为社会生活的面面观;广播电视中的谈话类节目优势日显;网络新闻评论发展势头雄劲;新闻评论的写作技法也日趋多样,各家媒体新闻评论专栏越来越多,新作者不断涌现……新闻评论园地里所出现的这一切,有多少新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有多少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有多少新领域需要我们去拓展啊!
       再说,目前新闻采集和传输方式的发达,第四网络媒体的崛起,电视直播新闻的盛行,这既向报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新闻评论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是因为,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各家媒体上新闻报道的趋同化日益凸现,但新闻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正好可以各显身手,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各家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争芳斗艳的新闻百花园里,新闻评论展现着最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正是在此背景下,2001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顾潜先生专门来函,希望我对初版和第二版的《新闻评论学》,独自作一次全面修订,力求反映该学科当前的最新水平,并将该书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博学”品牌,作为新世纪版的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新闻评论教程》问世。今年春节以后,在出版社领导和顾潜先生的鼓励下,我沉潜埋首于修订工作,尽可能辞掉可不参加的公务活动,几乎天天闭门谢客,埋头翻阅资料,反复酝酿提纲,可说日夜操劳,不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三个月的连续奋战,一本经过全面修订的《新闻评论教程》脱稿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41万余字,立足于当前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沿,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力求紧密联系当前新闻评论的实践,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实战能力;既注意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学习无产阶级报刊评论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力求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闻改革的新鲜经验和评论拓展的最新成果,以增强创新意识。在体例和布局上,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初版和第二版的《新闻评论学》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这本《新闻评论教程》,按照教学的需要,每个章节都附有内容提要以及问题和练习,因而特别适合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莘莘学子使用。同时,这本书也是奉献给一切有志于学习评论写作的朋友和从事言论工作的同行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摘自《解放日报》 2002年06月10日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