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名家专题精讲·中国经学史十讲
作者:
朱维铮 著
定价:
16.00元
页数:
308页
ISBN:
ISBN7-309-03363-9/B.187
字数:
282千字
开本:
大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2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第一批六种即将全线推出。它们分别是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陈允吉的《中国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葛兆光的《域外中国学十论》、陈平原的《中国大学十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
       本丛书的特点是,全部由一流名家撰著,选定一个主题,取其最具研究心得的有关代表力作十篇,汇为一编。并通过工艺讲究的版式、风格统一的装帧,让利读者的定价,不仅是出版社弘扬学术、奉献社会的一贯宗旨再次得到体现,同时也使广大真正读书求知之士,易获名副其实的精品好书。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等。编辑校注《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马相伯集》、《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等。曾长期主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编辑,并主编《学术集林》,《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十种,《传世藏书》经学史类二十一种、诸子类五十种。
      

书摘


       目 录
      
       小引
      
       1 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过程、特征与文献
      
       2 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经学、儒学与孔学
       儒术与经学
       有一以贯之的传统么?
       周孔与孔颜
       怀疑经学与孔孟之道
       尊信与不信
       赞语
       附释
      
       3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
      
       传统与儒学不是等价物
       不存在单一型的儒家传统
       也没有不可分解的文化传统
       现代史上的三种传统
       如何理解制度化的儒学
       怎样诠释中国经学诸形态
       一点希望
       附释
      
       4 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
      
       解释清代经学史的一个关键
       由近及远的怀疑与否定
       经学内部的异端思潮
       难以遏制的瓦解态势
       走向“山穷水尽”?
       附释
      
       5 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常识引出的疑问
       时间记录的矛盾
       西汉儒术的先驱
       学老子者面临挑战
       推尊儒术的重大挫折
       罢黜黄老取得成功
       赘语
       附释
      
       6 《论语》结集 说
      
       《论语》是唯一可信的孔子史料吗?
       谁是《论语》原始结集的主持者?
       原始结集本的“失踪”
       西汉的三种传抄本
       张禹和《张侯论》
       郑玄和《论语》今本定型
       附释
      
       7 汉学与反汉学
       ——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和方东树的《汉学商兑》
      
       正负两面的“清学”挽歌
       自成特色的扬州学派
       “汉学师承”的陈述矛盾
       汉学家蔑视桐城派
       江藩述宋学抑南扬北
       《汉学商兑》的价值
       方东树写汉学“六蔽”
       没有算清的两套总帐
       附释
      
       8 晚清的经今文学
      
       清前期的“帝学”
       孔广森和庄存与
       改变汉学的尺度
       “凭籍经义以讥弹时政”
       “以复古为解放”
       “破乾嘉之门面”?
       戴望与廖平
       康有为和皮锡瑞
       清亡前的变质与变形
       附释
      
       9 重评《新学伪经考》
      
       早期的乌托邦设计
       康有为这个人
       廖平与康有为
       《伪经考》成书
       《伪经考》的逻辑和意向
       朱一新驳《伪经考》
       《伪经考》仍待研究
       附释
      
       10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
      
       周予同和中国经学史
       经学的分歧与分派
       孔子问题的真相
       经的次第和经的幽灵
       经宋学与朱憙
       今文学和新史学
       经学史研究的曲折道路
       附释
      
       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
      
       1《尚书大传》
       2《韩诗外传》
       3《春秋繁露》
       4《大戴礼记》
       5《六艺略》
       6《白虎通义》
       7《五经异义》
       8《周易集解》
       9《春秋集传纂例》
       10《七经小传》
       11《周官新义》
       12《大学衍义补》
       13《尚书古文疏证》
       14《孟子字义疏证》
       15《汉学师承记》
       16《经义述闻》
       17《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18《今古学考》
       19《孔子改制考》
       20《经学历史》
       ZI《国故论衡》
      
      

书评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朱维铮

       经学在中国很古老。倘若将公元前一三五年西汉帝国当局宣称“儒术独尊”视作起点,倘若将一九一二年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读经”看作终点,那末以不同形态相继君临中世纪列统治学说领域的经学,已经走过了两千来年的漫长旅程。
       经学史在中国却很年轻。即使从晚清初具近代史学观念的维新人士的所谓经学论著算起,到上个世纪末,这门学科的历程,也只有一百多年,况且它的生存还倍历坎坷。
       人所共知,民国八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斗士们,曾赋予运动一个任务,唤作‘打孔家店”。历史表明,对于中世纪经学诸形态的逐个批判,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已提上学术研究日程。这一取向,曲折隐现于全部清学史。随着晚清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日趋高涨,到清末已出现群言交攻孔子的场景。“五四”那班新青军们,还在“洪宪帝制”锣鼓敲响之际,但已声称孔子与董仲舒实为“筹安会”的政治先驱,可知“打孔家店”与清末否定孔子思潮的直接联系。
       虽然清末民初的激进学人,自以为将孔子与经学一起攻倒了,但正如民初南社一位诗人悲吟的,“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那表征之一,显然在于帝制复辟、军阀专政总以恢复“读经”为先导。
       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五四”余波来平,当年集合在《新青年》、《新潮》旗下的一批年轻学者,或致力于古史典辩伪,或转向于经学史研究。关于后一点,我在《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的后记《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一文中,已尝试通过范型分析予以考察。
       作为周予同先生于一九五八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开始系统讲授“中国经学史”的首届学生,作为周予同先生于一九六一年起主编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的主要助手,我对周先生研究中国经学史的动因、思路、体系和见解,不能说不熟悉,却在那些年里没有起过涉足这门学科的意愿。
       这并非由于我对经学史不感兴趣,而是以为术业当专攻,此前我已经将中国土地关系史定作专业方向。没想到专家没有做成,凶猛的“文革”风暴就首先摧毁了史学领域,我也终于被抛入“牛”群,由囚徒又变成“监督劳动”对象。在被由一家工厂赶到又一家再一家工厂的那些岁月,前路茫茫引发的无尽苦闷,使我惟有遁人经史旧籍,以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黑夜。
       岂料那些年,不知读书尚有何用,但为读书而读书,反而从所谓经传经解及正野诸史的逐卷通读的过程中间,发现了以往为教书作文而读时熟视无睹的众多历史疑难,并引发沉思。当然,借书解忧只是幻想。窗外日夜嘶吼的各派红卫兵的广播喇叭,时时提醒恶斗仍酣。所谓专案组的不断审讯,包括“周予同专案组”,也视我为周先生“三反”言行的主要知情人而不停骚扰(可看我的《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前言),更总在告诫我面对的现状多么可怕。
       于是,一个疑问也随之冒出来了:五四运动过后,周予同先生曾着文指导经学已成“僵尸”,胡适也曾借用西方汉学家的说法,宣布“儒教死了”,果真如此吗?
       疑问总在脑中萦绕,也就使我常常想起百年前马克思的一段名言:“除了各种近代的灾难,还有一系列过去遗留下来的灾难在压迫着我们。这各种灾难,是由古旧腐朽生产方式的残存,以及跟着起来的各种不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引起。我们不仅为生者所苦,而且也为死者所苦。死者捉住生者。”(见《资本论》初版序,据郭大力、王亚南译本,文中重点是原有的)这是不是答案所在呢?我不知道,但知道历史的问题只能由历史本身于以说明。
       那场风暴总算成了气旋,我也总算恢复教职。虽然作为人文学者最好的年华已经消逝,但我还是希望不虚此生,开始探索从孔子到康有为、章炳麟那一串“死者”,到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中间,各自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其中便涵泳着属于经学史的无数课题。我的职责首先是教书。既然从业方向已转移,开设的课程自然包括中国经学史的导论或专题研究。
       用不着重提中世纪的经学遗产多么庞大。从经学史角度审视这笔遗产,不能拒绝利用百余年来累积的研究成果,也不能陷于因袭;不能没有思路、方法乃至体系的突破,也不能沦为臆断。近年海内关于经学史的专门论著,数量日增,内容呢?恕我直言,多半属于陈陈相因,一“陈”在于述史”无新意,二“陈”在于论史重弹“反右”以来纲举目张的老调。有的似乎力求创新,但令人读后只感到论者存心“自我作故”,仿佛经学史研究从其人其书才刚开始拓荒,乃至全书既不提百年研究史,也不列参考文献。于是,我在讲授经学史过程中,总想发现可供研究生参阅的新出论著,到头来还是只好请他们去看清末民初的那些论著,如廖平、康有为、章炳麟,皮锡瑞、刘师培、崔适、钱玄同、周予同、范文澜、钱穆、马宗霍,以及并不以经学史有特见著称的梁启超、胡适、顾刚等的旧著。尽管我以为这些旧著,经常显示卓识与偏见共生,特色与谬说并存。
       需要说明,海峡彼岸的经学研究从未中断,引人注目的硕果累累;日本汉学界于经学史的多种专著,虽给人重叙述轻创见的印象,但在从矛盾陈述中清理史实方面,也可资我们参考。至于近年号称于中国经学史有独创见解的某些外人著作,在我实在不敢恭维,以为只好称作增懵。
       从事中国经学史研究,绍述前人固然是继往的前提,突破旧说也当属开来的起点,但任何个人要想在这门学科有所建树,起码有三件事要做。一是必须重新考察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必须重新论证可作研究出发点和依据的基本史实,三是必须就史论史地剖析经学史行程中的形态差异及其内部联系。很可借,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我还没有发现一面从事经学原典的校勘整理,一面选择若干关键课题力求复原历史实相,同时也针对这门学科的新旧传统陈见,尝试作出合乎历史的说明.这样的新著曾在大陆出版物中出现。
       我不敢自诩经学史研究在总体上已度越前贤,却以为关于这门学科的定义、角度、考史及通说诸方面,已刊诸文似非无见。由于拙文以往多散刊于过度专门的载体,缺乏接受更多读者批评的机会,因而屡经犹豫,接受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建议,选择若干篇向读者求教。
       本书是我关于中国经学史的论著,首次结集。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收入本书的论文限于十篇。感谢陈麦青先生和廖梅女土,他们已经先期确定选目,使我只能遵命校阅。
       在校阅中,我做的事,一是稍事修改,主要是统一辞汇,二是补列子题,三是删削可有可无的若干字句,四是添入若干属于题中应有之义的文字。修改以附录选读文献提要较多,个别篇目作了重写。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