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李良荣自选集 新闻改革的探索
作者:
李良荣 著
定价:
39.00元
页数:
480页
ISBN:
ISBN7-309-03961-0/G.524
字数:
386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的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新闻学理论、新闻史、新闻法治、新闻职业道德、广播电视和舆论监督的研究,全面铺开。新闻理论的研究也由纯党报理论的研究,扩展到一般新闻学理论的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则外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相渗透,内与新闻学相融合,也有了很大发展。传播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以及传播舆论学、符号学的研究等,都受到人们的关注。新传媒的研究、媒介经济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热点。新闻传播学已经进入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多角度学术发展的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学今天的繁荣发展,是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结果。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薪火相承,代有传人,各领风骚若干年。他们当中的佼佼者,都堪称名家,都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纳入这一系列“自选本”的作者们,则是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新一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名家”。他们大多来自高校或其他教学研究岗位,都是当代新闻传播学界某一个方面的领军人物,都是术业有专攻,腹笥丰硕,蜚声于时的新闻传播学界的佼佼者。和他们的前辈们比较起来,他们这一代的“名家”们具有以下的特点,即:(一)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理论根底;(二)具有较合理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三)具备必要的学科前沿知识;(四)思想活跃,不刻舟求剑,不作茧自缚;(五)接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接受过中西文化交融的浸润,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他们是开拓创新的一代,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
       让新闻传播学的“名家”们出“自选本”,这是一个很好的出版创意。首先,都出自“名家”。既是“名家”,就有了一定的质量上的保证,避免了在数量众多的新出的各类专著中,挑花了眼或挑走了眼。其次,都出自“自选”。既是“自选”,选出来的,必然是个人满意的自认为可以传世的精品。不会灾梨祸枣,不会误人子弟,也可以大大减少读者和学子们的经济负担。这对社会,对学术,对文化的发展,都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我祝贺这套《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的问世,并相信它一定会受到海内外新闻传播学者和学子们的关注和欢迎。
      
       方汉奇
      
       2004年2月19日于北京宜园
      
      

作者简介


       李良荣,1946年1月生于浙江宁波。196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68
       年9月至1979年7月在江西省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1986年至1992年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1991年至1992年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当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有:新闻学院本科生《新闻学概论》,研究生《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研究》、《世界各国新闻学综论》等。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宣传学、当代世界新闻媒体。曾经主持和目前正在主持的有教育部三项重点科研项目,两项上海社科项目,并获得国家教育部和上海社会科学多次奖励,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出版9本著作和教材,在全国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新闻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从2001年3月以来二版8次发行量近6万册,被全国百余家大专院校采用,是采用面最广的一本新闻学教材。目前,担任全国第一套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16本),“新闻传媒评判”丛书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全套10本>,“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编委会主任(新华出版社,全套28本)。
       在25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李良荣提出了不少富有开创性的理论主张。其中,20世纪80年代,把信息概念引入新闻学,90年代提出的中国传媒具有“双重属性”、对中国传媒业的“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总体构想等,都在业界、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新闻界共识。
       但是,李良荣把最大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从2001年至2003年,他在本科生的无记名海选中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他先后指导过8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其中一部分学生已成为媒体领导、教学中坚和科研的后起之秀。

书摘


       主编絮语
      
       这套《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有学界巨擘方汉奇教授赐序,不必主编赘言。这里仅就创意初衷、入选条件及编辑原则等说几句话。
       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逝去不久,曾经主张“新闻无学”的代表人物检讨了自己的无知。首都新闻学会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先后问世。在这良好氛围中,中断许久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又得以重新展开。新旧世纪之交时刻,新闻传播学被擢升为一级学科。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出版的新闻传播学著作以百计,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千计。新闻传播学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进入了真正的黄金时期。
       随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日益深化与二、三级学科不断延伸,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应运而生。他们中间有王中、甘惜分、李龙牧、方汉奇、张隆栋、宁树藩、丁淦林、赵玉明等一批学界元老。他们是新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开创者、拓荒者。他们有的提出了崭新的理论体系,有的著作等身,有的向国人较早介绍新的新闻传播学说,有的以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新的一代脱颖而出。新一代领军人物是在改革开放洪流中诞生的,他们在继承老一代学者理论、学识、方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本辑自选本的八位作者是其中的首批代表。
       编辑出版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有这样几方面的需要。一是检阅新一代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成果,展示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业已达到的新水平。二是系统介绍新闻传播学研究新的领军人物的研究领域及其在这些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沟通与互补。三是为新闻传播学年轻学子了解自己导师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方法提供一个平台。由于各种原因,刊载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的刊物既少又分散,阅读这些论文有相当困难,出一本文集,则可提供一些方便。
       对于被邀入选自选本的名家,总体上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他们一是新闻传播学研究某一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二是有一定的全国影响,三是在岗博士生导师,四是他们有着较为广泛的读者群体。鉴于符合这几条的学者全国有几十位之多,我们编辑此类自选本又无经验,计划先出第一辑,首邀8位名家入选。
       既然是自选本,当然应尽显个人风格。但作为丛书,又需要有相近或相同之处。经八位作者商定,作为组成丛书的各自选本共同遵循这样几个要求:一是尊重历史原貌,对入选文章原则上不作更动,仅限改正错别字等一些技术处理。二是内容安排上每本有一帧作者照片,一段学术档案,一篇访谈录一类的文字,作者谈自己治学的经验、心得、体会。三是每本掌握在30万至35万字左右。
       最后,作为主编,我要代表入选的八位作者,向我们的导师表示敬意,没有他们的栽培,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向我们的学生表示问候,正是他们的勤奋努力,成长成才,才显示出我们劳动的价值。向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表示感谢,由于他们所提供的园地和机遇,我们这群书生才得以出版自选本,对自己走过的路程进行一番检视和反思。
       我们静静地等待着读者对于这套丛书的批评。我们将根据读者的意见使这套丛书的未来几辑更臻完善。
      
       童 兵
      
       2004年春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目 录
      
       序 方汉奇
      
       主编絮语 童兵
      
       前言
      
       访谈录
      
       李良荣:大师情怀
      
       为中国媒体定位
      
       关于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
       ——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传媒与社会
      
       社会生态环境和中国新闻改革
      
       为中国电视号脉
      
       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的思路
      
       全球化与中国传媒
      
       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
      
       预测与建言
      
       21世纪前10年中国新闻媒介走向
      
       求索与构想
      
       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
       ——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
       中国电视业改革的结构调整构想
      
       展望与透析
      
       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
       ——关于当代中国新闻媒介集团化趋向
      
       媒介与市场竞争
      
       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地市级综合性日报发展刍议
      
       媒介与经济转型
      
       企业转型改制的新闻学意义
       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对现实的再关注
      
       15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传统与前沿
      
       “五性一统”原则新探
       新闻的指导性:最传统和最前沿的思想
       浅谈新闻规律
      
       新思路新视点
      
       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
      
       瞩望世界
      
       当今世界的三大电视体系
       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
       娱乐化本土化
       ——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
      
       新闻业务探真
      
       关于当前新闻语言的几个问题
       典型报道中若干问题的探索
       论中国报纸的两种写作风格
      
       反思与前瞻
      
       从民主政治建设看新闻改革
       党报要进行创造性的宣传
       新时期党委机关报怎么办好?
      
       探索与思考
      
       实践呼唤理论理论需要更新
       “信息热”和新闻改革
      
       往事随想
      
       逻辑的力量
       ——重读毛泽东同志对“白皮书”的批判兼论“大批判笔法”
       从“原始失实”到“官方谣言”
       ——旧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真实性问题的历史考察
      
       读报随笔
      
       附录一
      
       注重稳定力求发展
       ——《1993中国发展报告》结论
       深化改革协调发展
       ——(1994中国发展报告》结论
       统筹全局综合发展
       ——(1995中国发展报告》结论
       稳中求过深化改革
       ——《1996中国发展报告》结论
      
       附录二
      
       2001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回顾
       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附录三
      
       我的学术领路人
       ——长忆我的恩师王中
      
       附录四
      
       研究生阅读推荐书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