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谈话的岁月
作者:
陈思和 主持
定价:
16.00元
页数:
288页
ISBN:
ISBN7-309-03968-8/I.251
字数:
20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第一辑: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文学课堂
      
       王蒙:在《杂色》以后
       张承志:走向《黄泥小屋》
       刘索拉:夏天的骚动
       莫言:沸腾的感觉世界
       梁晓声:美学评价和历史评价的痛苦纠缠
       《小鲍庄》·虚构·都市风格
       ——与王安忆对话
       小说·理论·小说研究什么
       ——与吴亮、程德培对话
       目的论·内在趋向性·文学
       ——与李洁非对话
      
       第二辑:九十年代批评家的小说讨论
      
       余华:先锋小说究竟能走多远?
       张炜:民间的天地给当代小说带来了什么?
       王安忆:轻浮时代会有严肃话题吗?
       张承志:作为教徒和小说家的内在冲突如何统一?
       刘震云:当代小说中的讽刺精神到底能坚持多久?
       朱苏进:欲望的升华与世俗的羁绊之间能否超越?
      
       第三辑:世纪之交知识者的人文思考
      
       我们如何面对“世纪末”
       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规范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
       东亚细亚的现代性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附录
      
       《夏天的审美触角》编后记
       《理解九十年代》编后记
      
      
      

书评       

留下声音

陈思和

       几位青年朋友策划编辑一套《对话书系》,约我把多年以前曾经发表过的与朋友们的对话录重新选编一本小书,推荐给今天的读者。我不知道做这件事对于今天的文学和读者还有没有意义,但既然是朋友们的好意提议,说明这些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对话还没有完全被人忘记,那就随大家的意思编吧。书稿是新颖、志荣等几位朋友编定的,我只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 把以前写的两篇后记作为附录收进去,以便让读者了解这些对话与时代变化的关系。
       一九八二年我刚留在复旦中文系任教,即担任了当年进校的中文八二级的新生班主任,我担任了整整四年的工作,但作为青年教师我一直无缘给他们开课,直到一九八六年春他们面临毕业分配时,有位同学向我提议,应该为他们开一门课,留作纪念。我当时并没有作什么准备,只是心头一热就答应下来,开设了一门“新时期小说”的讨论课程。现在课堂讨论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形式了,但那时似乎还不普及,我完全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做的。因为是选修课,又是临时决定开设的,所以选修的人数并不多,大家讨论相当热烈,表现出不凡的见解。后来我就把他们在讨论课上的发言实录让人整理出来,再加上部分学生的作业,编成了一本小册子《夏天的审美触角》(一九八七年工人出版社出版)。为此我收到过许多来自大学生中的信件,几年以后,甚至还有读者来向我打听某某参加讨论的学生的近况。一转眼近二十年过去,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当年参加这门讨论课的学生,都已经茁壮成材。他们有的在名校任教,担任教授博导,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形成了一片气象;有的成为杂志副主编、作家、电视制作人、记者、学者等等,也有的在行政岗位上担任了重要的工作,或者在海外、港澳经商,发展了一定的规模,中文八二级的学生是非常有才华有希望的一代青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者,远不在本书中参加讨论的人数所限,总之,这近二十年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经历了这风雨变化的一代青年,真的是大有作为了。
       我一直认为,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目标当以培养专业人员为主,所以对于入学的学生来说,树立和巩固他们的专业自信是最重要的。现在的高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千方百计考进学府,追随名师,但真正想在专业上有所追求,甚至树立大目标者并不多,相反的是追随商业潮流、向往现代都市生活、寻找赚钱机会的居多,说在明处的是生存压力所致,理由总是存在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专业并不热爱,一个热爱专业、对此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战战兢兢地希图在专业上有所进步的人,是不会在乎外在的物质诱惑和世俗名利的。据我的经验,在专业岗位上心有旁鹜,对专业并无爱心的人,虽然混了学位、职称和名誉,但仍然是没有价值、浪费国家资源的。我是看着中文八二级同学的整个成长过程的,他们的人生道路也有过许多坎坷曲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中的坚强者,正是在困顿中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真正爱好的专业,他们终于走向了成功。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自己的专业理想,这就需要大学时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大学教育中只教专业知识而不配之以专业理想的教育,只给学生以毕业文凭和学位文凭而不同时给他们树立为专业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志向和宽广胸怀,那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与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所做的小说讨论,正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人文学科的时候进行的,我们当时很寂寞,但是希望在不断的对话与交流中巩固我们自己的专业理想和岗位意识,这对于年轻的同行们尤其是重要的。可以说,我在九十年代策划创办火凤凰学术出版基金、编辑火凤凰系列丛书以及展开各种对话活动,大多是出于这样的信念和追求。《理解九十年代》(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在那个时候编成的。
       现在这部对话录,主要是由以上两本书的内容汇编起来的,第一辑的“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文学课堂”内容主要选自《夏天的审美触角》;第二、三辑的内容主要选自《理解九十年代》,但第三辑中有两篇对话是选自其他文集。为了保持当时的谈话气氛和时代的痕迹,我只是在极个别语词上作了某些改动,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在这部包容了十多年的时间痕迹的对话集中,读者不仅能读出当代文学的变化和发展,似乎也可以读出对话人的成长和变化。我们将与时代一同老去,只是留下了一些声音。希望这些声音能够继续激发起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并且投身于当代文学的事业中去。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