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人生地理学
作者:
〔日〕 牧口常三郎 著
定价:
40.00元
页数:
336页
ISBN:
ISBN7-309-04148-8/K.133
字数:
23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生地理学》是牧口常三郎的第一本个人著作,1903年 出版,他当时32岁。该书出版后,在20多年的时间内在日本一再重版,可谓好评如潮。按照作者个人的主旨,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改变日本传统的地理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模式和知识传授模式。因为在牧口常三郎看来,传统的地理学教科书只是僵化的知识拼凑,仅仅是简单罗列山川、湖海、人口、都邑而已。地理学知识的传授方法也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约束在学校中,让他们死记硬背这些僵化的知识,这既导致了对学生身心的压抑,也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排斥,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会拿起书本,考试过后则几乎全部遗忘。而造成这种症结的关键即是传统的地理学教科书和授课方法是与人相隔离的,是忽视人的存在的,是“无人”的知识堆砌和灌输。牧口常三郎却认为,自然从来都不是与人相隔离的,人的生存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自然,自然也总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展示出其丰富的规律和韵致的,所以自然是与人生相关的存在,也正是与人的这种关联性使得自然界也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意义。牧口常三郎在这本《人生地理学》中就是要凸现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或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引导人们重新体验和认识自己所栖居的自然界。这样,人的生活就成为串联自然环境的核心元素,由此自然也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了,不再是静谧冷峻的独立的客观王国;而人又是在历史中存在的,是富有智慧和情感的,因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就必然要广泛地吸取和运用历史的和哲学的等人文学科的方法,使地理学成为一门说明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科学,而不是纯粹的关于自然现象的描述。这种主题设计的改变的确使得这本地理学教科书具有了不同的样貌。作为一本地理学的教科书自然要给人们讲述山脉海洋、矿藏物产、大气运动、动植物分布等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陈述和呈现都是从人的生活的视角或从人与自然交往的视角来进行的,我们从书中的一些章节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如“月亮、星辰与人生”、“地球的运动与人生”、“岛的种类与人生”、“半岛与文明”、“山与人的开化”、“平原与人生”、“河流与人的物质生活”、“人的精神生活与湖泊的关系”、“海洋与心情”、“海峡与人生”……这样就十分自然地把人与自然拉近了。牧口从人的生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诠释地理学知识,始终是基于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一方面,人要始终受到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塑造。人不仅在肉体上依赖于自然,而且在精神上也依赖于自然。在牧口常三郎看来,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持续地以各种不同的现象来启发我们,启导智慧的形成,陶冶情感的产生,形成人与自然广泛的精神上的交往。牧口常三郎把人在精神层面与自然的交往划分为八个方面:知觉的交往,利用的交往,科学的交往,审美的交往,道德的交往,同情的交往,公共的交往,宗教的交往。当然,人们与自然的交往首先是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之间的交往,所以由此而形成的热爱故土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且又是普遍的。然而,人们还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所以又应该形成超越乡土情感或狭隘的国粹意识。一旦大自然被视为人的生命和精神的源泉,那么一切的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了灵性,书中虽然也详尽地描述各种自然现象,但是不时地穿插着历史掌故和诗词歌赋,字里行间难以抑止地流露出对自然欣赏和感恩的情感。另一方面,人又是可以或应该很好地利用自然的。人虽然是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但是人又生活在社会中。人在社会中会形成相应的社会意识,产生对社会的归宿感。人有生死存亡,而由人所构成的社会也必然存在着新陈代谢,社会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也必须合天时、因地利。牧口常三郎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兴办实业,发展相应产业,谋求社会和国家的强盛。当然,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交往还是需要介质的,这些介质是先要与地表发生联系、然后再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自然要素。按照这样的思维线索,《人生地理学》的内容就从三个方面来铺陈:第一编阐述人类生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诸如日月星辰、岛屿、地峡、山岳、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内海和海峡、港口、海岸等自然现象的属性和功能以及它们和人类生存的关系;第二编是探讨作为大地与人关系的媒介的自然物,涉及无生命物质、大气、气候、植物、动物等;第三编是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现象,内容包括社会、各种社会生活及其地理、产业地理、国家地理、都市及村落地理、生存竞争地理、文明地理等等。无论从所涉及的内容还是从呈现的形式来看,牧口常三郎的《人生地理学》作为一本地理学的教科书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主要是因为牧口常三郎超越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纯粹客观或价值中立性的阐释的视角,而试图渗透或贯穿于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这就是对生命的重视,而归根结底是 对人的重视,对人创造价值谋求幸福人生的重视。毫无疑问,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日本思想界来说是极富特色和挑战性的,而对地理学的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
      

作者简介


       牧口常三郎是日本现代教育家、地理学家、创价学会的缔造者和第一任会长。1871年出生在日本新 县柏崎市荒滨的一个船工家庭。1889年进入北海道寻常师范学校学习,1893年师范毕业,随即开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他先后在日本多所小学任教,从普通的小学教师到校长,牧口对教育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独立地思考和探索教,他认为,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为国家培养打仗的工具,而应该使所有的孩子都获得人生的幸福,即发掘每个人的潜能,使他自己能够打开通向幸福的门扉,所以唤起个人创造人生价值的潜能和热情应当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毕生所要担当的使命。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牧口常三郎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强调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不是知识的硬性填充和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送给他们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校成为学生的摇篮而不是约束他们的囚笼。牧口常三郎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当局屈服, 1943年牧口常三郎和户田诚圣被当局以违反“治安维持法”和“大不敬”的罪名逮捕入狱,在狱中虽然多次遭到审讯,但是他们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信仰。1944年11月8日,牧口常三郎病逝于狱中。

书摘

目 录
      
       中文版前言 李培超
       英文版致谢 戴勒·M·贝瑟
       英文版序言 戴勒·M·贝瑟
       英文版编者导言 戴勒·M·贝瑟
       英文版前言 池田大作
       初版前言 志贺重昂
       初版自序 牧口常三郎
      
       绪 论
      
       第一章 地球和人生
       第二章 故乡是观察世界的基础
       第三章 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第一编 地球,人类生活的基础
      
       第四章 太空
       第五章 地球
       第六章 岛屿
       第七章 半岛和海岬
       第八章 陆地的外貌:地峡、山脉和山谷、平原
       第九章 河流
       第十章 湖泊和沼泽
       第十一章 海洋
       第十二章 内海和海峡
       第十三章 港湾
       第十四章 海岸
      
       第二编 自然界———人生与地球的媒介
      
       第十五章 无生命世界
       第十六章 大气层
       第十七章 气候
       第十八章 地球植物
       第十九章 动物
       第二十章 人类
      
       第三编 地球上的人生现象
      
       第二十一章 社会
       第二十二章 社会的功能
       第二十三章 产业的地点(上)
       第二十四章 产业的地点(中)
       第二十五章 产业的地点(下)
       第二十六章 国家
       第二十七章 城市现象
       第二十八章 风俗、性情和地理
       第二十九章 生存竞争
       第三十章 文明与地球
      
       附录
      
       地理学概念
      
       英文版编后记 20世纪的地理教育 安德鲁·A·拉扎罗
       中文版译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