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医学人口学 (第2版)
作者:
高尔生 吴擢春 主编
定价:
28.00元
页数:
288页
ISBN:
ISBN7-309-04165-8/R.864
字数:
42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医学人口学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本书包括人口学理论基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医学人口学研究方法,人口数量、分布、结构与人口健康,生育率分析,死亡率分析,人口质量,计划生育与健康等内容。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师生使用,可供从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主 编
      
       高尔生 吴擢春
      
       副主编
      
       颜 虹 武俊青 周利锋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 燕 (北京大学)
       王全丽 (西安交通大学)
       刘 静 (山东大学)
       李 鲁 (浙江大学)
       张 强 (四川大学)
       吴群鸿 (哈尔滨医科大学)
       吴擢春 (复旦大学)
       周利锋 (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武俊青 (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高尔生 (复旦大学)
       熊光练 (华中科技大学)
       颜 虹 (西安交通大学)
      
       高尔生,男,复旦大学与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专家,WHO/HRP流行病学专家。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4-1985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生育与计划生育统计与评价,死亡率分析,生殖健康研究,青少年妊娠的社会与卫生问题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 18本,译著12本。
       吴擢春,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1958年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社会医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1996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进修学习。主要从事人口健康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如BMJ发表论文近30篇。
      

书摘


       目 录
      
       第一章 概论
      
       1.1 医学人口学研究对象及方法
       1.1.1 医学人口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1.1.2 医学人口学研究方法
      
       1.2 医学人口学发展
       1.2.1 生命统计与医学人口学
       1.2.2 计划生育统计与计划生育评价
       1.2.3 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
       1.2.4 医学人口问题及研究方向
      
       1.3 人口发展
       1.3.1 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
       1.3.2 人口发展与人群健康
       1.3.3 世界人口发展
       1.3.4 中国人口发展
      
       第二章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1 资料的种类
       2.1.1 人口数与人口构成资料
       2.1.2 生育资料
       2.1.3 死亡资料
       2.1.4 迁移资料
       2.1.5 节育资料
       2.1.6 疾病与伤残资料
       2.1.7 生长发育资料
       2.1.8 其他
      
       2.2 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2.2.1 日常工作记录、登记和报告单
       2.2.2 统计报表
       2.2.3 调查资料
      
       2.3 资料的整理
       2.3.1 原始资料质量审查
       2.3.2 分组设计
       2.3.3 汇总列表
      
       2.4 资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2.4.1 人口资料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2.4.2 人口资料质量评价
       2.4.3 人口调查数据中年龄和性别的准确性检查
       2.4.4 不全数据与误差数据的调整和利用
      
       第三章 人口学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3.1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3.1.1 定性研究的意义
       3.1.2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3.1.3 定性研究方法的种类
       3.1.4 定性研究方法的用途
       3.1.5 定性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3.2 访谈法
       3.2.1 访谈法的意义与特点
       3.2.2 访谈法的种类
       3.2.3 访谈员条件及访谈的程序和技巧
       3.2.4 个别深入访谈
       3.2.5 小组访谈
      
       3.3 观察法
       3.3.1 观察法的特点
       3.3.2 观察法的类型
       3.3.3 观察过程中的记录技术和观察误差
      
       第四章 人口学理论基础
      
       4.1 人口理论的研究对象
      
       4.2 人口理论的研究方法
       4.2.1 科学的抽象方法
       4.2.2 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法
       4.2.3 数学与统计学方法
      
       4.3 人口理论的基本范畴
       4.3.1 人口
       4.3.2 人口变动
       4.3.3 人口发展
      
       4.4 古代的人口思想
       4.4.1 国外古代的人口思想
       4.4.2 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4.5 近代与现代的人口理论
       4.5.1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4.5.2 西方不同流派的人口理论
       4.5.3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4.6 人口政策
       4.6.1 人口政策的分类
       4.6.2 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4.6.3 人口政策的措施体系
       4.6.4 我国人口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 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
      
       5.1 人口数量
       5.1.1 人口总数
       5.1.2 时点人口
       5.1.3 时期人口
       5.1.4 年龄人口
       5.1.5 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5.1.6 人口密度
      
       5.2 人口分布
       5.2.1 人口的地理分布
       5.2.2 人口的行政区域分布
       5.2.3 人口的城乡分布
       5.2.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3 人口结构
       5.3.1 人口年龄结构
       5.3.2 人口性别结构
       5.3.3 人口金字塔
       5.3.4 人口的职业结构
       5.3.5 人口的文化结构
       5.3.6 人口的民族结构
      
       5.4 人口结构、分布与医疗保健
       5.4.1 人口性别比的医学基础
       5.4.2 妇女儿童人口构成与妇幼保健
       5.4.3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健
       5.4.4 文化程度与卫生保健
       5.4.5 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医疗保健
       5.4.6 社会经济阶层与死亡率
       5.4.7 职业人群的死亡率
      
       5.5 贫困人口与健康
       5.5.1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5.5.2 贫困人口的定义与标准
       5.5.3 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5.5.4 贫困人口与健康
      
       5.6 人口负担比与健康
       5.6.1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负担
       5.6.2 老年人口负担问题
       5.6.3 少年人口负担问题
       5.6.4 劳动年龄人口与人口负担
       5.6.5 人口负担与健康
      
       5.7 人口老龄化与健康
       5.7.1 人口老龄化成因与特点
       5.7.2 人口老龄化与健康问题
       5.7.3 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社会保障
       5.7.4 人口的健康老龄化
      
       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生育
      
       6.1 婚姻
       6.1.1 常用指标
       6.1.2 婚姻对生育的影响
       6.1.3 婚姻与健康
      
       6.2 家庭
       6.2.1 家庭功能
       6.2.2 家庭统计指标
       6.2.3 家庭与健康
       6.2.4 家庭与保健
      
       6.3 出生率
       6.3.1 出生率的计算
       6.3.2 出生率的应用
       6.3.3 出生率的影响因素
       6.3.4 出生率趋势分析
       6.3.5 出生率因子分析法
      
       6.4 生育率
       6.4.1 常用生育率指标
       6.4.2 生育模式分析
       6.4.3 生育与健康
      
       6.5 生育率影响因素
       6.5.1 受孕暴露影响因素
       6.5.2 受孕影响因素
       6.5.3 影响怀孕及分娩素
       6.5.4 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
       6.5.5 生育率中间变量模型
      
       6.6 生育率间接估计技术
       6.6.1 儿童ˉ妇女比法
       6.6.2 分子分析法
       6.6.3 儿童存活倒推法
      
       第七章 人口死亡水平与死亡原因
      
       7.1 人口死亡研究的意义
      
       7.2 死亡水平指标
       7.2.1 粗死亡率
       7.2.2 年龄别死亡率
       7.2.3 婴儿死亡率
       7.2.4 新生儿死亡率
       7.2.5 围生儿死亡率
       7.2.6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2.7 幼儿死亡率
       7.2.8 孕产妇死亡率比
      
       7.3 死亡原因
       7.3.1 死亡原因分类
       7.3.2 死因统计指标
      
       7.4 人口死亡分析
       7.4.1 死亡水平分析
       7.4.2 死因分析
       7.4.3 人口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死亡率的间接分析技术
       7.5.1 模型生命表
       7.5.2 曾生子女法
       7.5.3 孤儿法
      
       第八章 人口寿命表
      
       8.1 概念及意义
       8.1.1 队列寿命表与现时寿命表
       8.1.2 完全寿命表与简略寿命表
      
       8.2 寿命表中主要指标及意义
       8.2.1 人口数与死亡数
       8.2.2 死亡概率( n q x )
       8.2.3 生存人数(l x )与死亡人数( n d x )
       8.2.4 寿命表人口数( n L x )
       8.2.5 生存总人年数(T x )
       8.2.6 预期寿命(e x )
      
       8.3 简略寿命表的编制方法
      
       8.4 寿命表分析
       8.4.1 寿命表死亡概率
       8.4.2 寿命表生存人数
       8.4.3 寿命表死亡人数
       8.4.4 预期寿命
      
       8.5 寿命表在医学人口研究中的应用
       8.5.1 寿命表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
       8.5.2 生存率法
       8.5.3 多终止寿命表
       8.5.4 去死因寿命表
       8.5.5 减寿年数与减寿率
       8.5.6 模型寿命表
      
       8.6 寿命表分析应用注意事项
      
       第九章 人口变动与人口再生产
      
       9.1 人口变动
       9.1.1 人口自然变动
       9.1.2 人口机械变动
      
       9.2 人口再生产
       9.2.1 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9.2.2 人口再生产类型
       9.2.3 人口再生产的评价指标
      
       9.3 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
       9.3.1 稳定人口
       9.3.2 静止人口
      
       9.4 人口迁移与健康
       9.4.1 人口迁移与优生
       9.4.2 人口迁移与疾病传播
       9.4.3 人口迁移对移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9.4.4 人口城市化及相应的健康问题
      
       第十章 人口质量
      
       10.1 人口文化科学素质评价
       10.1.1 文盲率与识字率
       10.1.2 入学率
       10.1.3 在业人口各种文化程度比重
      
       10.2 人口身体素质
       10.2.1 生长发育水平
       10.2.2 生长发育评价指标的选择
       10.2.3 体质评价方法
       10.2.4 生长发育评价的常用指标及指数
      
       10.3 智力发育评价
       10.3.1 智力年龄
       10.3.2 比率智商
       10.3.3 离差智商
      
       10.4 疾病伤残评价
       10.4.1 疾病发病强度指标
       10.4.2 疾病构成与顺位指标
       10.4.3 疾病死亡指标
       10.4.4 残疾的分类与评价
      
       10.5 人口寿命
      
       10.6 人口质量综合评价
       10.6.1 人口生命素质指数
       10.6.2 美国社会健康协会指标
      
       第十一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
      
       11.1 目的和意义
       11.1.1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目的
       11.1.2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意义
      
       11.2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有关概念
       11.2.1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模型
       11.2.2 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
       11.2.3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11.3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分类
       11.3.1 结构、过程与产出评价法
       11.3.2 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学评价
       11.3.3 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需求及其利用评价
       11.3.4 投入-产出评价
       11.3.5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评价方法 247
      
       11.4 避孕节育评价
      
       11.5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步骤
       11.5.1 形成有效的评价问题及指标
       11.5.2 进行评价设计
       11.5.3 资料收集计划及收集资料
       11.5.4 评价报告
      
       第十二章 人口预测
      
       12.1 人口预测的概念与意义
       12.1.1 人口预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2.1.2 人口预测的种类
      
       12.2 人口预测基本方法
       12.2.1 人口总数直接预测
       12.2.2 分年龄性别人口数预测
       12.2.3 出生人口预测
       12.2.4 死亡人数预测
      
       12.3 人口预测的应用
       12.3.1 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
       12.3.2 人口预测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12.4 人口预测的注意事项
       12.4.1 预测的准确性
       12.4.2 时间长度
       12.4.3 模型结构的复杂性
       12.4.4 不确定性
       12.4.5 专家的作用
       12.4.6 软件和结果的传播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