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金融学教程
作者:
杨长江 张波 王一富 编著
定价:
33.00元
页数:
360页
ISBN:
ISBN7-309-04245-X/F.934
字数:
49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 言
      
      
       近年来,国内对金融学学科体系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在2001年西宁召开了教育部“21世纪金融学专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专家研讨会上,国内高校的50余位学者对金融学学科体系提出了很多的新的看法,这次讨论会后出版的论文集《金融学科发展与战略研究》,集中反映了我国金融学界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此后,国内陆续出版了几本以旨在取代传统的《货币银行学》的以《金融学》命名的新教材,体系各不相同,但都包括了一些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微观金融的内容。可以说,对金融学学科体系以及相应教材的创新,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趋势。
       本人的研究主攻方向为国际金融,但是长期来也一直在担任着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各种场合下讲授这一课程已经20多轮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感受着国内外金融学教材体系存在的重大差异,也一直在思考着到底什么是金融学这个问题。本人作为复旦大学课题组成员参加了“21世纪金融学专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其中与姜波克教授合作的论文“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参加了西宁会议的讨论并被收入会议的论文集,从对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出发,我逐渐对金融学学科体系也有了一些粗浅的构想。
       在我看来,目前对金融学学科体系的讨论,集中在三个相互联系着的问题上。第一,学科本质属性问题,也就是说,金融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这其中的争论主要在于是以传统的货币信用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还是西方学者所强调的金融学与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金融学是研究不确定下的资源跨时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第二,内容涵盖上,到底哪些内容属于金融学的范畴,这其中的争论又主要在于传统的宏观上的货币金融问题与西方的以投资学、公司财务等内容为主的微观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第三,体系结构上,在前一个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如果说需要把微观金融纳入金融学的范畴,那么如何处理它与宏观金融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在一个教材中将这两者符合逻辑地统一组织起来。
       本人认为,对学科体系的研究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相应教材的体系与内容,但是在本科教材中又不宜对学科体系之类的问题进行过多讨论,不宜将学术界仍在争论的东西过多地放到本科教材中去,因此在教材中并没有对金融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只能在前言中简单交代一下我们的一些初步设想。
       首先,在学科属性上,我认为,国内传统上对金融学的界定是以研究对象为标志的,而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是从金融活动所蕴涵的实质经济问题入手的,这种侧重于内涵的分析可能更加有助于我们把握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资源跨时配置问题,这只是微观金融学的属性,宏观上的金融问题就是不能用此来概括了。我认为,金融学是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学的实质问题仍然是不确定条件下的资源跨时配置问题,这种宏观层面上的资源跨时配置是通过利率、价格水平等变量来实现的。例如,利率的提高,就鼓励了储蓄,从而使得更多的消费转移到了以后;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则刺激消费,从而使得更多的消费转移到了现在,这里的实质问题都是不确定条件下的资源跨时配置问题。从这个观点出发,本书中从宏微观统一的角度对金融学进行了界定。
       其次,在内容涵盖上,在明确了金融学是宏观与微观有机统一的学科后,那么就需要处理好金融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宏观上来看,需要与宏观经济学进行区分;从微观上看,需要与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进行区分。我们的处理方式是,以解释清楚金融活动如何实现资源的跨时配置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尽量避免内容的庞杂以及深浅的失度。对于宏观经济学中分析较多的IS—LM模型等内容,我们均进行了简化处理,假定读者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对于微观金融学的介绍,我们在本教材中仅限于其核心部分,至于具体的定价机制等问题,我们就没有涉及。
       再次,在体系结构上,本教材按照宏微观统一的思想进行了一些创新,以金融系统如何实现资源的跨时配置问题为主线而设计了一个逻辑统一、循序渐进的结构,按照金融分析基础、微观金融运作、宏观金融运行、金融调控管理四个部分而构成了全书。在微观部分,我们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将传统的证券投资、银行管理、公司财务等部分的内容按照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的逻辑进行了整合,在宏观部分,则照顾到传统的教学体系的稳定,主要通过章节前言的说明来反映这些内容与微观金融的联系。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试图以前沿的金融系统的功能观点来贯穿全书,从什么是金融系统切入,以如何完善金融系统而结束,这样体现了本书明确的分析主线。
       本书是在众多师长的帮助、指导与鼓励下才得以完成的。本书初稿完成后,曾分别送给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原系主任胡庆康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学彬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刘红忠教授审阅,得到了几位老师的热情鼓励以及不少具体修改建议,这给我以非常大的鼓舞。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和孙立坚教授就什么是金融学进行了一次专门讨论,使我受益良多,孙立坚教授将他多篇关于金融学学科体系的研究报告与论文提供给我,并且将部分尚未出版的《金融经济学》书稿发给了我,这对于本书的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材的一些初步构想,也和邵宇博士、攀登博士等讨论过,受到不少启发;为了解释清楚MM定理问题,张博士与我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将他即将出版的博士论文部分章节提供给我,并且还得到了朱叶教授的帮助;胡建平博士、翁恺宁博士都对本书的初稿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刘汉华同学帮我认真校对了初稿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国际金融系本科生惠卉同学也帮我认真校对了初稿,并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了不少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深深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肯定错误之处甚多,我们期待着各方的指正。
      
       杨长江
       2004年8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第一部分 金融分析基础
      
       第一章 金融活动简介
       第一节 金融活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金融系统
       第三节 金融活动的载体———货币
      
       第二章 金融工具
       第一节 货币市场工具
       第二节 资本市场工具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
      
       第三章 金融活动中的收益
       第一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二节 收益率的衡量方式
      
       第四章 金融活动中的风险
       第一节 风险概述
       第二节 风险的衡量
      
       第二部分 微观金融运作
      
       第五章 直接融资运行分析(上): 金融资产的发行与交易
       第一节 基础金融资产的发行与交易
       第二节 衍生证券交易
      
       第六章 直接融资运行分析(下): 金融资产的定价和选择
       第一节 金融资产价值评估基本方法
       第二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第七章 间接融资运行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一节 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第八章 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
       第一节 融资方式的选择
       第二节 资本结构理论
      
       第三部分 宏观金融运行
      
       第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第二节 货币创造机制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第十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古典货币数量论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十一章 利率
       第一节 认识利率
       第二节 利率决定理论
       第三节 利率的结构理论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一节 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通货紧缩理论
      
       第四部分 金融调控管理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果
      
       第十四章 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
       第二节 金融危机
       第三节 金融监管
      
       第十五章 金融发展
       第一节 金融深化
       第二节 金融创新
       第三节 金融优化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