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王蒙读书
作者:
王蒙 著 崔建飞 编
定价:
25.00元
页数:
392页
ISBN:
ISBN7-309-04276-X/I.290
字数:
30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作家王蒙以"读书"为核心内容的散文随笔集,真实纪录了王蒙先生近年来的读书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次思索与感悟.读书,著书,以书为乐,王蒙先生在此向读者敞开心扉,畅谈他的"读书人生".
      

作者简介

书摘


       这辈子哪本书是属于自己的(代序)
      
       王 蒙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
       第一,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
       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方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好多次看,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
       我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
       《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我问了半天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在座的有没有读完的?
       人老了以后,回想一辈子到底读过几本书,印象真正深的没有几本,包括被反复阅读过的。《毛泽东选集》是反复背,不仅用汉文背还
       用维文背,印象很深。毛主席的逻辑、句法,包括反毛泽东的那些人,都在跟毛泽东学。还有《唐诗三百首》,不管编得多么差,有什么缺
       点,都是理论家说它有缺点,作为读者,没有什么别的可以代替,你编一个新的《唐诗三百首》别人不愿意看。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熟读《唐
       诗三百首》,见了《唐诗三百首》不读的人很少。
       真正读的一个是《红楼梦》,一个是《道德经》。庄子好看,但是看多了起急,因为有的地方分析得绝,有的地方发飘,不如老子,一句是
       一句,能砸出坑。真正爱读的书,真正算读过的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一个人总要找几本自个儿最爱读的书真读,其他的只能算浏览或
       者是获得一些信息。
       第二,工具书,什么都可以省,工具书不能省,特别是像我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全靠工具书,我不管想一个什么问题都先查《辞
       源》,查完以后,我的学问立刻就大了,不但查《辞源》,而且查汉英辞典,学问就更大了,再查《百科全书》。我想起我女儿小时候的一个名
       言,她那时候看我老查辞典,就问她妈,这是什么书这么厚?我老伴说这叫辞典。她说辞典是干嘛的?你爸爸不认识的字就找它。我女
       儿说,我爸爸这么多字都不认识啊?她算抓住问题要点了。很多字其实咱们都不认识,中国人又特别讲究字。
       每一个人要掌握自己最佳的读书人生阅历的平衡点。中国有一些人,不读书但是鬼精鬼精,非常聪明,也很干练,也很狡猾,甚至很
       有能耐,甚至比读书读得多的人还能耐。为什么读书读太多反倒显得傻呢?因为中国的现实不按书本办,书本也不一定按现实写。如
       果你读得太多了绝对傻,但是不读书,你的本事再大,再干练,确实还是低水平。但是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钱钟书就以读书为乐,但是
       这个人绝对聪明,绝对不是傻子,够精,该得道了,成仙了。有的偏于务实,读的书有限,但是有限的书能够理解出花来,能用出花来。就
       这几本书陪他一辈子,你就觉着他的学问对他来说就相当够了,要什么有什么。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但是你要找自己最佳的。现在
       书太多了,一年出十九万到二十万种新书,不要说这些书读不完,读这些书名都读不完。
       还要寻找一个平衡,所谓博与专的平衡,这视个人情况而定。读书与人生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我始终解释不了,我在书里写了,我
       给天才下一个定义:集中精力;但是我又提倡一个人应该多有几个世界。到底怎么把它解释清楚?我说不明白。有时候我到大学讲课,
       很多人给我提一个问题,现在大学课程要学英文,中文水平都越来越低了,可还把精力用在英语上。对此我又信又不信,信是因为错别字
       一大堆,中文的报纸、刊物、书籍,包括咱们自己的著作,你连看都不看,令人生气,语文水平降低活该。可是另一方面,我一想起那些历
       史上双语、多语的人物。外语学得好,你能有辜鸿铭学得好吗?他的中文怎么样?谁敢说比辜鸿铭的中文好呢?你外语学得好,你有林
       语堂学得好吗?林语堂双语著作,一些作品都是用英语写的。可是你看林语堂用中文写得怎么样?钱钟书外语也好。我想,外语越好
       中文就越好,因为如果外语你一点都不懂,中文的妙处你不知道,中文的特色你不知道,必须两相参照。另外,如果你的中文基础坏,外
       语能学好吗?连母语,一句人话都说不清楚,你能学好外语吗?根本不可能。跟老婆打架,那么点小事都解释不清楚,你改用英文解释你
       能解释清楚吗?更不清楚。你如果能用英文解释清楚,前提是你已经用中文把它解释清楚了。所以,母语好是学好外语的条件,外语好
       是回过头来加深母语的条件。可这是理论,是理念,具体到一个孩子身上就麻烦。
       第三,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最近也有亲身体会,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类特别伟大的语言,包括《道德经》里边的那些语
       言,比如他讲到大道,那意思是在战争当中兵器伤不着他,到了水里水淹不了,到火里火烧不了。看这个你要一较劲,就这一段你能
       较三年,头发白了都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是一种审美的理想,这不是一个操作规程。
       我看书,有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知识,有的是为了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我也举一个例子,有时候我看小说,这样的小说我已经看过许
       多,一个短篇或中篇小说,说这个人寻找旧友,寻找他童年时代或者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但见面以后,旧友已经不是当年的人,几经岁
       月,已经找不到当年最天真或者最爱恋、最纯美的东西了。
       我既相信自然流淌,我也相信一种驱动。你没有驱动装置,不给它一定的指令,等着电脑自个儿运行绝对不可能。两者都要有。我
       不相信所谓下笔万言,但我也不相信为写一个字,拈断三根须。大家都讲推敲的故事,故事本身很可爱,但是不必要那么推敲,推也可以,
       敲也可以,不求甚解。读书也是这样。有人说苦读,苦读精神真是有,头悬梁,锥刺骨真是很感动人,什么映雪、萤火虫。可都是那么苦
       读我也不信,都是闲读、恬读,我也不信,学一个具体知识,背单字,没有点苦劲也是不行,没有定法。
       我也买书,这些年也有别人送给我的书,所以我的书是越来越多。如果书摆在你家里,摆了二十年,忽然你想起一个什么事,你想
       找,最后找着了,非常高兴。可能就用了三分钟,翻一下,我认为这本书就值,这也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书也是一样,这么多书都没
       看,不看也别惭愧,你不能天天都看,但是如果你真想起什么事了,一下子想起来这儿还有一本书,挺满意,挺高兴。有一些怪知识,到时
       候一查就查出来了,真是高兴极了。就连找着那本书都很高兴,跟找着自己的“往日情人”一样,你藏在这儿了?丰采依然。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动的情形都能想起来。读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也非常感动。但你别没事老去看,老去看感情就没
       了。你年轻时候看着特别好的东西不见得现在就好。有的书没必要老去看,会把一本好书看坏的。
      
       2004年2月
      
      
       目 录
      
       这辈子哪本书是属于自己的(代序)
      
       读古典
      
       《红楼梦》与小说文化
       “抄检大观园”评说
       《白蛇传》与《巴黎圣母院》
       名士风流以后
       旧体诗的魅力
       雨在义山
      
       读新著
      
       读《大浴女》
       读宗璞的两本书
       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
       不能没有童话———萨碧妮·棱模凯朴童话中译本序
       姚育明她们的散文 ———“海上生明月丛书”序
       做与时俱进的学问
       斯人斯书,令人雀跃———《纽约客书林漫步》读后
       不可说之学问与感悟———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序
       赵浩生的《八十年来家国》
       《松窗随笔》序
       仁心照亮了猫的世界———解读《你是不会说话的人:一个猫家族的故事》
      
       献疑札记
      
       反面乌托邦的启示
       人·历史·李香兰
       清新、穿透与“永恒的单纯”
       精神侏儒的几个小镜头
       “洛伊宁格尔”与他的眼睛
       想起了日丹诺夫
       全知全能的神话
       苏联文学的光明梦
       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
       绝对的价值与残酷
       革命、世俗与精英诉求
       献疑札记
       献疑四记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文心书谊
      
       永远做生活与艺术的开拓者———陈建功小说集《迷乱的星空》序
       悲非罪———戴晴短篇小说集《不》序
       王安忆的“这一站”和“下一站”
       善良者的命运———张弦小说集《挣不断的红丝线》序
       可喜的追求———读白族作家张长的几篇小说
       大地和青春的礼赞———《北方的河》读后
       英勇悲壮的“知青”纪念碑———评《今夜有暴风雪》
       漫话几个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读一九八三年一些短篇小说随想
       且说《棋王》
       一九八四年部分短篇小说一瞥
       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
       谁也不要故步自封———刘索拉小说集序
       青春的推敲———读三篇青年写青年的短篇小说
       《黑森林》读后漫笔
       读《天堂里的对话》
       也算诗话
       后的以后是小说
       美丽的红罂粟———“红罂粟丛书”序
       作家—医生毕淑敏
       陌生的陈染
       道是词典还小说
       难得明白
      
       我是学生
      
       无为
       逍遥
       不设防
       安详
       再说安详
       一笑
       我是学生
       我的另一个舌头

书评       

王蒙:智者读书

姜华

       一个睿智的人是一个勤于读书的人。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有些聪明的人,但是我们知道的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爱书之人、爱读书之人。教育家孔子读书甚勤,以至于“韦编三绝”;思想家马克思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在大英博物馆的座位下磨出了脚印;政治家毛泽东戎马倥偬、日理万机,却也是“手不释卷”……新近读了《王蒙读书》,发现了一个小说家之外的王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是一个阅尽人生沧桑、豁达开明的练达之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是一个年近古稀却始终保持激扬精神的有志之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一个深谙读书之乐、艺术之美的优雅之人。他就是王蒙,一个与众不同的喜欢读书的小说家。
       芸芸众生,若以德才划分,大抵可分为有才有德、有才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无德四类。古今中外,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或许多如牛毛,但是德才兼备者却是少之又少。德,说到底,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在这一点上,王蒙先生无疑是“德高”者。读《王蒙读书》,我们会发现,王蒙先生对作为文坛后辈的青年作家始终是关心的、爱护的,对于青年人的困难他始终是古道热肠、热情帮助的,而对于青年人取得的成绩,他总是欢欣鼓舞、倾力推荐。对于一些青年作家的写作风格、叙事手法、写作题材,王蒙先生不见得认同,但是他认为世界是多元化的,不能强求一律,正如他在《名士风流以后》这篇文章中所言,“许多年以前我就写文章主张‘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是可以的或可以允许的,而‘王麻子剪刀,别无分号’是要不得的,‘党同’是难免的,而‘伐异’有时候是愚蠢的与走向反面的。……人各有志,人各有境,应该允许百花齐放与多元互补。”
       事实上,早在千年以前苏轼就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个体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人有多重性格、多个侧面,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别人,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当我们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时,就不应该“党同伐异”,而是应该像王蒙先生那样“求同存异”。反面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大概要数没有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了。当这位《静静的顿河》的作者在苏联文坛炙手可热、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还默默无闻后来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索尔尼伦琴曾写信给他,寻求帮助。大作家肖洛霍夫对这位与自己写作风格不同的后学者置之不理,后来有传言说肖氏《静静的顿河》为抄袭之作,索尔尼伦琴就是抄袭说的坚决支持者。由此可见,“党同”而不“伐异”、 “存异”而“求同”的确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王蒙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而今已年逾古稀。但是,读王蒙先生的书,你会发现到处洋溢着激情与青春,如王蒙先生在评价张洁的小说《无字》时说,“即使你再挑上一车两车毛病,你无法否认这部书的不凡与独特,这部书的力量、这部书的值得一读的价值。它像火一样的灼烫,像冰一样的冷麻,像刀一样的尖刻,像蛇一样的纠缠。它孤注一掷,落地有声。……它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通体透明、惊世骇俗、傻气四溢的书。是一部按也按不住,补也补不齐,捂也捂不严,磨也磨不圆的精灵。置放在那里它又蹦又闹又哭又叫,你拿它没有办法。”读这些文字,使人感到纸上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它们跳跃着、舞动着、歌唱着,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实际上,王蒙先生也是个年龄虽长却精神不老的人。他勤于笔耕、终生不辍,1953年,19岁的他写出《青春万岁》,第二年又发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2003年,70岁的他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2004年,小说《青狐》又散着墨香走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万千读者的手中。对于作家,人们往往误以为他们的优秀作品产生于青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才思枯竭。而事实是许多作家年轻时代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名利接踵而来,可青年时代的创作激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好的作品再也难觅踪影。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对人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对社会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应该说,年龄、阅历、感悟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财富,如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创作不但没有停滞,相反,一部又一部的杰作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从他的笔端汩汩而出。真正阻碍作家前进的不是年龄,而是作家的心态和创作的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和王蒙的经历无疑证实了这一点。
       王蒙先生读李商隐诗,写了一篇《雨在义山》,读后颇为惊喜。先前读过不少李义山的诗,但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寻寻觅觅,难以深入义山心灵深处,总觉得隔了一层。读完《雨在义山》,顿时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先前的隔膜顿时消解。王蒙先生从“雨”入手,指出“雨”是义山诗的一个明显特征。同样写雨,义山笔下的“雨”不同于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也不同于韩愈笔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赏心悦目,义山的雨多是“细雨”、“冷雨”、“暮雨”,这些雨承载着诗人的漂泊和乡愁,阻隔和迷离,还有诗人的忧伤。王蒙先生认为一句“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雨中愁”道尽了李义山的雨中忧愁。他认为,义山诗的“愁”与“忧”虽然有些颓唐,但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感悟,可以说是情深义重。而所有的一切皆源自诗人的身世和软弱的性格。读完《雨在义山》,深深地感到把握了李义山诗中的“雨”,也就把握了诗人本人。其他诸篇文章,如《“抄检大观园”评说》、《不能没有童话》、《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等等,都使人同王蒙先生一道感悟到读书之趣、读书之乐!
       歌德说,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王蒙读书》,确实感到了歌德、高尔基两位先贤话语的力量,透过王蒙先生的文字,我们看到一个睿智的人的人生感念、处事态度以及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阅读人生。
       王蒙不老,其书可读!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