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作者:
白春学 孙波 主编
定价:
52.00元
页数:
364页
ISBN:
ISBN7-309-04690-0/R.912
字数:
57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一
       我曾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约稿中写下我的一些感想:退离杏林,瞬眼已及10余年。回顾半生医涯生活,多少成就和失败,心得和遗憾,了犹未了,常萌发继续工作的心愿。但岁月不待,唯有寄托期望于后继者
       念及所谓“了犹未了”,在“未了”中,就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个病。20世纪70年代,在一位工伤事故病人要求使用呼吸机的会诊中,我见到此病诊断明确的第1例,此后国内报道病例不断增加,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记得在80年代初《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曾组织过专家座谈,我们在《实用内科学》也增加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章节。从这个“成人”就说明当时我们对这个病认识的局限性。根据当时有限的文献资料,我们在激素应用、呼气末正压、高频通气、倒置呼吸时间比例、通气支持以及薄膜氧合器缓解低氧血症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和实验性探索。由此认识到,没有足够有关本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基础理论指导,要想在临床上进一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是不可能的。作为临床医生,对此多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缺少有效对策,感到惭愧和歉疚。
       近年来,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医疗上都有了快速进展,给这一疾患的防治带来了希望。白、孙两位教授在国外的博士后工作均为急性肺损伤,回国后对这一疾患不遗余力继续工作,并开展国内外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对本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开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本病对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依然是一个巨大挑战。2003年SARS肆虐我国,依靠我国临床和科研专家们的努力,疫情得以及时控制,挽救了众多生命。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SAR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治疗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多于答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白、孙两位教授邀请国内外专家撰写《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介绍这一领域的进展,是及时和必要的。
       本书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急性肺损伤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其中某些研究进展,如肺液体转运、表面活性物质、吸入一氧化氮、保护性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治疗方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均体现了我国ALI/ARDS研究的现状和水平。本书可供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生参考,也为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密切合作提供了基础。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我感到后继者的有为和努力,十分欣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李华德
       2005年8月
      
      
       序二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高,我国尚无明确的统计数字。但根据美国每年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数即有15万例推算,中国的发病总数也会相当高。同时由于本病死亡率高(部分地区死亡率可达70%),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因此,重视这一疾患的基础、临床和防治研究工作,无疑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白春学教授和孙波教授在本书中,邀请国内外专家分别编写了各自擅长的章节,较全面地介绍了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及治疗注意事项。其中某些研究进展,如肺液体转运、保护性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和血液净化等治疗方法,均可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参考。虽然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但是均是目前临床应该重视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教授
       钱桂生
       2005年8月
      
      
       前 言
       急性肺损伤(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跨学科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美国ARDS的发病数即达15万例。为降低其死亡率,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方法,如保护性机械通气、一氧化氮治疗、体外膜肺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等,部分国家该病的死亡率已降低到40%左右。中国没有急性肺损伤的确切流行病学资料,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远比美国大,加之医疗救治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量城市和生产建设,汽车普及等),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一定很高。从我们组织的2001~2002年上海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协作组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12家三甲医院危重病房收治的ARDS病死率达70%,儿童中ARDS的病死率也在60%以上。这不仅反映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对ARD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也促使我们考虑有必要撰写有关急性肺损伤专著,向国内同道系统地介绍急性肺损伤相关的现代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提高急性肺损伤的诊治和研究水平。
       为达这一目的,本书既侧重阐述与急性肺损伤相关的基础和临床流行病,又详细介绍了急性肺损伤与ARDS的治疗和诊断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本书基础部分中肺水肿形成和消散的机制、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变化、肺表面活性物质、综合治疗策略、血液净化和体外膜氧合、吸入NO治疗等内容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借鉴。
       由于主编学识和经验有限,以及时间紧迫,定有很多不足和错误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今后的改进和提高。
       在此,衷心感谢在百忙中为本书撰稿的国内外作者和译者,也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得本书能及时出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白春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
      
       孙 波
       2005年8月
      
      

作者简介


       白春学 男,1951年4月生,吉林人,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肺损伤和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山医院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委、肺癌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组组长、肺癌组副组长,美国胸科学会会员,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会员,英国Taylor&Francis出版社JOrgan Dysfunction等杂志副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国呼吸和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目前承担复旦大学“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教委、美国NIH、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索引杂志论文20篇,影响因子累计50余分。主编《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学》,参编多部专著。在国内和国际上最早研究肺水通道的生理功能;最早应用RNAi技术研究抗肺肿瘤药物,并获得专利;最早进行血液净化和膜氧合器联合应用治疗ARDS的研究;目前已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随弃式氧和pH生物光纤化学传感器。本着“服务病人,造福社会”的宗旨,于2004年4月建立上海市ARDS协作网,使许多病人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诊治。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为四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以后分别获得复旦大学和卫生部等多项奖励。
      
       孙 波 男,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1993年获瑞典皇家医学院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UCLA围产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受聘为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教授、小儿呼吸急救实验室主任,1997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2004.年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儿科学)。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教委、科委、卫生局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10多项科研、人才基金资助项目。主要从事小儿呼吸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危重呼吸衰竭的救治新技术,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及机械通气应用、体外膜肺技术等。长期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中国小儿呼吸与危重病状况、肺发育相关的损伤与修复机制,以及呼吸急救特效药物和给药技术,并多次获得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在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Intens Care Med,J Appl Physiol,PulmonPharmacol Therap,Biol Neonat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40多篇研究论文和综述。在中国主办过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欧洲、北美、韩国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特邀发言、主持大会。现担任瑞士、瑞典、美国多家主要国际儿科学杂志编委,担任儿科危重医学会国际联盟协会理事,国际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协作组国际会议主席团成员,与瑞典、加拿大、美国建立长期合作研究。

书摘


       目 录
      
       1 概论
       1.1 历史回顾
       1.2 ARDS定义
       1.3 ARDS发病危险因素
       1.4 ARDS促发因素
       1.5 ARDS诊断标准
       1.6 ARDS评分标准
       1.7 ARDS诊断和治疗中的问题和争议
       1.8 展望
      
       第一篇 基 础
      
       2 呼吸系统液体转运
       2.1 概论
       2.2 呼吸系统液体转运
       2.3 总结
      
       3 肺泡巨噬细胞与肺炎症反应及免疫防御功能
       3.1 肺泡巨噬细胞的代谢
       3.2 肺泡巨噬细胞的防御功能
       3.3 肺泡巨噬细胞参与ARDS的发病机制
       3.4 肺泡巨噬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
       3.5 肺泡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间交互作用
      
       4 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4.1 实验性研究
       4.2 临床研究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学
       5.1 水肿和出血期
       5.2 机化和修复期
       5.3 纤维化期
       5.4 血管的改建
      
       6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6.1 ALI/ARDS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6.2 中性粒细胞与ALI/ARDS
       6.3 肺泡上皮细胞与ALI/ARDS
       6.4 黏附分子与ALI/ARDS
       7 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7.1 正压机械通气时的机械力
       7.2 VILI中的力学转导
       7.3 高肺容积通气引起的肺损伤
       7.4 低肺容积通气引起的肺损伤
       7.5 与机械通气相关的肺部和全身性炎症
       7.6 机械通气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7.7 机械通气时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和功能的改变
       7.8 机械通气时高碳酸血症的作用
      
       8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ARDS中的研究进展
       8.1 ARDS时内源性PS系统的变化
       8.2 ALI/ARDS时PS代谢的研究
       8.3 外源性PS在ARDS替代治疗中的作用
      
       9 呼吸道表面液体层特性、功能与测定
       9.1 ASL研究的回顾
       9.2 ASL的测定
       9.3 ASL的稳态与上皮细胞离子转运
       9.4 ASL与疾病的关系
       9.5 展望
      
       10 肺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0.1 肺泡蛋白的测定
       10.2 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10.3 急性炎症标志物
       10.4 呼出气冷凝水
      
       11 用呼出气冷凝液检测肺部炎症
       11.1 呼吸液的取样
       11.2 呼吸液滴的收集
       11.3 EBC的稀释
       11.4 EBC的酸化
       11.5 EBC方法的局限性及潜在效用
      
       12 器官间信号分子在胰腺炎所致肺损伤的机制
       12.1 氧自由基
       12.2 白细胞活化
       12.3 炎症介质
       12.4 累及的胰腺外器官
       12.5 其他
      
       第二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监测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3.1 发病率和诊断标准
       13.2 发病危险因素
       13.3 ARDS病程
       13.4 死亡率
       13.5 与ARDS死亡相关因素
       13.6 ARDS生存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13.7 有关ARDS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思考
      
       14 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与分类
       14.1 根据ARDS的病因分类
       14.2 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分类
      
       1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5.1 症状和体征
       15.2 影像学表现
       15.3 实验室检查
       15.4 临床表现特点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6.1 诊断标准和评分
       16.2 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16.3 鉴别诊断
       16.4 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17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7.1 定义
       17.2 发病机制
       17.3 诊断
      
       18 高原肺水肿与高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8.1 HAPE与HˉAR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8.2 实验室检查对鉴别诊断的价值
       18.3 HAPE继发H-ARDS
       18.4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在HAPE诱发H-ARDS中的作用
       18.5 HAPE与H-ARDS的治疗与预后
       18.6 发病机制
      
       1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9.1 病原学
       19.2 传播途径
       19.3 发生机制
       19.4 临床表现
       19.5 诊断标准
       19.6 鉴别诊断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心肺功能监测
       20.1 血流动力学监测
       20.2 呼吸功能的监测
      
       21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1.1 流行病学
       21.2 病因
       21.3 病理
       21.4 病理生理
       21.5 发病机制
       21.6 临床表现及分期
       21.7 诊断
       21.8 鉴别诊断
       21.9 辅助检查
       21.10 治疗 211
       21.1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第三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
      
       2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策略
       22.1 去除病因
       22.2 防治肺水肿
       22.3 改善气体交换
       22.4 改善组织氧供
       22.5 防治肺损伤
       22.6 防治并发症
       22.7 其他
      
       2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支持
       23.1 启用呼吸机时应考虑的问题
       23.2 机械通气策略
       23.3 无创机械通气
       23.4 ARDS常规机械通气
       23.5 ARDS新型机械通气模式
       23.6 机械通气的研究进展和注意事项
       23.7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2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24.1 ARDS并发VAP的判定
       24.2 ARDS并发VAP的抗感染治疗
      
       2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25.1 GC的药理作用机制
       25.2 GC化学制剂类型与临床特征
       25.3 GC治疗ALI/ARDS的机制
       25.4 GC应用的时机、剂量与疗程
       25.5 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2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外膜肺与血液滤过治疗
       26.1 体外膜肺
       26.2 血液滤过
       26.3 体外膜肺与血液滤过的联合作用
      
       2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扩张剂吸入治疗
       27.1 一氧化氮治疗ARDS
       27.2 其他选择性调节肺血管血流的方法在ARDS中的应用
      
       28 脓毒症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休克的处理
       28.1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28.2 治疗
      
       2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
       29.1 ARDS时的机体高代谢反应
       29.2 营养状态的评价
       29.3 营养支持
       29.4 营养支持监测
      
       3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并发症防治
       30.1 气压伤
       30.2 应激性溃疡
      
       3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位治疗
       31.1 俯卧位通气的作用
       31.2 禁忌证
       31.3 副作用
       31.4 具体措施
      
       第四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方法
      
       32 急性肺损伤的Ⅱ型肺泡细胞模型
       32.1 Ⅱ型肺泡细胞的分离
       32.2 Ⅱ型肺泡细胞的培养
       32.3 肺损伤的细胞模型
      
       33 水通透性测定
       33.1 细胞水通透性测定
       33.2 组织器官水通透性测定
       33.3 离子转运的测定方法
      
       34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动物模型
       34.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34.2 实验设计和管理
      
       35 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作
       35.1 小鼠急性肺损伤研究常用技术
       35.2 常见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类型、原理和制作方法
      
       3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方法
       36.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
       36.2 肺水肿液检测
       36.3 呼出气体检测
       36.4 血清学检测
       36.5 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检查
       36.6 影像学检查
       36.7 遗传分析
       36.8 肺活检与尸检
       36.9 评价
      
       3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的多中心协作组织
       37.1 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挑战
       37.2 临床试验组织形成的合理性
       37.3 临床试验组织
       37.4 临床试验组织的急性肺损伤研究成果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