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
作者:
郁义鸿 管锡展 主编
定价:
28.00元
页数:
485页
ISBN:
7-309-04867-9/F.1098
字数:
42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6年4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与产业链有关的经济现象,具有典型意义的如电信、电力、铁路、民航四大垄断行业的改革,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的定价,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价格和非价格控制等等,都需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加以深入分析。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纵向关系领域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产业链理论研究的起点,但其相对局限在简单的上下游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要对产业链层级的各种问题给出圆满答案,需要一个相对独立而系统完整的产业链经济理论,本书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初始成果。
       本书对产业链理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作了界定,对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个以结构一行为一绩效一规制(SCP—R)为逻辑主线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本书针对各项产业链纵向控制策略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这些策略主要包括纵向一体化、转售价格控制、独占交易、区域独占、共同代理、纵向价格歧视、双边市场和纵向合约等。本书还就与产业链纵向控制有关的经济规制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作者简介


       郁义鸿,男,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曾在黑龙江“战天斗地”九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1977级)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获数学学士、管理科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比利时中欧管理中心及根特大学作访问学者,并曾两次赴日本东京青山学院大学作短期讲学。多年来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曾参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上海迈向2 1世纪战略研究”、“宝钢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综合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产业链的竞争与经济规制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竞争与企业战略。发表专著多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为《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框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管锡展,男,1973年1月出生于山东蓬莱。先后就读于天津大学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得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师,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理论、经济规制与反垄断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十几篇。
      

书摘


       总 序
      
       虽然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和孟子那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里,但是经济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起,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道理非常简单,现代经济学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因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里,交易活动是偶然发生的,分工水平是很低下的,“男耕女织”一句话说明了社会一、二、三产业的分工情况,大量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与中医和西医的分别发展的情况不一样,经济学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滞后,研究对象的不成熟,中国经济学产生的土壤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是落后的,其理论创新历来是不足的。但是,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原来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渡时期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其经济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学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国即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经济大国,她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这为广大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社会科学实验场。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新问题,这又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作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振兴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的双重使命,我们既面临着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挑战,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国内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可谓适逢“天时”;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环境,为上海重建国际经济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可谓尽占“地利”;在国家教育部和市政府的重点投资支持下,复旦人团结奋进,力争将复旦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可谓独具“人和”。在此高歌猛进的时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揽“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必将大有作为。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套丛书是“十五”期间教育部“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的成果,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们秉承“旦复旦兮,经世济民”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辈卓越的学术传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下求索,为中国的经济理论创新鞠躬尽瘁的结晶。丛书涉及复旦大学所拥有的四大教育部重点学科: 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西方经济学。
       徐为民的《权利的轨迹——大转折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以资源配置过程为重点,通过对消费、生产及分配诸环节的互动研究,揭示权利关系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轨迹,并对权利不对称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了对策性的思考。“没有一个时期的经济像今天这么蓬勃发展,也没有一个时期的社会像今天那么充满矛盾和冲突。”中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不断地将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以及我国社会所特有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暴露出来。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都是要研究资源的配置过程的,不过前者主要是从资源配置如何满足市场需要的角度来研究的,而后者关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利益关系或权利关系。徐为民的这部著作回答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即政治经济学所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有: 人们经济利益的分化与经济制度及增长模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趋向及利弊得失,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等等。汪立鑫的《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也同样力图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中国经济的制度变迁过 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程及其成效。
       华民、韦森、张宇燕和文贯中四位经济学家合写的论文集《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从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视角,比较近代中国和西欧社会动态演化的历史轨迹。如华民的“‘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从人类的基本经济学问题出发探讨了最近1000年中,西方国家的兴起与东方国家相对衰落的原因。韦森的“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运用“斯密动力”和“布罗代尔钟罩”这两个概念,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对近代西方世界兴起以及晚清帝国的衰落的原因提供一些新的解释。同样地,文贯中的“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张宇燕等的“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以及其他几位作者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和解释了中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某些特殊现象。
       干杏娣的《中国经济崛起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世界经济演变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角度阐述了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相互作用,论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中国实现大国经济崛起所发挥的作用与所承担的战略角色。尹翔硕等的《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长河中提炼出不同贸易战略的形成及其实践情况,比较这些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探索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实施自己的贸易战略,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得到更持续的增长。
       许少强等的《均衡汇率与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作者长期从事人民币汇率研究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国际上面临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也就进入一个高潮。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作者坚持从人民币均衡汇率这一基础理论研究做起,讨论处于经济转轨这一特殊情况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运动路径和动态调整,以及在内外均衡冲突条件下的均衡汇率的决定过程,并在与其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他经济政策搭配下考虑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问题。陈学彬等的《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是在中国经济制度转轨过程中讨论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中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改进的讨论,如何使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制度和国际接轨,增强我国金融企业竞争力。
       芮明杰等的《论产业链的整合》考察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企业关联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的产业链的变动,重新界定产业链中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从分工演进的角度,将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相融合,综合分析了产业链整合分化的微观机理,提出基于知识共享的产业链整合理论。郁义鸿等的《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受中国电信、电力、铁路和民航四大垄断行业的改革实践的启发,研究产业链中的纵向控制和经济规制问题,突破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纵向关系的理论,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横向联系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而系统完整的产业链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殷醒民的《论技术扩散效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特有的产业链现象,为产业经济研究作出了贡献。
       张军等的《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围绕转型时期中国私人企业的组织形式与治理结构这一主题,通过理论和经验研究,对中国私人企业的扩张模式、金融发展、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私人企业集群、企业经理人流动等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在私人企业扩张模式上,强调“关系”在中国私人企业扩张过程中的作用,以此来刻画转轨时期中国私人企业的扩张路径;在研究了家族企业治理问题后,回答了转轨经济下中国家族企业存在的理由并预测了其发展方向。袁志刚等的《中国经济增长: 制度、结构、福祉》以宏观总供给、总需求的形成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为线索,在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与问题。指出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各种深层体制性矛盾、结构性矛盾、资源短缺和人民福利增长缓慢等问题也不断涌现,危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质量。中 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国经济要获得进一步的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而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必须从制度的角度、经济结构的角度和人民福祉的角度对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增长作深入的考察。
       袁志刚
       2006年1月23日于复旦园
      
      
       目 录
      
      
       前言
      
       第1章 产业链纵向控制的研究基础
       1.1 问题的提出
       1.2 产业链、产业链纵向关系与产业链纵向控制
       1.3 产业链纵向控制的研究范式
       1.4 产业链类型的划分
       1.5 产业链纵向市场结构的决定
       1.6 产业链纵向控制的策略选择
       1.7 产业链效率的评价
       1.8 本书的框架
       参考文献
      
       第2章 纵向控制行为的经济规制
       2.1 引言
       2.1.1 纵向控制行为规制的依据
       2.1.2 常见的纵向关系
       2.1.3 一些基本假设
       2.1.4 本章的结构安排
       2.2 纵向控制行为的激励与私人效率
       2.2.1 纵向关系中的外部性
       2.2.2 下游竞争时的承诺问题
       2.2.3 纵向控制的私人效率
       2.2.4 零售商垄断势力与纵向关系
       2.2.5 小结
       2.3 纵向控制行为的价格效应与社会效率
       2.3.1 上游垄断
       2.3.2 上游竞争
       2.3.3 接入定价
       2.4 纵向控制行为的反竞争效应
       2.4.1 纵向市场圈定
       2.4.2 合谋
       2.5 纵向控制行为的规制
       2.5.1 理论观点的变迁
       2.5.2 美国和欧盟反垄断政策的演变
       参考文献
      
       第3章 纵向一体化
       3.1 问题的提出
       3.2 纵向一体化的激励与经济效率
       3.2.1 技术因素
       3.2.2 不完全市场
       3.2.3 交易成本节约
       3.2.4 其他因素
       3.3 纵向一体化的市场圈定效应
       3.3.1 模型的基本结构
       3.3.2 变体1: 事后垄断
       3.3.3 变体2: 稀缺需求
       3.3.4 变体3: 稀缺供给
       3.3.5 福利比较
       3.3.6 相关文献
       3.4 纵向一体化圈定效应的实证研究
       3.4.1 水泥和混凝土行业
       3.4.2 计算机预定系统
       3.4.3 终端铁路公司
       3.4.4 有线电视行业
       3.4.5 美国汽油产业
       3.5 反垄断政策
       3.5.1 美国反垄断当局对待纵向一体化态度的演进
       3.5.2 主要法律条令
       3.5.3 著名案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转售价格控制
       4.1 问题的提出
       4.1.1 转售价格控制的概念
       4.1.2 转售价格控制的产生
       4.1.3 对转售价格控制的评价
       4.1.4 本章结构安排
       4.2 转售价格控制的效率改进效应
       4.2.1 转售价格控制与纵向外部性
       4.2.2 转售价格控制与横向外部性
       4.3 转售价格控制的价格效应与反竞争效应
       4.3.1 基本模型
       4.3.2 模型扩展
       4.3.3 转售价格控制与合谋
       4.4 转售价格控制的福利效应与规制
       4.4.1 转售价格控制的福利效应分析
       4.4.2 各国关于转售价格控制的立法
       4.5 转售价格控制的实证研究
       4.6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5章 独占交易
       5.1 问题的提出
       5.1.1 独占交易概念的界定
       5.1.2 独占交易理论研究的分类
       5.2 独占交易的理论模型
       5.2.1 早期的理论研究
       5.2.2 独占交易的基本模型
       5.2.3 序贯市场效应与独占交易
       5.2.4 独占交易的福利分析
       5.3 独占交易的社会福利效应
       5.3.1 独占交易的市场圈定效应
       5.3.2 独占交易的溢出效应
       5.3.3 独占交易的激励效应
       5.4 独占交易的规制
       5.4.1 独占交易的相关法律
       5.4.2 美国反垄断当局对独占交易的规制
       5.5 独占交易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5.6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章 独占区域
       6.1 引言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独占区域的概念
       6.1.3 相关概念辨析
       6.1.4 本章的逻辑思路
       6.2 独占区域的效率改进效应
       6.2.1 销售服务
       6.2.2 零售商的价格猜想类型
       6.2.3 竞争类型
       6.2.4 交易成本
       6.3 独占区域的反竞争效应
       6.3.1 市场不确定性
       6.3.2 两个生产商与需求弹性
       6.3.3 圆周市场下的Bertrand竞争
       6.4 独占区域的实证研究
       6.4.1 效率改进效应的研究
       6.4.2 反竞争效应的研究
       6.5 福利效应与政策涵义
       6.5.1 福利效应分析
       6.5.2 美国和欧盟的规制政策
       6.6 案例分析
       6.6.1 美国联邦法院对独占区域的规制
       6.6.2 Indiana州的规制政策
       6.7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章 共同代理
       7.1 问题的提出
       7.1.1 从双边委托代理到多委托人关系
       7.1.2 共同代理关系: 概念与分类
       7.2 共同代理激励机制设计的基础: 显示原理与授权原理
       7.3 道德风险下的共同代理模型
       7.3.1 模型的结构及模型假设
       7.3.2 模型的均衡及其一般特征
       7.3.3 均衡效率的比较
       7.4 逆向选择下的共同代理模型
       7.4.1 契约框架
       7.4.2 合作基准
       7.4.3 具有契约独立性的非合作基准
       7.4.4 非独立缔约活动下的激励约束
       7.4.5 契约互补的均衡分析
       7.4.6 契约替代的均衡分析
       7.5 共同代理基本模型的扩展
       7.5.1 对称信息下的动态共同代理
       7.5.2 从完全信息到不对称信息
       7.5.3 从委托人同质到委托人差异化
       7.5.4 委托人之间合作与否对激励的影响
       7.5.5 共同代理人面临多任务的情况
       7.5.6 共同代理框架下增加代理人数量
       7.5.7 共同代理类型及契约类型的影响
       7.6 共同代理的福利分析
       7.7 应用、实证与典型行业分析
       7.7.1 共同代理理论应用概览
       7.7.2 共同销售代理——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关系
       7.7.3 共同特许代理——旅馆业
       7.8 共同代理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8章 价格歧视
       8.1 问题的提出
       8.2 卖方势力与价格歧视
       8.2.1 下游多个行业
       8.2.2 下游单一行业
       8.3 买方势力与价格歧视
       8.3.1 后向一体化和谈判势力
       8.3.2 谈判势力的其他来源
       8.4 承诺问题与价格歧视
       8.4.1 机会主义行为
       8.4.2 非歧视性条款与承诺问题
       8.4.3 机会主义的解决方法
       8.5 价格歧视的经济后果与福利效应
       8.5.1 短期影响
       8.5.2 长期影响
       8.5.3 相关的实证研究
       8.6 价格歧视的法律问题: 保护竞争还是竞争者?
       参考文献
      
       第9章 双边市场
       9.1 问题的提出
       9.2 双边市场定价的基本理论
       9.2.1 双边市场的界定
       9.2.2 网络外部性的进一步描述
       9.2.3 基于使用外部性的定价模型
       9.2.4 基于成员外部性的定价模型
       9.2.5 综合考虑两种外部性的平台定价
       9.3 基本模型的拓展
       9.3.1 从垄断平台到平台竞争
       9.3.2 从单产品平台到多产品平台
       9.3.3 收费模式的拓展
       9.3.4 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
       9.4 双边市场的反垄断规制
       9.4.1 平台竞争规制认识的误区
       9.4.2 进入壁垒
       9.4.3 掠夺式定价
       9.4.4 市场圈定策略
       9.4.5 效率的抵消
       9.5 双边市场的经验研究
       9.5.1 实证研究
       9.5.2 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10章 纵向约束关系中的长期契约
       10.1 引言
       10.2 短期契约的困境
       10.2.1 契约与短期契约的定义
       10.2.2 短期契约的若干性质
       10.3 长期契约的基本框架
       10.3.1 长期契约的定义
       10.3.2 长期契约的基本特征
       10.3.3 长期契约中的序贯博弈
       10.4 承诺与长期契约的效率
       10.4.1 承诺的定义和类别
       10.4.2 长期契约的结构与承诺
       10.4.3 承诺与再谈判博弈
       10.5 基于长期契约的纵向约束
       10.5.1 纵向约束与长期契约
       10.5.2 一个独占交易的长期契约模型分析
       10.6 实证检验: 以“煤电”关系为例
       10.6.1 资产专用性与长期契约安排
       10.6.2 实证检验的主要模型和结论
       10.6.3 契约变化的微观考察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对照表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