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
作者:
黄瑚 邹军 徐剑 著
定价:
30.00元
页数:
282页
ISBN:
7-309-05221-8/G.668
字数:
28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6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教程是国内首部专门论述互联网上信息与新闻传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的、具有研究性质的教材。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主要涉及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网络传播失实、网络传播侵犯人格权、网络泄密与煽动、网络传播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网络传播侵犯著作权、网络广告等法律与道德问题。
       本教程突出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代表的属性,注重研究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探讨网络传播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中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实际状况与问题,是本教程的另一特点。全书内容翔实、案例丰富,实用性强。
       本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也可用作互联网信息与新闻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程。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者而言,它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黄瑚,男,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1992年赴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进修一年,1999—2000年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2003年担任香港珠海书院新闻与传播系客座教授。著有《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和《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主编兼撰稿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简明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作者、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参加撰写的专著、教材、辞书等各类著作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图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辞海》等二十多部。此外还发表过论文数十篇。现任社会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等。
      
      
       邹军,1993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993年8月—2005年7月在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工作,历任幕府校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和人文学院讲师,有较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多媒体教学经验。2000年获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参编新媒体普及读本,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徐剑,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就读。近三年来在各类CSSCI源期刊发布论文近二十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转载,主编有《新媒体导论》等3本书籍,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上海市软科学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四项省部级课题。

书摘

前 言
      
       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网络传播乃年轻人之事业。如果上述说法成立的话,那么网络传播研究这块广阔的天地似乎也应该让年轻人去扬鞭策马、攻城略地。主编已届知天命之年,忝然厕身于网络传播研究领域,虽属不敏,然亦事出有因、身不由己矣。数年前,看到互联网发展之神速,不禁心向往之,自以为研究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问题已有近十年的积累,贸然以《中国网络传播法律与伦理问题》为题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不意获批准立项,从此进入了这一研究领域。进入了这一研究领域后,在惊叹这一领域之无限之余,也常感觉到自己能力之有限。诚如古人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 ,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然而,尽管感觉到了这一研究的艰难,但还是坚信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锲而不舍,就一定能成功。
       由于网络传播法律与伦理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因而在研究中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方法。在上海市新闻办公室网络管理处的支持与帮助下,这一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上海市十五家有一定代表性的网站进行调查,并撰写了有关调查结果的报告。之后,这一项目研究的每一步,几乎都是结合网络传播的实践活动展开的。今年初,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上海市网络宣传办公室有鉴于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以及由于其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决定加强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与教育,自2月起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互联网新闻与信息业务培训班,并决定编写有关培训教材。主编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与办班的负责人和项目课题组的负责人双重身份,全程参与了这一培训教育活动。
       本书的撰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动笔的。由于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因而撰写有关互联网问题的著述,必须有一个抢时间的概念,以免发生文字收工日就是实情变迁时的尴尬局面。因此,主编特邀了邹军、徐剑两位对网络传播及其研究有较深造诣的青年学者参加撰写工作,从而使本书得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稿。当然,撰写一本网络传播法律与伦理教材或专著,是项目课题组开展研究之初就确立的一项任务,并一直在为之而努力,其间虽几经反复,但其积淀则日增,为本书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应该说是《中国网络传播法律与伦理问题》项目课题组这一集体长期研究的产物。
       本书的撰写与分工情况是: 主编黄瑚编写撰写大纲并征求各方意见,在完稿后审改全稿。全书共分十一章,黄瑚撰写第一、二、七章,邹 军撰写第三、四、五、六、十一章,徐剑撰写第八、九、十章。
       最后,本书的出版,必须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章永宏先生和张炼女士。没有他们的支持与督促,特别是在编辑本书过程中废寝忘食的工作,本书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同读者诸君见面的。
       主 编
       2005年8月于复旦大学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规范
       第一节 社会、社会利益与社会规范
       第二节 法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道德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宪法》与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党的领导、国家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与“两个服务”的原则
       第三节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第三章 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概述
       第一节 网络传播特点及双面效应
       第二节 网络传播道德及其特性
       第三节 网络传播法律及其特性
      
       第四章 网络传播媒体及其运作的管理
       第一节 网站的设立
       第二节 网络传播运行管理
       第三节 行业自律: 网络传播行政管理的补充
      
       第五章 网络传播失实问题
       第一节 网络传播失实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网络传播失实的成因
       第三节 网络传播失实问题的防治
      
       第六章 网络传播侵犯人格权问题
       第一节 自觉维护公民人格尊严
       第二节 网络传播侵犯人格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节 网络传播侵犯人格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网络传播侵害人格权行为的防治
      
       第七章 网络泄密与煽动问题
       第一节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第二节 网络泄密行为及其防治
       第三节 网络煽动行为及其防治
      
       第八章 网络传播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问题
       第一节 网络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的认定与处罚
       第二节 网络传播邪教、恐怖、暴力、迷信信息的认定与处罚
       第三节 网络传播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的防治
      
       第九章 网络传播侵犯著作权问题
       第一节 网络传播侵犯著作权行为及其特点
       第二节 网络传播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责任与处罚
       第三节 网络传播侵犯著作权行为的防治
      
       第十章 网络广告问题
       第一节 网络传播虚假广告行为及其防治
       第二节 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防治
       第三节 网络传播垃圾邮件广告行为及其防治
      
       第十一章 网络传播法制与道德建设: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网络传播法制建设历程
       第二节 网络传播道德建设历程
       第三节 网络传播法制和道德建设的展望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原则性规定
       附录二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附录三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附录四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附录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附录六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附录七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附录八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参考书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