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在崛起与衰退之间—一个日本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
作者:
〔日〕 堀 悦夫 著
定价:
28.00元
页数:
184页
ISBN:
978-7-309-05343-2/F.1217
字数:
140千字
开本:
大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写给中国的读者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初步成果开始,直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大潮.在此期间,通过留学、经商、企业咨询等性质迥异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我很有机会来到中国而直接看过中国之大变化,并且,得到过许多中国朋友们的建设性意见。而原作正是基于这些年来所学到的知识编写而成。
       正值本次的《在崛起与衰退之间》译本发行之际,想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主角的中国朋友们能够阅读到这部凝结了作者全部提炼思想的原作译本,作者激动不已。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古今中外末见的大规模国家项目。这是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十几亿中国人民在生死存亡关头,在或确立经济上的自立,或选择受苦挨饿的问题上面临的重大抉择。因而,也是决不容许任何失败发生的。勿庸置疑,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全人类而言,这也是一项不容许失败的项目。这一项目不愧为人类史上最有贡献的伟大事业。并且,通过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地添砖加瓦,已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伟大事业“之后”需要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应在自己的伟业中学习,冷静地进行反思。如果沉醉于成功,未来将难免会因为享受安逸而毫无进步。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我想,给我们经验教训最深的当属日本,在原作中作者将日本与中国进行了比较。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就高速发展,并不只是单凭其自身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幸运,而面对这个事实所该有的谦虚却被日本人遗忘了。此外,日本没有进一步地加强其长期性竞争力,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也忘记了经营管理的本质,一味地追逐眼前资本积累和对自己的盲目保全。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能够在如此大规模、没有任何,且不容失败的环境下取得成功,正是中国放弃了短期性利益,制定了全体人民都可以理解的长期性目标,摒弃了所有虚设的东西,并完全遵守了投资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为取得成效,领导部门不仅强调责任性,而是要求以理解政策内容为前提的自我牺牲,下大力气在创新方面做文章。基于此,将“合作”定位为战略机制之新管理方式,它给中国带来很多经济发展机会,此外,还在实践过程中,领导部创造出来不少崭新和特有的新专业技术(knowhow)。但是,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这些新专门技术也是如此,如果作为改革开放主角的中国人没有真正体味到“此后”的深意的话,所有的那些新专门技术也什么时候都将会被渐渐忘却。如果各位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在理解这种现实,和更准确地把握“此后”的深意方面得到一些启示的话,我将感到万分欣慰。
      
       2005年1月1日 堀 悦夫
      
      
      

作者简介


       堀悦夫,1955年生于日本浦和市(现为崎玉市),国际企业战略中心(Ics公司)代表,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有关的经营顾问。本科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律系。从1986年到1989年在中国山西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留学。2002年,在美国Newport大学商学院获得经营管理学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与汽车行业和中国有关的各类商业工作以及对多种多样的行业所在的企业进行经营咨询工作,同时努力培养高级职业人才(Professinal)。
      

书摘


       序
      
       如何评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对于这个问题政治家、经济学家大多会回答说:根据国家的GDP和军费预算规模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来评定。这些作为评定综合国力的最为基础的指标当然在一般的理论中,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股票等流动资产及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价值的暴跌,日本1999年的资产基础相比于1990年已有超过一千兆日元的损失。虽然日本和从前一样,依然拥有世界第二的资产,但是为什么在国家信誉上却落后于意大利、韩国呢?不容置疑,日本在GDP、军费预算、教育水平方面都可以在世界最高峰找到他的位置,可是为什么无论在谁的眼里都位于第三流国家的行列呢?原因是很明显的。面对现今的社会动向,为了描绘日本再生的计划,对“综合国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有必要的,令人费解的是那些领导思想的人士及政治家为什么会没有这些认识,其结果只能是丧失危机感,使日本落后于别人了。
       那么,综合国力到底是什么?至少在描绘日本再生计划中的“综合国力”的定义应该是什么呢? 在这样的一个全球信息社会中,无论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在当天的新闻中被多方面报道,实际上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是正常的国家都已经充分理解到各国之间利益是长期共存和关联的,所以不应该通过打仗,而是应该通过互相协商,互相帮助而保护各自利益。另外,所有国家都知道有关经济利益方面调整的基础是必须按照国际条约(特许保护等)来进行,否则国家自身是无法生存的。也就是说单靠军事力量随意践踏他国经济权利的时代早已成为了过去。在这样的社会中任何人没有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的许可,是无权使用五环印章的。
       因此,如果提及如何对综合国力下定义,那么必须根据竞争力来下定义,可以说竞争力是惟一的判断标准。那么,什么是竞争力呢?它可以说是靠投资规模及投资后效果之间的效率差来下定义的。首先要进行投资,自己国家的资本越多越好,那么同样,含有民间范围资本的国家总资产也是越多越好的。从这方面来说,即使是背着巨大的不良债务,日本总资产也是超一流的。但是在竞争力的评价中同时要考虑投资后的效果问题。如果没有运营能力的话、即使资产规模再大竞争力也不会很强。而日本被质疑的恰恰就在于此。
       无论你拥有多大的资产,如果没有能让它产生效果的能力和体系等的话,就会丧失竞争力,最终衰退为更贫困的国家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哪个国家仅靠现有资产就可以提供全体国民一生所需。如果对在一个国家的投资效果失去信任,那么这个国家的投资构造将会由于安全问题仅限于现有资产;相反,如果可信性强、能够看到投资回报的希望,那就可能进行10到20年的潜在性投资,安全性反而可以多多少少忽略一下。这其中的典型事例不能不说就是中国。
       我们暂且下个定义:综合国力=总资产规模(投资规模)×运营能力(提高投资效果的能力)。如果以现在的论点来看1999年末中国总资产好象是不到日本总资产八千多兆日元的十几分之一(根据个人所得差推测)。单纯地从这个前提来看,放在现实中日本的竞争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如果比较综合国力,在笔者个人经验中,中国反而比日本国力强。为什么呢?由于中国在对资产的运营方面,要远远强于日本。因此,在作为综合国力的计算基础的总资产规模上,日本仅仅是现有的资产基础,而中国则给人一种至少包含10年以后的潜在性资产的基础。
       另外,越是期待值高的投资效果也就意味着国家(国民)越富足。这可以说是:“综合国力=国家富足程度”。正因为如此,要不明确下定义什么是综合国力,无法描绘日本再生计划的。
       综合国力的定义
       综合国力=国家总资产(现有及可保证的未来资产)×运营力(有没有能够提高投资效果的管理系统×管理能力)
       那么,所谓运用力具体来说是什么呢?它是指总体来说国家有没有能够提高投资效果的管理系统以及人力资产(国民)有没有运用总资产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完整体系的话、仅有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源也不行,反过来如果没有了拥有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源的话,仅有管理系统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将综合国力下定义的方程式可以如表一所示。
       那么,如果我对中国的印象反映出来的是现实情况的话,那么应该说这是邓小平先生领导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成果。从而描绘出日本再生的本质。
       当今世界经济的年增长能力一直局限于百分之几的水平。所以世界经济对日本衰退的危机防范对策能力一直是一个低迷走向。正因为如此,如果日本真的衰退到三等国家行列,那就有可能永远陷入改革开放开始时的中国的水平。当时中国国家总资产据到过中国旅游的笔者印象,和日本相比恐怕只有日本的几百分之一;运用力也就是几十分之一,简直可以说是日本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可是从综合国力的方程式来看,为什么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综合国力能达到高于日本的水平呢?反过来,日本又为什么综合国力衰退,衰落到能被中国赶上并超过的非效率社会呢?日本再生的关键是什么?本书中,从这一观点出发,结合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本质的比较,明确揭示了几乎衰退到三等国家行列的日本的致命弱点,这也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的到来和优秀人才的丧失。无论怎样,都必须让这个国家恢复起来。执此一念,特写此书。
      
      
       2003年1月1日 堀 悦夫
      
      
      
      
      
       目录
      
      
      
       序
      
      
       第一章日本的致命弱点
      
       1. 管理作用的缺失
      
       2. 思想领导者们误将管理问题解读为经济问题
      
       3. 丧失可持续竞争优势,不能创造出新价值的社会
      
       第二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及其启示
      
       1.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时期的情形
      
       1979年3月
      
       国家管理体制
      
       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本质
      
       “管理作用”创造稀缺资源
      
       以管理“整合资源”
      
       根据最优先序列的矢量调整
      
       最强作用“合作”的发现
      
       改革开放政策所创造出来的社会
      
       第三章日本的战略课题
      
       1. 培养外行人的社会
      
       学校与教育制度
      
       学校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
      
       老师不知道“职业(PROFESSIONAL)是什么”
      
       “有什么用呢?”——被禁止的提问
      
       大学教育所带来的负债——做不到“学历=学力”
      
       []目录
       []在崛起与衰退之间
       企业内教育制度
      
       培养政治家及官僚的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Ⅰ
      
       2. 集体负责制社会
      
       什么是集体负责制体制?
      
       集体负责制的特征
      
       以“只是集中于对现场问题的解决能力”为核心目标
      
       “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禁止在同行业内跳槽的文化”
       造成的核心影响
      
       集体负责制的崩溃
      
       因为世界经济变成低增长、传统管理机制已经成为
       过去时
      
       新时代所要求的新能力
      
       能够洞察及定量地计算投资效果所需要的能力
      
       让中长期经营计划发挥作用所需要的能力
      
       能够明确优先序列的能力
      
       把握以及解决非可视的、潜在的、预测性的问题所需要的
       能力
      
       信息公开
      
       对失败进行管理所需要的能力
      
       实现将整体和部分合为一体化所需要的能力
      
       建立个人能够独立进行工作所需要的组织机制
      
       战略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为一体化
      
       根据自我判断而实现目标
      
       发挥个人负责制的能力所需要的条件
      
       个人负责制的优点
      
       集体负责制留下的后遗症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Ⅱ
      
       3. 助长无价值竞争的社会
      
       无价值竞争所导致的毁灭性浪费
      
       为什么无价值竞争会生存下来?
      
       引进实验(先导)组织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Ⅲ
      
       4. 对能力方面不给予经济性评价的社会
      
       日本式“绩效考核”的幻想
      
       提高竞争力所需要的“绩效考核”之本质
      
       什么是有效的能力评价?
      
       欠缺能力评价系统所导致的组织僵化
      
       对高水平潜在能力的经济性评价之欠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Ⅳ
      
       5. 低效率沟通的社会
      
       欠缺正确的语言选择及语言表现所带来的沟通不良
      
       不同世代之间的沟通阻碍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Ⅴ
      
       6. 丧失管理的社会
      
       没有给“责任”下定义的社会
      
       责任、权利、利润分配
      
       从一开始就要承担“结果责任”的日本式管理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Ⅵ
      
       四通公司
      
       失去的神通力
      
       第四章国家、企业、个人竞争力及其启示
      
       1. 管理
      
       2. 日本再生过程中的课题
      
       国家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个人竞争力
      
       3. 竞争力的源泉
      
       结束语
      
       1. 挣脱封建社会的束缚
      
       2. 逝者如斯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