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颜福庆传
作者:
钱益民 颜志渊 著
定价:
35.00元
页数:
294页
ISBN:
978-7-309-05517-7/K.197
字数:
31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 言
      
       自古以来,中国有盛世修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和国开始了一次全国性的编纂史志活动。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部属高校编写校史。时值复旦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学校成立了校史编写组(校史研究室前身),编出了校史上第一本《复旦大学志》(1905—1949)。建校90周年前夕,又编出了《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2000年4月,有着95年历史的复旦大学与有着73年历史的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从此,复旦大学的校史有了两个源头。未久,学校开始筹备百年校庆的各项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建馆修史”工程:新建校史馆,修编百年史。为了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加快两校相知相融,激发师生知校、爱校、兴校的情怀,校党委决定,同时编纂《复旦大学百年志》与《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与《上海医科大学纪事》四部书。
       2005年,是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年,也是校史知识普及年。校方主修的四部书如期完成,洋洋洒洒有数百万字。一些院系与个人也写出了30多部与校史相关的书籍。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主要媒体,投入了极大热情,宣传报道了复旦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象征复旦的经典标语,一时间几乎是路人皆晓。
       校史知识的空前普及,促使我们思考今后校史工作如何择善而从,更上层楼。我们了解到,教育部文科“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列入校史研究课题:“百年名校与教育家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中,也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等校史研究专题;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从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的需要, 颜福庆 传 2
       涉足校史研究。校史编写不再是少数专职人员的常规工作,已演变成学者们的一个公共研究领域。复旦大学的校史工作必须由过去沿革层面的资料编纂为主转入到学术层面的专题研究为主。
       2006年6月,学校设立了“复旦大学校史丛书”出版计划,用出书的方式来开展校史专题研究。丛书暂分人物传、院系史、史料选辑、研究文集等四个系列,由专职与兼职研究人员分担与合作,由分管校领导担任丛书总主编,由校史研究室具体策划与组织编写,由复旦大学出版基金提供出版资助。
       为纪念原上海医科大学创校80周年,校史研究室在新体制下启动了《回首老上医》、《颜福庆传》、《陈同生画传》等书的编著。《回首老上医》重在评介一批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名医名师;《颜福庆传》与《陈同生画传》既是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也是对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的补缺。以上三书,也是校史工作者对两个源头的校史文化进行异中之同、同中之异的初步发掘。
       三本书都呈现图文并茂的特点,尽可能用明白易晓,一览便知的编排,为读者打开一扇学习校史之门。
       “校史丛书”如出土春苗,我们愿意为之辛勤耕耘,也殷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为之培土、浇灌。
       最后,谨向为《回首老上医》、《颜福庆传》、《陈同生画传》提出宝贵意见的评审专家们及为丛书题词、题签书名的各位领导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
      
       燕 爽 龚向群
       2007年4月18日
      

作者简介

“上海医科大学创建80周年”出版物编审委员会
      
       主 任 彭裕文
      
       副主任 王小林 燕 爽
      
       成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刁承湘 王卫平 王乐三 石美鑫 朱世能 任 鹿汤钊猷 余赛妹 张镜如 俞顺章 姚 泰 奚念朱郭晓燕 萧 俊 萧思健 萧辅玢 龚向群 程 刚
      
       致 谢
      
       本书在史料收集中,得到黄振信(Mary Yen)、颜志旋(Dora)、彼得·艾德曼(PeterEdelman)的大力帮助。耶鲁大学图书馆手稿和档案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档案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档案室、复旦大学档案馆给予诸多帮助,谨致谢意。

书摘

目 录
      
       前言
      
       颜氏家族世系表
      
       第一章 基督世家 耶鲁博士(1882—1909)
      
       颜渊的后裔
       伯父颜永京:留美先驱与圣约翰大学创办人
       华人不得入内
       家庭的不幸
       圣约翰大学第二届医科学生
       远赴南非当矿医
       耶鲁大学医学院留学生
       业余茶叶推销员
       耶鲁优秀博士毕业生
       受聘雅礼会
       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热带病学
      
       第二章 中美合作 肇始湘雅(1910—1927)
      
       “总算把你盼来了!”
       博医会首位中国会员
       初到长沙
       遭遇长沙米骚动,全家被洗劫一空
       雅礼会首位永久中国会员
       京汉铁路鼠疫防疫战总指挥
       治愈谭延 的大叶性肺炎
       1913年,“湘雅医学会”诞生
       第一次湘雅合约
       赴京筹组“湖南育群会”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潮宗街开学
       湘雅首届学生汤飞凡
       培育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优良学风
       1917年2月,湘雅医院突然灯火通明
       群星灿烂的湖南“五四”运动
       菊花会上当众解剖尸体
       创设湘雅预防医学系
       萍乡煤矿钩虫病调查
       深入矿井调查病因
       调查地面感染源
       宣传和取样化验
       药物治疗阶段
       调查的成绩
       湘雅进入了黄金时期
       “北协和、南湘雅”
       转向眼科
       湘雅医学院收归中方
       “明天一大早,你将被枪毙”
       悄悄离开长沙
       “我是从湘雅起家的,没有湘雅就没有上海医学院”
      
       第三章 华洋医界 和衷共济
      
       发起中华医学会
       起草《中华医学会宣言书》
       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
       倡议在东南地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
       争取英国庚子赔款举办全国公共卫生事业
      
       第四章 卫冕部长 出掌协和(1927—1928)
      
       筹备武汉政府中央卫生部
       卫冕卫生部长
       协和医学院的邀请信
       理念至上还是生存第一
       协和医学院首位副院长
       率领国际红十字会医疗队赴武汉
       筹设私立上海协和医学院
       创设上海医科大学意见书
       正式到协和任职
      
       第五章 国人自办 一流学府(1928—1937)
      
       湘雅人成了创建上海医学院的主力
       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
       湘雅开始第二轮创业
       创设我国第一个农村卫生实验区
       为模范区孩子们创建儿童公园
       精心培养公共卫生接班人
       赴美国寻求合作伙伴
       以美为师,倡建“上海医事中心”
       雅号“犹太人”
       创设上海医事董事会
       医学院留上海,还是搬南京
       “上海是有战略地位的医学教育中心”
       “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人类的服务者”
       产科主任孙克基突然辞职
       延聘护士教育领袖人才
       为上医争取到一笔最大的不动产
       土地风波
       上医起飞了
       中国的医院怎样才能自养
       公医制度的完整论述
       枫林桥建成了中国的医事中心
      
       第六章 卫生署长 面向全国(1938—1949)
      
       上海救护委员会主席
       向世人控诉日军暴行
       家庭成员齐抗战
       上医、中山医院火线撤退
       出任国民政府卫生署长
       开辟战时西南卫生新局面
       统筹战时医学教育问题
       统筹战时劳工卫生问题
       解湘雅之困境
       辞职赴美医治胃溃疡
       帮助湘雅渡过难关
       出席基督教海外医学联合会
       回沪担任上海医学院沪院教授
       妻子曹秀英去世
       麻将席上促成的婚姻
       长孙颜志渊出生
      
       第七章 老骥伏枥 风雨同舟(1949—1966)
      
       新上海的卫生行政
       指导新中国第一位下矿井的女医生
       拓展校园,争取东安路以西土地
       为保全上医而奔走
       与毛泽东共话湘雅旧事
       登高一呼,发展九三学社
       对台湾广播
       向科学进军的献礼:“九三”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
       “新年老人来了!”
       畅谈“教授治校”问题
       音乐和桥牌爱好者
       晚年最爱“金铃子”
       “公公要把囡囡的头发梳直了”
       “我希望你和湘清一起回来”
       带着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去香港
       文革前与女儿的最后一封信
      
       第八章 晚际坎坷 无怨无悔(1966—1970)
      
       “是,我是洋武训!”
       “阿弟,我们睡‘榻榻米’了”
       “我问心无愧,我不会自杀的”
       送给长孙的结婚礼物
       最后一个早晨
      
       第九章 正谊明道 名垂青史
      
       附录一 颜福庆年谱
      
       附录二 《江西安源萍乡煤矿钩虫病的控制》(颜福庆)
      
       附录三 《中国医学教育的过去与未来》(颜福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