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肾活检病理学
作者:
郭慕依 著
定价:
170.00元
页数:
242页
ISBN:
978-7-309-05455-2/R.974
字数:
47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出版说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市”战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00年设立“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资助优秀科技著作在上海出版。本书出版受“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资助。 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管理委员会
      
       前 言
      
       肾活检病理学是随着临床肾穿刺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丹麦的两位医师Iversen和Bran首先采用经皮肾穿刺技术,用于对肾病患者疾病的诊断,开创了肾活检病理学诊断的新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和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用于检测肾组织内沉积的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其他成分(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Ⅲ型胶原蛋白等)的抗体的商品化,以及肾穿刺技术安全性的大大提高,经皮肾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此应运而生的肾活检病理学也成为现代病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肾穿刺技术也为我国临床医师采纳和应用,肾穿刺病例数逐年增多,肾活检病理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北京大学医学部邹万忠教授主编的《肾活检病理学》也公开出版。然而,我国的肾病理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专职肾病理工作者队伍尚未形成、肾穿刺组织的常规检查不够规范、病理与临床的密切联系与配合做得不够,尤其是对肾穿刺患者的跟踪随访或进行重复活检的病例数甚微,这些都是阻碍我国肾病理学发展的不利因素。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专职从事肾活检病理诊断工作,尤其从1993年起,实施对每一例肾穿刺病例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结果的对比观察,继而发出诊断报告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病理学诊断的正确性及与临床表现的符合率。以此为基础,萌发了撰写本书的念头,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资料整理和撰写,一本全部由国内资料写成的《肾活检病理学》终于公开出版了。尽管本人为此竭尽了全力,但毕竟因时间匆促、水平有限,存在缺点或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同道们批评指正。
       本书是我与同事们多年来通力协作的劳动结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几十年的同事张秀荣副主任技师,她以精湛的病理技术,完成了每一例肾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从而为正确的病理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我还要感谢张志刚教授完成了本书部分章节(肾小球硬化发生机制)的编写和图片的收集及制作,感谢刘晔博士完成部分彩色图片的制作,感谢刘学光、吴慧娟、赵仲华、刁自强、徐辉、李文彦等同事,分别在图片采集、组织切片、电镜技术和照片冲放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精心制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完成本书出版的心愿是无法实现的。
      
       郭慕依
       写于2007年8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第一章 肾的基本知识和病理学检查
      
       第一节 肾解剖学和组织学
       第二节 肾炎的发病机制及肾小球炎症的基本病变
       第三节 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肾穿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第二章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 轻微病变性肾炎
       第二节 局灶节段性肾炎
       第三节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章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 IgA肾病(包括紫癜性肾炎)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
       第三节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病
       第四节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肾病
       第五节 某些感染性疾病中的肾病
      
       第四章 血管源性肾病
      
       第一节 血管炎合并的肾病
       第二节 血栓性微血管病
       第三节 良性高血压病
      
       第五章 代谢病中的肾小球病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
       第二节 肾淀粉样变性病
       第三节 致密沉积物病
       第四节 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病
       第五节 脂蛋白肾小球病
       第六节 副蛋白血症性肾病
       第七节 免疫类晶体(纤维性)肾小球病
      
       第六章 遗传性和先天性肾病
      
       第一节 遗传性肾小球病
       第二节 遗传性代谢病中的肾病
       第三节 肾先天性囊肿
      
       第七章 肾小管ˉ间质病
      
       第一节 急性肾小管坏死
       第二节 小管ˉ间质性肾炎
      
       第八章 肾移植病理学
      
       第一节 移植肾排异反应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诱导的肾损害
       第三节 移植肾复发病和新发病
      
       第九章 肾肿瘤
      
       第一节 良性肿瘤
       第二节 恶性肿瘤
       英--中文名词索引

书评       

《肾活检病理学》书评

贺琦
肾活检病理学是随着临床肾穿刺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丹麦的两位医师Iversen和Bran首先采用经皮肾穿刺技术,用于对肾病患者疾病的诊断,开创了肾活检病理学诊断的新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和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用于检测肾组织内沉积的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其他成分(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Ⅲ型 胶原蛋白等)的抗体的商品化,以及肾穿刺技术安全性的大大提高,经皮肾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此应运而生的肾活检病理学也成为现代病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肾穿刺技术也为我国临床医师采纳和应用,肾穿刺病例数逐年增多,肾活检病理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我国的肾病理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专职肾病理工作者队伍尚未形成、肾穿刺组织的常规检查不够规范、病理与临床的密切联系与配合做得不够,尤其是对肾穿刺患者的跟踪随访或进行重复活检的病例数甚微,这些都是阻碍我国肾病理学发展的不利因素。该书作者郭慕依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专职从事肾活检病理诊断工作,尤其从1993年起,实施对每一例肾穿刺病例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结果的对比观察,继而发出或纠正诊断报告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病理学诊断的正确性及与临床表现的符合率。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资料整理和撰写,一本全部由国内资料写成的《肾活检病理学》终于公开出版了。作者郭慕依教授, 博士生导师。196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毕业。1986和1991年曾两度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德州大学圣安冬尼奥医学中心学习肾脏病理学。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兼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擅长肾活检病理学诊断和开展对肾小球硬化机制的研究, 曾获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 主持和完成国家和上海市科研基金12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著作有《实用外科病理学》、《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第四卷》等,还参与《大辞海》、《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综合本》等著作的编写。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该书重点介绍发生于人体的各种肾病,尤其是临床肾内科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包括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等。全书提供了由作者本人收集、可供病理学诊断作鉴别用的370余幅典型图片,十分有助于潜心研究肾病临床和病理工作者的学习和掌握,是一本供医学院校师生、肾病临床和病理工作者参考的极有价值的专著。
       该书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出版专著基金资助。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