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
作者:
郭定平 主编
定价:
25.00元
页数:
340页
ISBN:
978-7-309-05567-2/F.1262
字数:
28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7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外专家学者的精彩讲演、论文选编、整合而成。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世博会举办背景下的“城市的区域政策” 、 “城市发展” 、“城市危机管理” 、“城市结构空间转型”、“公共环境艺术”等等。全书观点独到深刻,论述翔实充分,尤其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如何利用世博会促进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促进城市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郭定平,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1998年)和东京大学博士(2002年),出版《多元政治》(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等四部个人学术专著,主编与合作撰写《东亚发展模式与区域合作》、《比较与创新——国际大都市政府管理体制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摘


       丛 书 序
      
       在冷战结束、世界新格局逐渐形成的今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也进入到关键阶段。在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前,审时度势,拓展思维空间,立足国情,博采众长,是使我国在不远的未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一代学人的历史责任。
       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性冲突加剧的同时,区域性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日本同处东亚,互为周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对各自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战后日本崛起于亚洲和世界,成功地在短期内实现了现代化,更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研究的广阔空间。基于此,我校经数年筹策,于1990年正式成立了日本研究中心。目的在于深入研究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借鉴;另外,通过对日本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的全面研究,以求进一步加深对日本的理解,深化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关系,扩大双边多领域的合作。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希望这套凝聚着中外学者智慧结晶的丛书,能够成为我国和国际日本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于《日本研究丛书》首本付梓之际,对给予我们这项工作以热情支持、帮助的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及中外有关朋友,谨表示诚挚的谢忱。
       是为序。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郑励志
       1991年11月1
      
       前 言
      
       在日本成功举办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之后,中国也将在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而言,这将是一个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大都市风貌的难得的发展契机。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从时间上来讲,爱知世博会都是离上海最近的一次世博会。有着丰富办博经验的日本给世界奉献了一场令人感动的博览盛会,特别是给近邻上海留下了不少启示。同时,爱知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和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也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说,爱知世博会是上海的大课堂、活教材。复旦地处上海,复旦师生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上海的发展与建设,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复旦的发展需要依托上海。只有服务上海、依托上海,复旦才能获得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上海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前进,复旦也将随着上海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研究工作,正是复旦在上海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为了总结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城市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于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日本爱知世博会闭幕之际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能对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有所裨益。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教授、日本2005年国际博览会协会总设计师福井昌平、名古屋学院大学的世博会研究课题组组长小林甲一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与会。
       中国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随着注册报告在国际展览局的通过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紧张筹备阶段。为了将上海世博会办得成功、精彩、难忘,我们必须群策群力,勇于解决各种难题,敢于面临多种挑战。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的“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2010年的上海世博问题成为各国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结合一些学者的发言和个人的认识,我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问题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主题表现问题。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方向;然而,随着城市问题的大量涌现,人们更加憧憬田园生活。于是,田园都市成为一个诱人的概念。上海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非常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但是如何表现绝非易事。
       第二,设施容量问题。上海世博会计划吸引7000 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即便实际的游客数量与预计的相当,如此庞大的人流无论涌到什么地方,都是非常可观的,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予以接纳。更为关键的是参观人数的不确定性,如何较为准确地预测参观者流量和流向,成为设计和建造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组织管理问题。超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历来是我们的强项,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反映了一定的组织优势。然而,世博会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我们过去未曾经历过的,当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创下了184天零事故的辉煌纪录。在几乎天天大小事故不断的中国,上海世博会能否达到零事故确实不是杞人忧天。但是,我们必须为零事故做最大的努力,必须为此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第四,人才开发问题。世博会涉及大量的专业技术问题,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管理人员和专门技术人员。上海人口很多,但人才很少,特别是与世博会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更少。因此,必须加强在会展、法律、财务、营销、投资、策划、广告、公关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世博人才培训项目;与此同时,与国外相关部门联系,加大引进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力度。
       第五,市民素质问题。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通过大量的市民参与和难以计数的志愿者活动,围绕促进和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讨论会、座谈会、恳谈会,整个世博会场俨然成了“地球市民交流村”。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但首先在做文明、可爱的上海人、中国人这一基本点上尚有不少教育、宣传、引导、督促的工作要做,特别是法治意识、人权观念等一些现代市民意识的培养尤为迫切。
       本届研讨会与历届一样得到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赞助和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鼎力支持,会议的筹备工作也得到上海世博局周汉民副局长和孙明磊博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以由衷的感谢。
       本书是在会议论文报告的基础上修改、选编、整合而成。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长郑励志教授、主任樊勇明教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日本研究中心的胡令远教授、徐静波副教授、魏全平副教授、李振声副教授、张浩川副教授、沈浩讲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胡婷和韩霞同学担任了外国专家论文的翻译工作;上海世博局的沈雪松先生(后调至上海金山区委任职)协助编辑、整理了部分书稿;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副编审邬红伟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助,责任编辑张炼小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忱。
       同时,我们向百忙之中,拨冗参加研讨会以及提供论文报告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们的真知灼见使得会议讨论精彩纷呈。
       由于时间仓促和内容复杂,本书的编写工作难免存在不足与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郭定平
       2006年12月20日
      
       目 录
      
       第 一 章 爱知世博会和21世纪“地球交流圈”的创造
      
       第 二 章 世博会的举办与举办城市的区域政策
      
       第 三 章 国际博览会与城市发展
      
       第 四 章 世博经济的就业效应的初步研究
      
       第 五 章 日本的世博会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 六 章 城市危机管理与上海世博会的安全保障
      
       第 七 章 上海世博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第 八 章 AVE的目标与AVE国际会议的成果
      
       第 九 章 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
      
       第 十 章 爱知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十一章 国际化进程中上海的贸易中心地位和商务环境
      
       第十二章 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与城市构造的变化
      
       第十三章 世博会与公共环境艺术
      
       第十四章 游客对大阪世博会的体验与记忆
      
       第十五章 日本世博会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