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竞争与依存中的区域合作行政——基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实证研究
作者:
王川兰 著
定价:
20.00元
页数:
259页
ISBN:
978-7-309-05892-5/D.359
字数:
21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综合运用了府际关系理论、行政区划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及空间地理学的都市圈(带)理论,考量长三角区域的地理空间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演化,探析长三角各政区间纵横交错的府际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变迁。本书实证研究与理论构建并重,通过深入剖析长三角都市圈所包括的10多个地方政府间错综复杂的府际利益关系格局,从政府与政策主导层面研究如果通过建构有效的区域合作行政体制与治理模式,突破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各自为政的管辖,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和政策性垄断,从而形成一个更为有效融合的府际合作协调机制与区域管理体制,为长三角区域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跨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地区间利益的动态平衡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与实现方案,推进长三角都市圈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王川兰,女,1977年生。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行政与政策、社会服务与机构管理等。
      

书摘


       序
      
      
       长三角,一个包含着历史、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重意义的概念,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成为学界、政界乃至于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于是,有关长三角的报告和论著在不断地面世;有关长三角的战略和政策也在各个层面上进行着酝酿。可喜的是,我们这里看到的,又是一本关于长三角的具有独特视角的论著,一本出于富有朝气的年轻学者之手的论著。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这里集中了全国近半数的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区域,已经被率先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这一战略部署与目标必然要求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协同努力,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联手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真正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然而,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契机,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尚未跟上,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对长三角都市圈的产业规划、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与保护、能源利用等基础层面的一体化研究,而对其一体化背后的深层次体制与制度问题却缺乏深入探讨,以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视角及理论方法开展的研究还相当缺乏。除了少量译介西方的文献及部分论文外,尤其缺少对国内区域行政问题的专门性研究。王川兰博士的这一专著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为个案展开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如何从行政合作治理的角度解决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区划障碍的命题。王博士在书中指出长三角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所面临着的根本性的障碍主要来自行政区划及其所导致的地方主义,如何解决区域内的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是长三角区域发展最为关键的突破口,因此她提出了行政制度的制约必须依靠行政制度的力量来打破的观点,应该是富有启迪的。在书中,作者引入了“区域”的视角与维度,在府际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结合实证资料的研究,论述了构建多元复合的区域合作行政体制以破解长三角区域发展困境的思路。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与视角对于解决长三角都市圈发展中的行政壁垒问题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以青年学者特有的勇气与锐气,推进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在这样一个具有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完成这样一部专业跨度较大、理论覆盖面较广的系统著作,应该说十分不易。当然,作者是一位年轻学者,我们也不能苛求其洞悉所涉及领域的全部问题,更不能要求其能够完全解决长三角发展进程中的行政障碍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作者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相信对这一领域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是为序。
      
       桑玉成
       2007年10月29日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一、 区域
       二、 区域主义
       三、 区域经济
       四、 行政区经济
       五、 地方政府间关系
       六、 区域合作行政
       七、 长江三角洲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其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论:动力与阻力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一、 聚集与扩散
       二、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
       三、 城市化、都市圈与都市连绵带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 区域非均衡——联动式发展
       二、 区位优势与内生交易费用
       三、 轴线、圈层和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行政区行政的重构
      
       第二章 竞争与依存: 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合作行政
      
       第一节 经济区与行政区
       一、 经济区及其背后的依存
       二、 行政区与政区间竞争
       三、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
      
       第二节 地方行政的局限
       一、 地方保护主义
       二、 制度性壁垒
       三、 地方利益冲突
      
       第三节 区域合作行政的兴起
       一、 行政区行政与区域合作行政
       二、 国别比较与分析
       三、 区域合作行政的变量分析
      
       第三章 区域视角中的府际关系与行政区划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内在张力——府际关系
       一、 中央—地方间关系
       二、 地方政府间关系
      
       第二节 区划改革与府际关系变迁
       一、 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二、 区划改革与府际关系动态均衡
      
       第三节 建构一体化意义上的区域规划
      
       第四章 区域整合与地方分散
      
       第一节 区域合作行政的整合功能
       一、 区域合作行政的制度安排与创新
       二、 地方政府间的组织互动与合作
       三、 中央政府的宏观协调机构与机制
      
       第二节 利益间的多重博弈
       一、 中央—地方博弈
       二、 中央—区域博弈
       三、 地方—地方博弈
      
       第三节 地方分散主义与反一体化倾向
      
       第五章 多元复合体制:区域合作行政实现的构想
      
       第一节 多元复合意义上的区域合作行政体制
      
       第二节 区域合作行政的实现形式
       一、 专题项目式合作
       二、 区域/流域治理
       三、 区域行政专门区
       四、 经济协作区
       五、 区域城市联盟
      
       第三节 区域合作行政的未来发展与格局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