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非言语传播学(新版)
作者:
宋昭勋 著
定价:
30.00元
页数:
227页
ISBN:
978-7-309-06074-4/G.754
字数:
30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关于传播效果,美国学者梅瑞宾有一个著名公式:信息总量=7%的言词+38%的副语言+55%的体态语。
       绝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在7%的言语传播领域做文章,却忽略了传播中巨大且重要的部分——非言语传播的研究,而这一部分占到传播信息总量的93%。
       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非言语传播方面的著作,《非言语传播学》本身已经历时十多年,经历了由专著向教材、由零散向系统的转变。
       本书建构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对于非言语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分类、功能、特性以及传播环境等作了细致严谨的学理阐述。关于副言语、体态语,则用了相当篇幅周到论述,尤其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在本书中得到完整系统的呈现。
       难得的是,本书语言生动明快、案例丰富有趣,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本书适用于高校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播音主持、市场营销等专业使用。实际上,所有依赖于人际传播的人们,都该阅读本书。
      

作者简介


       宋昭勋,四川广元人,传播学博士,现为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
       曾先后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及美国俄亥俄大学传播学院等;曾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主要中英文学术专著有《非言语传播学概论》(1999年)、Rhetorical Visions of Chinese Organizational Heroes(2007)等;发表论文、文学作品、译著百万余字;主要教研领域有:非言语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商务传播等。

书摘


       目 录
      
       前言
      
       ■ 第1章绪论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概述
       一、 言语与语言的区别
       二、 非言语传播的定义
       三、 非言语传播的分类
      
       第二节 非言语传播的研究意义
       一、 熟悉而陌生的领域
       二、 广阔的应用前景
      
       ■ 第2章 非言语传播简史
      
       第一节 人类非言语传播形态的演进
       一、 原始传播形态——非言语传播
       二、 语言与非言语传播
       三、 文字与非言语传播
       四、 传播科技与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 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
       一、 察“言”外之意
       二、 观伴言之“行”
      
       第三节 有确定含义的非言语传播
       一、 独立表意符号
       二、 艺术形态符号
       三、 民俗礼仪传播
      
       ■ 第3章 非言语传播功能与特性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功能
       一、 独立表意功能
       二、 伴随言语功能
      
       第二节 非言语传播特性
       一、 广泛性
       二、 整体性
       三、 语境性
       四、 暗示性
      
       ■ 第4章 非言语传播环境制约论
      
       第一节 客观环境与非言语传播
       一、 宏观外环境
       二、 微观外环境
      
       第二节 心理环境与非言语传播
       一、 心理因素影响
       二、 环境心理效应
      
       ■ 第5章 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副言语
      
       第一节 副言语的内涵与外延
       一、 副言语的定义
       二、 副言语的分类
      
       第二节 言语造型元素
       一、 音色与音质
       二、 音高与语调
       三、 音长与音速
       四、 语顿与静默
       五、 语气与节奏
       六、 音强与声律
      
       第三节 功能性发声
       一、 传情
       二、 表意
       三、 调控
      
       第四节 副言语的解码
       一、 副言语与情绪和性格
       二、 副言语与说服和说谎
       三、 副言语与阅历背景
       四、 副言语的改进
      
       ■ 第6章 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体语学基本理论
       一、 体语的分类
       二、 体语的相似与差异
       三、 体语语义的生成
       四、 体语的解码
       五、 体语的量化分析
      
       第二节 无声的动态
       一、 面部表情
       二、 身体动作
       三、 互动关系符号——触摸
      
       第三节 无声的静态
       一、 姿势
       二、 体征
       三、 气味
       四、 服饰
      
       ■ 第7章 大众传播过程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媒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一、 “媒介即信息”的非言语解读
       二、 媒体非言语传播特性的启示
      
       第二节 报道角度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一、 客观报道与新闻角度
       二、 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
       三、 途径: 多视角新闻学
      
       第三节 传播过程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一、 新闻背后的“新闻”
       二、 镜头外的“镜头”
      
       第四节 非言语信息采访
       一、 服饰信息
       二、 时空信息
       三、 物体信息
       四、 体态信息
       五、 副言语信息
      
       ■ 第8章 印刷媒体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版面语言
       一、 版面编排手段
       二、 版面布局结构
      
       第二节 图像编辑
       一、 照片: 尽在不言中
       二、 绘画: 一图胜千言
      
       第三节 “言”外之意
       一、 言语转化的非言语符号
       二、 言语的双关信息
       三、 字体、字形的非言语信息
      
       ■ 第9章 电子媒体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视觉非言语传播
       一、 景别语言
       二、 光影、色彩语言
       三、 运动镜头语言
       四、 构图语言
       五、 蒙太奇语言
       六、 “标点符号”语言——切、淡、化、划等
       七、 画面人体语言
       八、 电视版面: 动态的语言
      
       第二节 听觉非言语传播
       一、 音响语言
       二、 音乐语言
       三、 副言语
      
       第三节 视听复合非言语传播
       一、 声画分离
       二、 声画对立
       三、 声画对列
       四、 当代无“声”片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
       一、 网络表情符号
       二、 电子副言语
       三、 虚拟形象
       四、 交际场景
       五、 从虚幻到真实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