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鲁迅传
作者:
吴中杰 著
定价:
42.00元
页数:
467页
ISBN:
978-7-309-06213-7/K.236
字数:
49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必须阅读鲁迅,认识鲁迅,否则就无从入手。正因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联系紧密,所以围绕着他的论争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于他,却常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这就离开了真实的鲁迅。
       本书不盲从现成的结论,不追随流行的观念,而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图写出真实的鲁迅。鲁迅是一个顽强的战士,具有不屈不挠的性格,但却不是终日“横眉冷对”的无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是一个完整的人。本书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对于传主的各个生活侧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

作者简介


       吴中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于鲁迅研究用力尤勤,兼写杂文随笔。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吴中杰评点鲁迅杂文》、《吴中杰评点鲁迅诗歌散文》、《吴中杰评点鲁迅书信》、《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画传》、《海上文谭》(与高云合作)、《文艺学导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主编)等,又有散文集《人生大戏场》、《旧途新旅》、《海上学人》、《复旦往事》等。他所主持的“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项目,获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书摘


       目录
       一、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二、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三、 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五、 无边的寂寞
       六、 看来看去,看得怀疑起来
       七、 精神界之战士
       八、 开出一片崭新的文场
       九、 在新的分化中走向青年群体
       十、 从“兄弟怡怡”到“动如参商”
       十一、 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十二、 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三、 掀掉这吃人的筵席
       十四、 在风沙中辗转战斗
       十五、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十六、 正视淋漓的鲜血
       十七、 在死海里激起了波涛
       十八、 在升沉中看看人情世态
       十九、 向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二十、 遇见文豪们笔尖的围剿
       二一、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之辩
       二二、 在左翼文艺阵线中
       二三、 怒向刀丛觅小诗
       二四、 回眸时看小於菟
       二五、 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
       二六、 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二七、 上海文艺之一瞥
       二八、 美的播布与创造
       二九、 梦坠空云齿发寒
       三十、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后 记

书评       

《鲁迅传》编辑札记

邵 丹

       身为一名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工作中的最大乐趣也许就在于:你可以与许多最优秀的人近距离地接触,并在第一时间,欣赏到他们的最新著作。
       吴中杰先生是我在复旦读书时的老师,他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执教于复旦中文系,是复旦中文系备受尊敬的前辈。有机会为吴先生编书,既令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也曾令我诚惶诚恐——吴先生是中文系有名的“硬骨头”,为人处事,颇有鲁迅遗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深恐自己在工作中有什么大的疏漏。自2004年起,我陆续编辑了吴先生的《鲁迅画传》、《鲁迅的艺术世界》等著作,今年又编辑了《鲁迅传》。一系列的编辑工作,不仅帮助我走近了鲁迅,更使我走近了吴先生,编辑过程即学习过程,如受业于良师,我在各方面的收获都有很多很多。
       吴先生是著名的学院派鲁迅研究专家,他的鲁迅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延续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成果丰硕,既包括学术研究性著作《鲁迅的艺术世界》,也包括篇幅浩大的“吴中杰评点鲁迅作品”系列,后者共有四部:《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吴中杰评点鲁迅杂文》、《吴中杰评点鲁迅诗歌散文》、《吴中杰评点鲁迅书信》,吴先生将自己多年来的鲁迅研究心得,化为富有杂文意味的评点文字,全面地点评了鲁迅最具阅读价值的大部分作品,有助于学习鲁迅者读懂鲁迅作品,对鲁迅研究者亦颇多启发。其中《药》的评点本,几年前即被收入上海市新编中学教材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至于《鲁迅传》,则是吴先生鲁迅研究工作的收官之作或曰扛鼎之作。吴先生曾数次感慨地说:写完《鲁迅传》,我的鲁迅研究工作就要告一段落了。其中既有一份欣慰与自豪,更包含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吴中杰先生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这本书的写作,断断续续地花了我四十多年时间。前几章的初稿写于1967年,那正是“文革”的空隙阶段,我重新阅读鲁迅著作,觉得过去读过的鲁迅传和鲁迅研究著作,似乎都没有将鲁迅作品的内在涵义讲出来,这就有了写作一本新的鲁迅传的想法。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中,我被关进隔离室。在隔离室里无书可看是最难受的,于是我就在脑子里继续构思《鲁迅传》,并将提纲记在一个漏网保存下来的小本子里。“文革”结束之后,我就根据这个提纲,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续写成一本《鲁迅传略》。现在这本《鲁迅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重写的,字数从不足十四万字扩展到将近五十万字。因为经历了那么长时间,又有了许多生活经验,加上近年为复旦出版社系统地评点了鲁迅作品,这样,又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新的看法。
       《鲁迅传》凝聚着吴先生一生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心得与感悟,可说是一部心血之作或总结之作。
       吴先生对待自己这部“花了四十多年时间”的心血之作,极其认真仔细,整个编辑过程,事无巨细,往往要亲自过问。
       早在2007年10月,全书尚未完工之际,他便将先期写好的十四个章节打印出数份并装订成册,分送给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等人,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便做出进一步修改。
       《鲁迅传》中的引文数量繁多,这部分内容极易出错。本来,核对引文是编辑的工作,但吴老师不辞辛苦,和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复旦中文系任教的张岩冰一起,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连续工作十几天,把所有的引文全部根据最权威的版本核实了一遍,尽最大可能消除了引文出现错误的隐患。但本该由我去做的工作由吴老师代劳,实在令我感到十分内疚与不安。
       这本书的初稿是六月中旬完成的,之后便进入忙碌的编辑校对流程。吴老师审读清样也是极为认真,可说是一丝不苟,即使是上个编次或校次改动的一个小小标点,也往往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会被他一眼捉住,重新改回——吴老师对如今出版界要求的所谓“规范化”并不认同,为求“规范”而做的改动往往会引起他的反感。而对审稿中发现的一些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吴老师同样认真对待。比如,吴先生在第一章中提到:鲁迅父亲病重时延请了一位名叫何廉臣的名医,但同一位医生,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则将他的名字倒过来,用谐音写成“陈莲河”,不知就里的人读到这里,假如有心进行比对,难免会产生疑问。对于审稿中发现的这一问题,吴先生不仅对我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在书稿正文中特意加上几句话,对此进行了说明,使读者不致再产生类似的疑惑。
       吴老师不仅逐字不漏地审读了一遍清样,而且,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每次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定夺,清样再次送到他手中,他都会“大改而特改”一番,仿佛还有很多要说的话没有说完,必须一吐为快。
       最令人感动的是,就在书稿马上就要付印之际,一天下午,吴老师突然顶着八月酷暑中的炎炎烈日来到出版社,告诉我说,他又发现了一条最新的资料,必须马上补充到书稿中去。原来,吴先生在最近一期的《文学报》上看到秋石的一篇文章《于包容中见伟大》,里面讲到鲁迅先生的一件往事:鲁迅在与“第三种人”论战之时,并没有将“第三种人”一棍子打死,而是指出团结他们一起前进的方针,并且身体力行。在这场讨论行将结束时,鲁迅趁冯雪峰登门向胡秋原道歉的机会,特地将苏联友人刚刚送给自己的普列汉诺夫的照片,翻拍后分赠给胡秋原。因为胡秋原也是普列汉诺夫研究者,不久前刚出版了皇皇七十万言的专著《唯物史观艺术论: 朴列汉诺夫及其艺术理论》。对于鲁迅在《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对他的包容和保护,并在此次“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争论中对他的抚慰,胡秋原铭记一生,直到九十四岁高龄临终时,他还说:“我永远忘不了鲁迅!”
       这件感人的往事很能体现鲁迅先生的性格。吴老师如获至宝。他用了将近一个小节的篇幅,把它引用在第二十六章,并郑重地加了一个注释。秋石的文章发表于2008年7月31日,距《鲁迅传》的出版仅有十来天的时间。在书中引用了最新鲜的材料,吴先生非常兴奋,甚至有一点孩子气的小小的得意。
       为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鲁迅传》全书共配有一百二十多幅插图。吴老师对全书将要采用的图片编写了详细的目录,并把手头所有图片资料一股脑儿搬给我使用。个别难找的图片,吴老师亲自出马,去上海鲁迅纪念馆查找,自己拍照片,甚至自己动手扫描,然后再用电子邮件发给我。吴老师虽然不年轻了,但现代化的装备样样具全,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比起年轻人来毫不逊色。
       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吴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眼光。他很早便提出,采用陶元庆木炭笔绘制的鲁迅素描肖像画作为封面要素之一。这幅画被誉为鲁迅先生最为传神的肖像画之一,后来用在封面上,效果果然很好,逼真地传达了鲁迅先生的丰采。
       对于《鲁迅传》而言,吴先生不仅是作者,也可以说是编者之一,编辑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他的亲自过问与密切配合下进行,其中凝聚着吴老师的智慧与心血。
       编辑《鲁迅传》,使我有幸成为这部书的第一批读者。编辑的最初过程,虽说是匆促而纯技术性的,“编”重于 “读” ,但首次阅读这部大作,还是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冲击。我读后的最大感受,是这本书为我们复原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鲁迅,真实性与丰富性,在我的理解中,既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之所在。
       吴先生在他亲笔写就的内容提要中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创作宗旨:“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必须要阅读鲁迅,认识鲁迅,否则就无从下手。正因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联系紧密,所以围绕着他的论争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于他,却常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这就离开了真实的鲁迅。本书不盲从现成的结论,不追随某些流行观念,而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图写出真实的鲁迅。” 《鲁迅传》全书正是围绕这一创作宗旨而展开的。
       吴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鲁迅研究中发现:过去关于鲁迅的议论中,常有与鲁迅原意和基本事实不符之处,这一弊病至今在评论界也未能完全克服。有些人表面上抬高鲁迅,但这种拔高的结果是歪曲了鲁迅,还有的人“为己所用”,给鲁迅涂上了“红色粉末”。另外一些“愤青”们则反其道而行之,根本不看鲁迅的著作,只是将那些迎合主流意识的观点拿来批判。这两种倾向表面上截然相反,但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都脱离了鲁迅本人及其著作,所阐述的都不是真实的鲁迅。即使是在鲁迅逝世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鲁迅的思想也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这样的事实无疑不仅令人遗憾,而且颇为可悲。
       吴先生认为,自己这本传记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旨在真实还原鲁迅的人生,从多角度对鲁迅进行观照,对其生活的各个侧面做充分描述。
       吴先生在《鲁迅传》的后记中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传记和回忆录之类纪实性作品,更不能偏离事实”。《鲁迅传》严格遵守这一创作原则,做到了从史料出发,从事实出发,充分尊重历史,有针对性地克服以往鲁迅传记中一些有普遍性的弊病,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最新见解,真正做到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
       正是由于严守真实性的原则,《鲁迅传》中的鲁迅形象是真实而又丰富完整的,既写出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伟大,更描摹出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之生动,用吴先生自己的话说,鲁迅是一个顽强的战士,具有不屈不挠的性格,但却不是终日“横眉冷对”的无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是一个完整的人。本书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对于传主的各个生活侧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朱立元先生在评论文章中对《鲁迅传》这方面的特色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鲁迅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可敬又可亲的活生生的鲁迅”,“鲁迅不是‘圣人’、‘超人’, 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常人、凡人” ,“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比之于以往的同类传记著作,确实是推进了一大步”。
       正因为《鲁迅传》既真实又鲜活生动,因此,本书既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又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在9月16日举办的“《鲁迅传》专家讨论会”上,钱谷融、陈思和、王观泉、张德林、王铁仙、王纪人、杨剑龙、吴俊、杨扬等二十多位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知名学者、专家应邀出席,大家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是遵照鲁迅的思想来进行写作的典范,真正实践了“以鲁迅精神来研究鲁迅” 的高要求,可以构成鲁迅研究史上新的一页,在众多鲁迅先生的传记中,将成为他人无法替代的一部,对今后的鲁迅研究,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的呐喊——鲁迅传》的作者朱正先生专程从湖南赶来参加会议,他对吴先生积数十年之功,精力考证,厘清过往鲁迅研究中的暧昧不明之处,还历史以真实的治学态度表示了钦佩,同时对《鲁迅传》内容的真实、丰富,材料的扎实,篇幅的厚重等优势都予以充分的肯定,认为这部鲁迅传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度。
       但是,吴先生对自己的《鲁迅传》还并不满意,他表示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传记,或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慢慢修改,假以时日再出一本《鲁迅后传》。
       我期待着为吴先生编辑《鲁迅后传》,相信《后传》一定会更精彩。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