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作者:
张隆溪 著
定价:
18.00元
页数:
164页
ISBN:
978-7-309-06225-0/I.449
字数:
12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编 辑 缘 起
      
       “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这是我对大学人文学科基本教育和专业训练三个阶段的理解。如今大学越来越多,条件不一,水平参差,指导者的路数不同,不同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有些指导教师似乎对这三种教育没有区分,有时候把研究生当作大学生,塞上一堆“常识”便草草了事,使得早已掌握了基本知识的研究生要么对课程失去兴趣,要么以为“学术”不过如此,“研究”就是重复叙述;有时候又把大学生当作研究生,基本常识还不具备时,便传授种种“偏方”“秘方”,使大学生早早学会了出偏锋、用怪招。因此,我们策划编辑这一套“入门手册”,让作者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我想在他们撰写的这本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最高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子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这一部分可能包括了超出硕士生,甚至可以提供给博士生使用的、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论著名录,知道世界上的同行在做些什么。我想,大学教授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拔苗助长地呵护几个早早脱颖而出的杰出学生,而是齐头并进地保证进入研究领域的普通学生,这套入门手册不是针对天才而是保证底线的,为了让硕士生尽快超越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习惯,了解最一般的研究途径,开始具有个性的思考,建立学术研究的角度和立场,形成遵守规范的研究习惯,我觉得“历史”、“方法”和“视野”是每一个合格的研究生都必须具备的。
       这套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和出版,要感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也要感谢参与编写的各位杰出学者热情参与,他们都是很忙碌的人,但是他们能够放下手头的工作,慷慨承诺撰写这套入门书,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参加者和支持者,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学术方法的传递和学术薪火的延续,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简介


       张隆溪,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从事中西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1992,中译《道与逻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1998);《走出文化的封闭圈》(2000,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论》(2005);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2006);Unexpected Affinities:Reading across Cultures(2007)等。

书摘


       目 录
      
       前言
      
       1 引论
       一、 何谓比较文学?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
       三、 文学理论的兴衰
       四、 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五、 结语
      
       2 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 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 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三、 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四、 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3 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 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二、 终结、意义和叙事
       三、 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4 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
       一、 理论的理解和表述
       二、 中西诗论的融合
       三、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四、 中西会通的典范
       五、 结束语
      
       5 参考书目
       一、 中文书目
       二、 英文书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