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佛学基本知识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定价:
32.00元
页数:
256页
ISBN:
978-7-309-06627-2/B.313
字数:
13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9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言
      
       这本书的内容,是1985年我应剃度恩师宏船老和尚的要求,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图书馆,为初级佛学班的学员所开示的基本佛法。由于当时佛学参考书不多,于是我参考《显扬圣教论》的部分名相及马来西亚出版的《佛教手册》的内容,来编写课程纲要。授课时,我发给每个学员一张纲要列表,就依据它来阐释佛法以及解释佛学的名相。由于我没有提供讲义,就介绍学员参考《佛教手册》。
       初级佛学班结业后,好多学员要请我授课时的录音带,于是由远青法师发心制作,命名为《甘露法雨》,这一系列的佛法录音带流通多年。后来由果逸居士把《甘露法雨》笔录,于1992年初次编辑成《佛学基本知识》,以单行本流通,与有缘的佛友广结法缘。在此,我非常感激她的发心,使这本书得以出版。《佛学基本知识》是以佛陀教法的根本法义为主; 因为我讲解时依据《显扬圣教论》的缘故,所以此书的内容偏向北传大乘佛教的思想。这本书是纲要书,对象是想要学习佛教基本教法的人士。
       本书之末,我摘要附列了由日本学者编辑的《佛教大事年表》,并补充了关于南传、藏传、禅宗等宗派的发展资料,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释广超
       2009年3月修订于新加坡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序言
      
       第一篇 业力与果报
       一、业的定义
       二、业的分类
       (一)业的造作分身、口、意三业
       (二)业的性质分善、恶、无记三业
       (三)业果分共业与不共业
       (四)受报时间分定业与不定业
       (五)受报种类分引业与满业
       三、业的活动
       四、业的造作者
       五、业的止息
       六、业的自性
       七、再生之谜
       八、对业与再生的理解
      
       第二篇 十二因缘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一)第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
       (二)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
       (三)十二因缘后来发展为三世二重因果
       二、缘起法则
       (一)现前的一切法皆是果法
       (二)缘生果法无主宰
       (三)缘生果法无开始
       (四)缘生果法无作者
       (五)缘生果法无受者
       (六)缘生果法不独立起作用
       (七)缘生果法继续随众缘流转
       (八)缘生果法不自在
       (九)缘生法性相是无常、苦、无我
       (十)缘生法性本性空
       三、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一)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十二因缘的还灭
       (三)如何截断流转
       四、十二因缘的启示
       五、《大缘经》中的缘起法
      
       第三篇 三法印
       一、法与法印
       (一)何谓法?
       (二)何谓法印?
       (三)三法印只符合究竟的佛法
       二、诸行无常
       (一)无常的诸行
       (二)无常的生、住、异、灭
       (三)无常的生、老、病、死
       (四)无常的因缘过程
       (五)刹那与一期之无常
       三、诸法无我
       (一)我是唯一、不变、主宰义
       (二)色身非我
       (三)心念非我
       (四)身、心之外亦无我
       (五)假名我
       (六)因自性见而产生我的执著
       (七)人我执与法我执
       (八)诸法无常是邪见
       四、涅 寂静
       (一)解脱生死与烦恼的灭除
       (二)涅槃非心所知的境界
       (三)无我的涅槃智非生灭心
       (四)涅槃非妄想心所知
       (五)涅槃非任何处所
       (六)无为的涅槃非有无
       五、南传佛教的“有受皆苦”
       六、总结
      
       第四篇 四圣谛
       一、苦圣谛:不自在的苦果
       (一)苦处
       (二)苦相
       二、集圣谛:苦因即惑与业
       (一)惑之烦恼造作
       (二)影响生死最严重的贪
       (三)业之果报不断
       三、灭圣谛:苦灭之果即涅槃
       (一)无生的涅槃离语言与心行
       (二)涅槃是诸法实相
       (三)证涅槃无所得
       (四)涅槃无生非存在
       (五)智者离虚幻生灭而证涅槃实相
       (六)四种涅槃
       四、道圣谛:苦灭之因有三十七道品
       (一)修道分五次第
       (二)修道的方法
       (三)五停心观
       (四)四念处
       (五)八正道
       五、总结
      
       第五篇 烦恼
       一、根本烦恼
       (一)贪
       (二) 瞋
       (三)痴
       (四)慢
       (五)疑
       (六)不正见
       二、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
       (三)大随烦恼
       三、总结
      
       第六篇 三皈五戒
       一、皈依
       (一)皈依的意义
       (二)皈依佛、法、僧三宝
       (三)三宝的种类
       (四)皈依者的行持
       二、戒律
       (一)戒的意义
       (二)五戒
       (三)性戒与遮戒
       (四)破戒
       (五)五戒乃自通之法
       (六)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七)犯五戒者的过失
       (八)犯戒好过无戒
       (九)犯了戒应当忏悔
       三、学佛的次第
       (一)三皈依
       (二)受持五戒
       四、总结
      
       第七篇 五蕴
       一、五蕴略释
       二、众生的身心
       三、详谈五蕴
       (一)色蕴
       (二)受蕴
       (三)想蕴
       (四)行蕴
       (五)识蕴
       四、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五蕴的实相
       六、如何观察五蕴
      
       第八篇 禅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二、入定的前行
       (一)粗心住
       (二)细心住
       (三)欲界定
       (四)未来禅
       三、四色界定
       (一)初禅:有觉有观,有喜、乐
       (二)二禅:无觉无观,有喜、乐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舍、念、智
       (四)四禅:舍、念清净,出入息断
       四、四无色界定
       (一)空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五、出世间定——灭尽定
       六、修习禅定的一些法门
      
       第九篇 声闻与佛果
       一、声闻
       (一)初果:七往来
       (二)二果:一来
       (三)三果:不来
       (四)四果:无生
       二、缘觉
       三、佛
       四、证悟者的能力
       (一)六通
       (二)三明
       (三)佛十八不共法
       五、总结
      
       第十篇 四念处
       一、何谓四念处
       二、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五)总相念处
       三、修四念处的次第
       四、缅甸禅师教导的四念处修法
       五、修学四念处的利益
      
       第十一篇 六波罗蜜
       一、修六波罗蜜的菩萨
       二、六波罗蜜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禅定
       (六)智慧
       三、修行六波罗蜜的功德
       四、菩萨的十地果位
      
       佛教大事年表(摘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