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
作者:
田义勇 著
定价:
26.00元
页数:
201页
ISBN:
978-7-309-06808-5/I.511
字数:
186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理解文学,不应从静止的文本出发,也不应从作者、读者、世界的某一极出发,而是应关注文学作品所特有鲜活的审美体验。无论古今中西,这应是文学理论不变的精神。
       本着上述精神,本书作者在对既往的文学理论和观念进行理性审视、甄别取舍之后,大胆开拓全新的文论体系的建构基础,视野开阔且富有理论勇气。比如针对世界本体,提出“不:生生不息的否定力”这一崭新命题;针对古代褒静贬躁的传统,提出“文心孕于静”的主张,等等。本书文气畅达,许多语句隽永清新、耐人寻味,加之生动的实例,使得本书的说理常具有启人心智的效果。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 汪涌豪
      
       导言 观念奠基的先行思考
      
       第一章 理论体系自身的观念奠基
      
       第一节 中西理论体系观念的回顾
       一、理论体系观念审视之必要
       二、 西方的理论体系观
       三、中国古代的理论体系资源
      
       第二节 理论体系观念的再确立
       一、盲目跟风的反理论反体系
       二、 宽容适度的理论体系观
       三、文论体系建构的设想
       四、范式更新与学风转移
      
       第二章 世界本体的观念奠基
      
       第一节 理解世界的各种尝试
       一、通常所谓的世界
       二、关于世界的几种说法
       三、让意识流动的思路
      
       第二节 世界观念的新理解
       一、“不”:生生不息的否定力
       二、 “是”:暂时性”的“现存”
       三、生与成:一体两面的交互
      
       第三节 世界与人关系的再思考
       一、秉承于“不”的实践
       二、 天命之“畏”与“知”
       三、守位与求通
       四、大成若缺
       五、外:极限的突破
      
       第三章 人生体验的观念奠基
      
       第一节 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人
       一、从关系入手理解人
       二、人生三大问题之解决
      
       第二节 体验及其构成
       一、体验:合内外之道
       二、重心轻身问题
       三、体与验之构成
      
       第三节 体验的过程
       一、原体验与再体验
       二、自我同一性问题
       三、还原与再造
      
       第四节 体与验交渗的场域
       一、聚焦区与边缘域
       二、 体验场:恍惚幽明之境
       三、主体间的沟通
      
       第四章 文学审美的观念奠基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反思与确立
       一、直面文学行为本身
       二、文学是鲜活的审美体验
       三、激活审美感觉之必要
      
       第二节 文学行为发生的本原
       一、“不”:贯通终始之道
       二、“穷”:文学的根源
       三、“达”:文学的宗旨
      
       第三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酝酿
       一、总受贬抑之“躁”
       二、 “躁”与“静”之重估
       三、“躁”而“感”
       四、文心孕于“躁”
      
       第四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状态
       一、兴:审美之发端
       二、脱庸常而超越
       三、历超越而沉潜
       四、崇虚避实的误区
      
       第五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过程
       一、偏重原体验的“即目成吟”说
       二、 偏重再体验的反思回忆说
       三、单向独断的原体验与再体验
       四、专制时代创作与阅读之背反
      
       第六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要素
       一、事象:从物到象的质变
       二、 意象:物象、心象、语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