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骗局、神话与奥秘:考古学中的科学与伪科学
作者:
[美]肯尼思·L·费德 著
定价:
36.00元
页数:
370页
ISBN:
978-7-309-06637-1/Q.73
字数:
40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0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骗局、神话与奥秘》为大部分学生在课外经常遇到的一类话题提供了独特的探讨方式。它在将科学与考古学领域联系起来方面尤其成功,而该领域总是深受伪科学的迷惑。它通俗易懂,适于初级程度的一般读者。
       ——罗伯特·A·辛普金斯,圣何塞州立大学
      
       ◆本书取得了其他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成就:它将科学方法穿插于人类史前史、考古奇迹、外星人、共谋的骗局以及对灵异现象进行考察等多种背景中,提供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对话。在许多科学方法论的导论教材中,很少有像本书这样从头至尾通俗易懂,引起共鸣,令人难以忘怀。
       ——梅利莎·A·伊顿,密苏里州立大学
      
       ◆《骗局、神话与奥秘》写得极为出色,读来趣味盎然。费德极其幽默,有着迷人的写作风格,同时还为许多闻名遐尔的考古奥秘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乔治·古默曼IV,北亚利桑那大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肯尼思·L·费德
       1982年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学人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学,曾出版教材与专著多部。
      
       译者简介
       陈淳
       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学。曾出版专著、译著多部。
      

书摘


       目录
      
       前言
       快速指南
      
       第一章 科学与伪科学
       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
       魔术师的早晨
       伪科学与考古学
       我为何要写这本书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二章 认识论:你如何分辨真相
       了解事物
       收集信息:眼见未必为实
       收集信息:依赖他人
       科学:定律的应用
       有一个真正和可知的宇宙
       宇宙按可以理解的规律运转
       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规律是可知的
       科学的作用
       产褥热的案例
       科学与非科学:根本的区别
       评估解释的一个规则
       科学的艺术
       假设来自何处
       检验假设
       人类的科学事业
       科学与考古学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三章 一桩考古骗局的解剖
       卡迪夫巨人:纽约的歌利亚巨人
       发现
       结局的开始
       赫尔的坦白
       巨人的终结
       他们想干吗?
       现在的看法:骗局
       一桩成功考古骗局的规律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四章 道森曙人:皮尔唐的骗局
       进化背景
       以脑量为中心的范例
       苏塞克斯的惊人发现
       皮尔唐之谜
       揭露骗局
       谁干的?
       嫌疑人:查尔斯·道森
       嫌疑人:亚瑟·史密斯·伍德沃德
       嫌疑人:德日进
       嫌疑人:格拉夫顿·埃利奥特·史密斯爵士
       嫌疑人:亚瑟·基斯爵士
       嫌疑人:马丁·A·C·欣顿
       嫌疑人:刘易斯·艾博特
       嫌疑人:W·J·索拉斯
       嫌疑人:柯南道尔爵士
       皮尔唐的教训
       当前人类进化的观点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五章 谁发现了美洲?
       最早的美洲人
       欧洲人的新大陆
       圣经解释和美洲印第安人
       美洲印第安人:从以色列到亚特兰蒂斯
       追踪土著美洲人的来历
       走出亚洲
       “美洲起源”?
       从生物学追溯这批人
       最早美洲人的考古学
       下一个是谁?印第安人之后,哥伦布之前
       器物的踪迹:新大陆造访者的证据
       美洲的欧洲人:发现美洲的北欧人
       纽芬兰
       哪里是文兰?谁是斯克莱林?
       北欧人发现美洲:实物证据
       有海盗的其他证据吗?
       其他航行者,其他造访者
       中国人发现了美洲?
       古代美洲的非洲人?
       在哥伦布之前有其他欧洲人吗?
       公元前的美洲?
       语言
       铭刻
       建筑
       考古学的裁决
       考古学的背景:挖掘探坑和发现证据
       现在的看法:美洲人的来历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六章 土墩建造者之谜
       消失人种之谜
       谁是土墩建造者?分辨消失的种族
       沃勒姆·奥勒姆
       谜的考古
       解决土墩建造者之谜
       消失种族之谜的基础
       现在的看法:土墩建造者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七章 一个大陆:消失与回赠
       亚特兰蒂斯:你在哪里?
       亚特兰蒂斯:传说的由来
       蒂迈欧对话
       柯里西亚斯对话
       蒂迈欧与柯里西亚斯的由来与含义
       谁发明了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从哪里得到故事的细节?米诺斯的一个来源
       柏拉图之后
       伊格内修斯·唐纳利:明尼苏达国会议员
       唐纳利之后的亚特兰蒂斯
       现在的看法:亚特兰蒂斯
       古希腊
       大西洋的考古证据:比米尼墙
       大西洋的地质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八章 史前外星人:古宇航员的幻想
       喷火战车上的众神
       墨迹测验假设
       多情宇航员假设
       “我们的祖先,傀儡”假设
       外星人的日历?
       太平洋的外星人?
       一个真正的谜
       火星考古
       现在的看法:冯·丹尼肯现象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九章 神秘的埃及
       人们何时变得那么聪明?
       古埃及
       他们如何建造金字塔
       图坦卡蒙
       波斯尼亚的金字塔?
       现在的看法:金字塔的秘密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十章 奇妙的感应:通灵与魔杖
       通灵考古学
       通灵考古学的根源
       灵异地点的位置
       通灵发掘
       灵异文化的重建
       通灵考古学:裁决
       魔杖探测而非发掘
       检测魔杖探测师
       现在的看法:无需发掘的考古学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十一章 古老的宗教——新时代的幽灵
       科学创世说
       诺亚方舟
       时间的足迹
       用电子动漫技术创世
       创世的其他方式
       都灵裹尸布
       检验裹尸布
       耶路撒冷的纳骨匣
       新时代的史前学
       现在的看法:新旧宗教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十二章 真实过去的真正之谜
       欧洲的洞穴壁画
       解释洞穴壁画
       玛雅文明
       解释玛雅
       玛雅崩溃之谜?
       巨石阵
       解释巨石阵
       巨石阵圆圈的推理
       古代天文学?
       为何要建造巨石阵?
       结论:值得我们拥有的过去
       反复提问
       评判性思维的实践
      
       参考文献

书评       

骗局、神话与奥秘—— 考古学中的科学与伪科学

张经纬(人类学家,上海)

       某位武王墓葬中出土了“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似乎专为确定墓主人身份而备;神秘校友捐赠了足以媲美“孔壁中经”和“竹书纪年”的流散楚简,对想要告别“古史辨”重写“三代”历史研究者来说,正中下怀;民间人士一再重提“神农架野人”,科学名义背后,欲说还休,半遮半掩的还是经费。
       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冷僻也是最热门的学科,冷的是经年累月一个一个探访筛检遗存,绘图编号,造册存档的枯燥与寂寞,热的是公众眼中对考古从业者与远古文化亲密接触的浪漫想象,以及对考古人士工作环境与体验的神秘幻想。于是,以考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主题,永远能给日益标准化生活中的现代都市人,带去各种奇妙的精神体验;同时,也越来越多地用“科学与伪科学”的交锋,不断挑战着公众的知识与理性。
       理性的思考需要知识的弹药,如何让我们的思维“久经考验”,炼就“火眼金睛”,那就需要先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骗局,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揭穿的。美国中央康涅狄格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肯尼斯•L•费德的《骗局、神话与奥秘———考古学中的科学与伪科学》,就是这样一本为我们摆正“理性指针”的教学指南。
       那些著名的骗局
       藤村新一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除了他追溯到57万年之久的日本史前文明又回到3.5万年前,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而揭露他的,只是一台隐藏在发掘现场的摄像机,记录了他自埋、自挖考古遗存的全过程。尽管藤村新一不是为金钱,似乎“神手”这样的学界赞誉也不构成理由,那么最大可能的则是在某种想象的民族自尊心驱动下,出于不甘“国史”年代不够悠久,奋然自编自导了一场使自己身败名裂的闹剧。看来虚妄的民族主义可谓是科学与理性的第一个敌人。
       如果说藤村新一只是民族自尊作祟,虽可耻犹可怜,那么纽约“卡迪夫巨人”的骗局则是纯粹为了金钱。19世纪,一个巨大的人形石像在纽约乡下被挖了出来,这个劣质的雕像被当作《圣经》中提到的巨人歌利亚,一经炒作,成为众人围观的对象,围绕这个虚假的古董,小镇的经济也随之发展。由于化石研究尚未发达,既然骨胳有机会被化石保存,那人们似乎也能接受完整的巨人石化的想法。眼红门票收入的邻居,相继发现了新的“巨人”,当越来越多的巨人破土而出后,“奇迹”的光环也不再耀眼。为了利益,“巨人”的制作者相互揭发对方造假的事实,当一切曝光于众后,不再有新的“巨人”被发现,那些原来受人瞻仰的“巨人”成了地下室库房中永久的居民。看来任何“奇迹”的发现,都有幕后推手,无论是“纸上老虎”,还是“石上观音”。
       著名的“皮尔唐人”或许与名利无关,但其之所以闻名,则是因为这一事件卷入了众多知名学者。查尔斯•道森是20世纪初英国一位业余考古学家,随着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法国发现了克罗马农人化石,现代科学及现代人类学发源地的英国却没有任何可以追溯的史前人类,这让道森似乎产生了和藤村新一一样的焦虑。他“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在英格兰南部苏塞克斯郡的皮尔唐地区,发现了“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一个有着人类特征的头骨,和有着明显猿类特征的下颌骨。尽管怀疑从发现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但道森的荣誉也没有间歇,包括20年代参与“北京人”发掘的德日进、埃及中心论人类学家史密斯,甚至《福尔摩斯探案集》作者柯南道尔爵士都因赞赏他发现“旧石器时代头骨缺环”的成就而在日后蒙羞。道森死后40年,在氟化物含量测量手段进入考古学界后,他的骗局被揭穿,头骨与下颌的含氟量严重不吻,分别来自(现代)人类和猩猩,显微镜检测进一步显示了后者被加工的痕迹,那些始终抱怀疑态度的学者,终于获得了迟到的永恒荣誉。但骗局的制造者却不再有机会陈述最初的动机。
       “奥卡姆剃刀原理”
       “谁发现了美洲?”北欧人?中国人?非洲人?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经久不衰的话题。那么答案呢?北欧人确实在纽芬兰留下了生活的遗迹,但在气候与当地人群(爱斯基摩人与其他印第安人)的双重压力下,放弃了他们在北美高纬度地区的定居点,并再没有后来者的前赴后继。而中国人与非洲人也同样没有“发现”美洲,业余考古爱好者只是没有分清印第安人或早期欧洲定居者留下的生活遗址,把这些晚近的遗迹按照自己任意的遐想,比附了中国神话中的“扶桑”。除了那个后来对欧洲来说具有“发现”意义,并能押韵的名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唯一可以称得上美洲真正发现者的,就是17000至12000年前,沿白令海路桥进入美洲的数批西伯利亚居民。
       关于北美“土墩建造者之谜”;柏拉图笔下“亚特兰蒂斯消失之谜”;建造复活节岛、玛雅金字塔之类“史前外星人”的多情联想;以及和埃及金字塔有关的众多传说、诅咒之谜,虽然离我们的生活相对遥远,但依然时常成为各类打着“探索或发现”旗号读物、电视节目的噱头。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见识卓越、自信而拥有绝佳判断力的人,作者推荐了一个“奥卡姆剃刀原理”:在思考问题时,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或解释一些现象时,“存在不能复加到必然性之外”。换言之,以最少的设想或增添来说明一系列观察到的解释或假设———也即不要对这些存在加上不必要的假设———是最好的解释。(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更简单的说法是,越简单的解释越好。如果“眼睛盯着眼前悬挂的物体,而这个物体发生先后摆 动 ”,那 绝 对 不 是“ 心 灵 致动”———在一个有风的天气,而房间门窗洞开———只是因为有风。18至19世纪北美和欧洲发现了许多埋藏的巨大骨骼,解释一:某种确实已经消失的古代动物骨骼化石;解释二:“骨骼是恶魔埋在地下来愚弄我们的”。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后一个解释“要比原先需要更多有关宇宙的设想:有恶魔、恶魔对人类的事情感兴趣、它想愚弄我们、它有能力创造出没有存在过的动物、它能将骨头埋到地下和坚硬的岩石里面。这里有太多无法接受和难以证实(大体无法检验)的说法”。因此,奥卡姆原理说,较为简单的假设就是这些大型骨骼是早已不存在动物———换言之恐龙———的骨骼更好。其他解释会比这个答案引起更多的问题。
       既然这样,那么那些关于“诺亚方舟”与大洪水荒诞想象中,声称被发现长得像“方舟”的巨大岩石,就只是巨大的岩石,而不是其他;把它们塑造成那个样子的,只是因为风化或冰川侵蚀的结果——— 因为这是关于问题最简单、直接的解释。而那些不列颠群岛著名的巨石阵,也不是外星人的杰作,“建造巨石阵的人群并非来自亚特兰蒂斯或外太空,他们实际上就曾生活在附近。一处属于巨石阵建造主要年代的大型居住地和庆典遗址就发现在3公里外。该遗址以一个巨大的圆形遗迹为特点……里面有许多方形的房基、几十个火塘和无数动物骨骼,明显是举行盛大宴饮的场所。一条很宽的石路从村落引向芳雅河,如果你沿那条河流溯源而上,你会碰到一条相同的石路直接通向巨石阵本身。巨石阵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外来的和无法解释的东西,它是一种大型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只是为了知识本身
       世界对我们充满奥妙,我们对世界充满困惑,曾几何时,我们也曾对各种奇异不解的事情诉诸荒诞不经的解释,甚至信以为真。南朝梁代任昉所编《述异记》,记载了当时“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从今天的眼光看,很可能是公元3世纪前后,华北平原腹地一次化石的发掘记录,只是这种发掘的“骷髅”骨骼,已经无从考证,究竟是哪一类史前动物化石,尽管描述提到了五厘米左右的“牙齿”。
       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提到,“象州武仙县,多有神仙聚集高山,羽驾时见。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榇之迹”。换作“奥卡姆剃刀”的观点,“仙人”对我们的解释增加了太多“无法接受和难以证实(大体无法检验)的说法”,那么唯一可行的解释,就是这些今天我们仍能在山麓上看到的“换骨函榇”遗迹,其实是古代南方人群奇特的“悬棺葬”习俗。对于这一点,智慧的朱熹在《武夷图序》一文中已经批驳了“仙人”的荒诞,不仅如此,他还以实证的态度对所谓“仙人换骨”的实际情形作了类似民族志的叙述,“两岸绝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槎插石罅间,以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他对此还进一步给出了简单明了的解释:“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
       “骗局、神话与奥秘”往往相生相伴,其背后则是有限知识与无限自然的永恒交锋,而那些心怀不轨的投机者还时常给我们的知识探险,设置了更多看不见的障碍。不过,作为知识探险家,也有自己的武器:简单。真理永远是朴实无华的,所有那些天花乱坠、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体系庞大、无所不包、玄妙莫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往往是虚妄,经不起推敲的。真正的科学,永远不会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打着道德伦理的幌子,喊着民族主义的口号——— 她单纯得一尘不染。
       考古学不是一门象牙塔中曲高和寡的知识体系,当然也不是《夺宝奇兵》和《鬼吹灯》中神秘莫测的“盗墓之王”,她是一门平易近人,散发理性光芒的学科。每个人都可以读懂考古学,因为她研究的就是我们的过去与今天的生活本身。肯尼斯•L•费德告诉我们推测一个遗址的简单依据:“附近存在一条永久性河流、一片相对平坦的区域,而周围则为起伏的地形和不规则的森林,西面是突然升起的陡坡,因此可以挡住一点从那个方向吹来的风。我不是通灵师,只不过知道以前考古研究所揭示的该地区史前居址分布的一般形态。”(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记住,墓葬与其中的“宝物”只是人类在历史上活动所留下痕迹的一小部分,而考古学的目的则在于揭示人类社会———文化结构发展的物质历程,仅此而已。记住这一点,或许能真正帮助我们摆脱“伪科学”与“骗局”的困扰,因为我们对考古学的诉求不再是猎奇与冒险,或者旅游观光背后的经济价值,甚至“加长”历史深度的民族荣誉感,而在于知识本身。
       ——摘自《南方都市报》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