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
作者:
[日]坂井洋史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348页
ISBN:
978-7-309-07297-6/I.550
字数:
310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著者反复自问如何才能叙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他认为“现代性”或“现代化”本来就蕴藏着新的负面因素,不能成为引导“文学”并完成于“文学史”那样的理念。他从这种本身颇为“现代性”的时代认识出发, 由“五四”到当代,由纯文学到摇滚音乐,广泛地剔抉作品和理论中所反映的种种“现代”意识之“中国”特性。其大胆且翔实的探讨, 且不说它勉强算是一种破格的“文学史”叙述,还是亲身体现出了叙述“文学史”的困难——从而甚至将引起“文学”在今天是否可能如此更为本质的怀疑,总之堪称非常富于思辩性的理论探讨。著者显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和中国同行之间的积极交流,这也是本书出众的特长。(木山英雄)
      
       在我的眼里,坂井洋史是一位现代夸父,长期跋涉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寻求他心中的太阳。他从研究安那其主义为出发点,先研究巴金、再研究其他的中国安那其主义者——譬如陈范予,通过陈范予,再进入关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研究领域,由此贯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于安那其视阈给了他一种澄明而透彻的穿透力,他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虚无所在,痛苦所在以及问题所在,并在努力阐释这“所在”中,呈现他的追求所在。(陈思和)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著作:在对过去的文学的细密的分析当中, 时时可见作者对现在的文化的关切;也不只是单向地站在日本看中国,作者其实是要以这个“看”,促进两地的知识分子的对话。当现实一面令各地的人民紧密相关、一面却使彼此加深隔膜的时候,坂井先生的这样的努力,尤其值得珍重。(王晓明)

作者简介


       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学术博士。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巴金研究会研究员、《巴金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
      
       主要著作有∶
       《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日文。东京︰汲古书院,2005年)
       《巴金的世界》(与人合著、中文。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陈范予日记》(中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中国安那其主义运动的回忆》(编译、日文。东京︰总和社,1992年)
       《原典中国安那其主义史料集成》(与人合编。东京︰绿荫书房,1994年)
       张炜《九月寓言》(翻译。东京︰彩流社,2006年)

书摘


       目 录
      
       序 章 “巴金”缺席的文学史
      
       第一章 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
       ——“现代论”和文学史研究的设想
       所谓“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文化批评中多样议论的错综——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与“90年代”的“结束”——以“现代论”为中心轴的现代文学史之构思
      
       第二章 忏悔与越界,或者“丧失”的机制
       ——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尝试
       写在前面——〈天下/国家〉,或者现代的暗部——“丧失”与“越界”的机制,或者文本的共鸣——五四时期白话诗中的“丧失”,或者作为“观察者”的文学——忏悔与越界,或者现代性的悖论——结语
      
       第三章 想象的中国文学
       ——竹内好文学观念的走向
       写在前面——被“禁域化”的“文学”——围绕“个我”和“全体”的思考:竹内好的“勉强”——关于竹内好对叶圣陶《倪焕之》的评价——结语
      
       第四章 作为都市文化的大众音乐
       ——大众音乐在当代中国的“解读”与现代性理解的局限
       书写音乐的困难——摇滚乐解读的病征(1):摇滚乐是否“大众音乐”?——摇滚乐解读的病征(2):崔健被如何解读?——结语∶作为〈制度/权力〉的“大众音乐”(第四章附论) 中国摇滚被如何“读”? 摇滚=可乐——歌词?还是乐曲?——人文关怀以外的摇滚
      
       第五章 “原野”与“耕作”
       ——从早期白话诗习作窥见“人文关怀”和“模仿”的机制
       写在前面——关于陈范予的“诗稿”——作品(1):对于韵文性的考虑——作品(2):短诗、长诗的尝试与王祺对诗稿的修改——“原野”与“耕作”:涉及人生的“诗”
      
       第六章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家的语言意识及其现代性认识的片面性
       “文学=人学”,或者文本的“透明化”——作为现代性之表象的“现代文学”——叶圣陶的“敏锐”与“迟钝”——结语
      
       第七章 关于文学语言的“自然”与“第三代”诗语言中“口语化”倾向
       文学语言的“自然”与“不自然”:从葛红兵的“论难”说起——“第一代诗”=政治抒情诗和“第二代诗”=朦胧诗——第三代诗的“抒情”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合法化与解体——第三代诗人对“语言”的关注——结语
      
       尾 声 走向围绕文学语言所依据现代性的对话
       参考文献
       日文版后记
       中文版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