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德国企业新闻发布会的会话研究
作者:
段丽杰 著
定价:
26 元
页数:
312页
ISBN:
978-7-309-07984-5/H.1665
字数:
240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忆当年,本书的作者段丽杰从西北的古都西安来到北京求学,虽已在西外执教数年,她的脸上仍透着稚气,充满求知欲的大眼睛朝四处寻觅着什么。
       自求学生涯之始,她一点一滴地为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倾注着心血。历经数年的倾注和积累,她终于跨出了跃升的一步——采用了在德国近年来在会话分析领域较为广泛认可的GAT计算机转写系统,分别对搜集到的音、视频材料进行转写,悉心完成了《德国企业新闻发布会的会话策略模式——问答环节的会话分析》的博士论文。
       她撰写这部论文的目的当然并不仅仅在于用GAT这个计算机程序将德国企业新闻发布会的一个个停顿、韵律、句式等特点如实地展现出来,她进而还斗胆涉猎了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语言学会话分析理论。这些新方法和新思想中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已足以解释,是什么让段丽杰这位中国语言学界的新秀几年来如此锲而不舍。而这一切折射出的是当今语言科学的又一幅发展景观——由话语连接的人脑和电脑的互动。这篇著述从头至尾透出的就是这样一种互动气息,它给语言科学增添了生气和活力,也在推动这个学科中像段丽杰这样的有志者奔向一个新的目标。而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记录中国人在语言科学中卓越建树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让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仅拥有流传至今的《论语》,而且还能创建传于后人的“语论”。
       我们期待的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和未来的交流社会里,段丽杰能够继续借仗语言科学的广袤通达而踔厉奋发、博闻多识,成为语言科学领域里的一个知己知彼者,能跻身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立碑者行列之中。
         
       钱敏汝
       2009年元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0. 前言
       0.1选题缘起
       0.2理论基础概述
       0.3研究主题简介
       0.4本书结构一览
      
       1. 理论框架介绍
       1.1会话分析的定位
       1.2关于会话分析
       1.2.1会话分析的研究对象
       1.2.2会话分析的起源
       1.2.3会话分析主要方法论之异同
       1.2.3.1对话分析
       1.2.3.2话语分析
       1.2.3.3民族方法学(渊源的)会话分析
       1.2.4研究现状概述
       1.3会话修辞研究
       1.4本章小节
      
       2. 课题研究进程概述
       2.0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新闻发布会之交际特征
       2.1工作方法与步骤
       2.2语料介绍
       2.3关于转写
       2.4主题与目的
       2.4.1基本的会话策略模式
       2.4.2不同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2.4.3个案中的共性与特性
       2.5学术创新意义
       2.6本章小结
      
       3. 修辞进程比较分析——AL集团和DR银行案例
       3.1总述
       3.2问答环节的交际背景
       3.3AL集团的问答环节
       3.3.1提问的结构划分
       3.3.2提问部分的语言特征
       3.3.3回答的结构划分
       3.3.4回答部分的语言特征
       3.3.4.1回答1—针对压力主题
       3.3.4.2回答2—成本收益率主题
       3.3.5再次提问阶段的问答
       3.4DR银行
       3.4.1JM提问的结构
       3.4.2问题的语言资源
       3.4.2.1准备阶段的第一步——扬抑对比
       3.4.2.2对疑问的检验扩展
       3.4.2.3提出问题
       3.4.3HW回答的结构
       3.4.4回答的策略性资源
       3.4.4.1确立基本规则
       3.4.4.2遵循基本规则的目标
       3.4.4.3第一次扩展—有利条件
       3.4.4.4第二次扩展—发展的保障因素
       3.4.4.5HW的结论
       3.5比较结论
       3.6本章小结
      
       4. 会话策略模式探析
       4.1总述
       4.2总体交际特征
       4.2.1问答环节的定位和特征
       4.2.2提问的总体特征
       4.2.3回答的总体特征
       4.3问题的结构模式
       4.3.1结构模式总述
       4.3.2问题的层递特征
       4.3.3常用的结构模式
       4.3.3.1引入过程
       4.3.3.2扩展过程的结构模式
       4.4回答的结构模式
       4.4.1结构模式总述
       4.4.2回答的引入过程
       4.4.3扩展过程的常用模式
       4.5问题的表述模式
       4.5.1问题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4.5.2问题的语法特征
       4.5.2.1常用句式
       4.5.2.2其他提问方式
       4.5.2.3词汇选择
       4.5.3信息的选择和加工
       4.5.3.1信息的类型
       4.5.3.2不同类型信息的加工和展现
       4.6回答的表述模式
       4.6.1对于积极信息的处理
       4.6.2对于消极信息的处理
       4.6.2.1回避批判视角
       4.6.2.2重新定义问题
       4.6.2.3使问题普遍化
       4.6.2.4使问题复杂化
       4.6.2.5正面回应批判视角
       4.7本章小结
      
       5. 个案分析
       5.1总述
       5.2问答环节的交际背景
       5.3案例T-6a-2-1(2006年度半年问答环节单元2)
       5.3.1问答整体进程
       5.3.2结构模式的展现
       5.3.3表述模式的展现
       5.4案例T-6b-2-1(2006年度发布会问答环节单元2)
       5.4.1问答整体进程
       5.4.2结构模式的展现
       5.4.3表述模式的展现
       5.5案例T-6c(2007年度半年问答环节)
       5.5.1问答环节的整体进程
       5.5.2问题的表述特征
       5.5.3回答的表述特征
       5.6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研究结论
       6.2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GAT转写规则总览
       附录2:语料一览表
       附录3:图表一览表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