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
作者:
吴廷俊 主编
定价:
88 元
页数:
699页
ISBN:
978-7-309-07819-0/G.941
字数:
97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这部近百万字的皇皇巨著,从学术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1978一2008年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变化,总结了经验,也探析了存在的问题,是继《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之后的又一部中国新闻传播史力作。
       在写作上,全书采用“史记体”编写,共分绪论、总论、分论、补论四大部分。绪论论述三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总体历程和基本形态;总论抽出贯穿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整个过程的四条线索,即新闻传播体系、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播调控、媒介经营管理,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分论从横向展开,分别论述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新媒体、通讯社、新闻传播学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补论论述台湾解禁后、港澳回归后新闻传播业发展,以及海外华文传媒1978年后的历史。
       各章基本按照概述、大事年表、发展轨迹、媒体个案、典型个人、经验教训六个方面进行记述和论述。宏观上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微观上能见度高,媒体活动,人物作为,跃然纸上。
       全书注重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占有,是一部“信史”;注重论从史出,做到论述恰如其分,成绩写足,同时,绪论和每章都专门有经验和教训(或经验和启示),指出其不足,甚至失误,以为今后的鉴戒。
      

作者简介


       吴廷俊,男,1945年生,湖北天门人,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新闻史、网络传播和新闻传播教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新闻传播史稿》、《新记大公报史稿》、《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中国新闻史新修》等;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社科基金课题,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其中《新记大公报史稿》获吴玉章新闻学奖,《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术指导简介
       方汉奇(1926一),广东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1981)、《报史与报人》(1991)、《新闻史的奇情壮彩》(2000)等,主编有《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本)、《中国新闻传播史》、《大公报百年史》等。曾三次获吴玉章奖,一次获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两次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7、1997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1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书摘

目录
      
       绪论
       “渐进改革,边缘突破”——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 起点:从负起步
       二、 改革:步履维艰
       三、发展:边缘突破
       (一)观念与理念
       (二)内容与形式
       (三)结构与规模
       (四)经营与管理
       (五)法律与法规
       (六)教育与学术
       四、经验与教训同在
       (一)经验
       (二)教训
      
       总论
      
       第一章 新闻传播体系演变史
       一、新闻传播体系演变概述
       二、新闻传播体系发展大事年表
       三、 新闻传播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新闻媒介形态演变及形态体系发展轨迹
       (二)新闻制度体系的发展变化
       (三)新闻传播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
       四、新闻传播体系发展个案
       (一)珠江经济广播电台
       (二)《中国青年报》“星期刊”
       (三)《计算机世界》
       (四)光线传媒
       (五)《新京报》
       (六)《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
       五、新时期新闻传播体系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一)新闻传播体系演变的经验
       (二)新闻传播体系演变的教训
      
       第二章 新闻传播观念变迁史
       一、新闻传播观念变迁概述
       二、新闻传播观念变迁大事记
       三、新时期新闻传播观念的历史变迁
       (一)拨乱反正与新闻传播观念的回归(1978—1982)
       (二)传播学的引入和新闻传播观念的发展(1983—1988)
       (三)全面反思时期的新闻传播观念(1989—1991)
       (四)市场经济年代的新闻传播观念(1992—2000)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观念(2001—2008)
       四、新时期新闻传播观念人物
       (一)王中
       (二)安岗
       (三)梁衡
       (四)甘惜分
       (五)孙旭培
       五、新时期新闻传播观念演进的经验与教训
       (一)新闻传播观念演进的特点
       (二)新闻传播观念演进的经验
       (三)新闻传播观念演进中的教训
      
       第三章 新闻传播调控沿革史
       一、 中国新闻传播调控制度、法规、政策之演变
       (一)新闻立法道路漫长
       (二)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到《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三)媒体按领导人讲话和党的文件行使职能
       (四)日常管理以内部命令为主
       二、新闻传播调控大事年表
       三、中国新闻传播调控发展之轨迹
       (一)对报纸的管理
       (二)对广播电视的管理
       (三)网络媒体立法
       四、媒体个案
       (一)《中国青年报》批评商业部部长
       (二)武威收报事件
       (三)《深圳特区报》报道邓小平视察南方
       (四)袁成兰诉吴敢侵害名誉权案
       (五)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害名誉权案
       (六)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告《中国改革》杂志社
       (七)《冰点》停刊事件
       (八)辽宁西丰公安局进京抓记者事件
       五、改革人物
       (一)胡耀邦
       (二)习仲勋
       (三)任仲夷
       (四)朱厚泽
       (五)袁庚
       (六)吕日周
       六、新闻传播调控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 媒介经营管理演变史
       一、媒介经营管理制度、法规、政策之演变
       二、媒介经营管理大事年表
       三、媒介经营管理发展之轨迹
       (一)报业经营管理
       (二)广播经营管理
       (三)电视经营管理
       (四)网络媒体经营管理
       (五)移动通信媒体经营管理
       (六)通讯社经营管理
       四、媒体个案
       (一)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经营管理改革
       (三)中央电视台的经营管理
       (四)3G门户网
       五、媒介经营改革人物
       (一)范以锦
       (二)吴海民
       (三)欧阳常林
       (四)张朝阳
       六、媒介经营管理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分论
      
       第五章 报业发展史
       一、报业发展轨迹概述
       (一)报纸新闻改革概况
       (二)报业制度创新概要
       (三)报业市场发展历程
       (四)报业技术变革进程
       二、报业改革发展大事年表
       三、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报业(1978—1991)
       (二)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报业(1992—2001)
       (三)十六大以来报业改革的深化与报业的繁荣(2002—2008)
       四、报业改革个案
       (一)《人民日报》的改版与扩版
       (二)《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
       (三)《中国青年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尖兵
       (四)《南方周末》:舆论监督的样板
       (五)《成都商报》:借壳上市与报业资本运营
       五、报业改革人物
       (一)范敬宜:改革新闻宣传以宣传改革
       (二)赵超构:晚报飞入百姓家
       (三)席文举:中国“都市报之父”
       (四)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
       (五)黎元江:党报市场化改革的先锋
       (六)陈锡添:执笔写东风
       六、报业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新闻期刊发展史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期刊发展概述
       二、新闻期刊发展大事年表
       三、新闻期刊发展之历史
       (一)新闻期刊的计划时代——一个政治改革的产物兼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二)新闻期刊的市场时代——资本环境下的运营模式之变
       四、新闻期刊发展个案
       (一)《南风窗》
       (二)《三联生活周刊》
       (三)《新周刊》
       (四)《中国新闻周刊》
       (五)《财经》
       五、新闻期刊人物
       (一)朱伟
       (二)秦朔
       (三)孙冕、封新城
       六、新闻期刊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章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
       一、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概述
       二、广播电视发展大事年表
       三、广播电视发展的历程
       (一)过渡及早期发展时期(1978—1983)
       (二)探索发展时期(1983—1992)
       (三)创新发展时期(1992—2000)
       (四)整合提高发展时期(2000—2008)
       四、广电媒体发展个案
       (一)湖南卫视
       (二)东南电视台新闻频道
       (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四)上海东方台
       五、广电改革人物
       (一)杨伟光
       (二)杨正泉
       (三)余统浩
       (四)龚学平
       (五)魏文彬
       (六)白岩松
       六、广播电视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一)广播电视改革的经验
       (二)广播电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第八章 中国新媒体发展史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述
       (一)数字化线索下的中国新媒体发展
       (二)网络化线索下的中国新媒体发展
       (三)移动化线索下的中国新媒体发展
       (四)融合化线索下的中国新媒体发展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大事年表
       三、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手机媒体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新媒体个案
       (一)人民网“强国论坛”
       (二)新浪网新闻频道
       (三)千龙模式
       (四)移动梦网
       (五)上海文广集团与东方龙
       五、新媒体人物
       (一)赵启正
       (二)周锡生
       (三)陈彤
       (四)方兴东
       六、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二)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经验与问题
      
       第九章 中国通讯社改革发展史
       一、新华社改革发展史
       (一)新华社改革发展历程
       (二)新华社改革发展的特点
       二、中新社改革发展史
       (一)中新社改革发展历程
       (二)中新社新闻的独特风格
       (三)中新社的多元化发展
       (四)中新社为推动改革开放所作的特殊贡献
       三、中国通讯社改革发展大事年表
       四、通讯社事业发展个案
       (一)新华社《瞭望》创刊
       (二)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建成
       (三)“新华视点”
       (四)新华网
       (五)新华社音视频报道
       (六)中新社香港回归报道
       五、通讯社人物
       (一)穆青
       (二)郭超人
       (三)南振中
       (四)闵凡路
       (五)张严平
       (六)诸有钧
       六、中国通讯社改革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新华社改革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二)中新社改革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十章 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
       一、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发展概述
       二、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大事年表
       三、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整体变化与发展
       (一) 研究主体变化:从实务资本到学术资本
       (二) 研究内容变化:学术积累在增加,学术意识在张扬
       (三)研究方法的变化:从单一到多样
       (四)对学术成果的评判
       四、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成果
       (一)《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
       (二)《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
       (三)《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
       (四)《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编著)
       (五)《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
       (六)《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
       (七)《新闻传播学》(黄旦著)
       五、新闻传播学术人物
       (一)方汉奇
       (二)宁树藩
       (三)赵玉明
       (四)童兵
       (五)郑保卫
       (六)李良荣
       (七)陈力丹
       六、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史
       一、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概述
       二、新闻传播教育大事年表
       三、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
       (一)新闻传播教育的恢复和重启
       (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三)21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
       四、新闻传播院系
       (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五、新闻传播教育界人物
       (一)温济泽
       (二)洪一龙
       (三)何梓华
       (四)丁淦林
       (五)刘继南
       (六)罗以澄
       (七)吴廷俊
       六、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补论
      
       第十二章 台湾、香港、澳门新闻事业发展史
       一、台湾、香港、澳门新闻事业的历史流变
       (一)台湾新闻事业发展概况
       (二)香港、澳门新闻事业发展概况
       二、台港澳新闻事业发展大事年表
       三、 台湾“报禁”解除后的新闻事业
       (一)台湾的报纸
       (二)台湾的广播电视业
       (三)台湾的新闻通讯业
       (四)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
       四、香港与澳门回归后的新闻事业
       (一)香港报业
       (二)香港的广播电视业
       (三)澳门的新闻事业
       (四)香港与澳门的新闻传播教育
       五、台港澳传媒发展个案
       (一)台湾《联合报》
       (二)台湾《中国时报》
       (三)香港《大公报》
       (四)香港凤凰卫视
       六、台港澳重要传媒人物
       (一)王惕吾
       (二)余纪忠
       (三)黎智英
       七、 台港澳传媒业的共性与特性
       (一)台港澳传媒业的相似性
       (二)台港澳传媒业的差异性
      
       第十三章 海外华文传媒发展史
       一、新时期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条件
       二、新时期海外华文传媒发展大事年表
       三、新时期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轨迹
       (一)美洲华文传媒的发展
       (二)亚洲华文传媒的发展
       (三)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
       (四)非洲华文传媒的发展
       (五)大洋洲华文传媒的发展
       四、海外华文传媒成功个案
       (一)英国《星岛日报》(欧洲版)
       (二)美国《世界日报》
       (三)新加坡《联合早报》
       (四)南非《华侨新闻报》
       (五)日本《东方时报》
       (六)加拿大《环球华报》
       (七)美国中文电视台
       (八)加拿大华人电视台
       五、海外华文传媒有贡献人士
       (一)于长城
       (二)萧依钊
       (三)熊德龙
       (四)梁源法
       (五)段跃中
       六、海外华文传媒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