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
作者:
李善良 著
定价:
20 元
页数:
156页
ISBN:
978-7-309-08242-5/F.1719
字数:
13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非一体化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如何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供应链低效运作问题。首先对供应链中不对称信息产生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种解决途径;然后根据不同的市场运作环境,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决策行为构造了八类供应链激励契约模型进行分析,指出了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最后对研究作了总结和展望。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教师、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对供应链协调有兴趣的相关人员作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第三节 供应链协调
       第四节 供应链契约/合同
       第五节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第六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七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其创新
       第八节 本书的组织结构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供应链不对称信息的成因、特征及解决途径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供应链成员间的目标不协调原因分析
       第三节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
       第四节 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后果
       第五节 供应链协调的解决途径
       第六节 供应链协调解决途径的实施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品线设计的最优机制设计:买方偏好未知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引例:一个简单的产品线设计模型
       第三节 供应链信息甄别模型分析
       第四节 进一步的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中的信号传递模型:产品质量未知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信号传递模型及相关假设
       第三节 不对称信息下的分离均衡
       第四节 社会福利分析
       第五节 汇同均衡
       第六节 剔除战略和直观准则:精炼贝叶斯均衡的再精炼
       第七节 进一步的讨论
       第八节 结论及其意义
      
       第五章 单边道德风险下的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三节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第五节 其他相关变量对零售商期望收入的影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逆向信息和道德风险并存下的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参数设置
       第三节 模型分析
       第四节 风险中性的零售商
       第五节 风险规避的零售商
       第六节 汇合(pooling)契约
       第七节 数值试验
       第八节 案例研究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双边道德风险情况下的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
       第一节 背景: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第三节 完全信息下的情况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多任务动态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分析框架
       第三节 单期多任务模型
       第四节 二期多任务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供应链讨价还价模型
       第一节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博弈理论与讨价还价模型
       第三节 双边供应链讨价还价模型
       第四节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第五节 讨价还价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基于拍卖设计的供应链协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完全信息情况下渠道协调的最优解
       第三节 不完全信息下的拍卖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总结和展望
       第一节 全书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