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亚当·比德
作者:
【英】乔治·艾略特 著 傅敬民 译
定价:
30 元
页数:
496页
ISBN:
978-7-309-08317-0/I.629
字数:
38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译者前言
      
       说到英国文学中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无疑都是中国读者所耳熟能详的。而对于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Ellot,1819—1880),中国读者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实际上,乔治·艾略特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丝毫不逊于前面提到的两位,无论是文学成就还是艺术性,她都被公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期以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查尔斯·狄更斯、威廉·萨克雷一样,都是小说创作方面的大师。有学者甚至把她与威廉·莎士比亚、简·奥斯丁、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同列为代表英国伟大传统的六位作家之一。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妮·伊万斯(Mary Ann Evans)。由于当时女性写作不被看重,所以在出版《亚当·比德》时借用了情人乔治·亨利·刘易斯的名字取了笔名,并一直沿用。乔治·亨利·刘易斯是个有妇之夫,同时也是个记者、传记作家、文学批评家,对乔治·艾略特的写作影响很深。乔治·艾略特著述颇丰,除了其他文学作品外,她一生写作了7部长篇小说,每部小说动辄都有四、五百页。透过这些恢弘巨著,她不仅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英国农村的农民、手工业者等普通平民的生活场景,而且在小说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英国文学评论至少将两个“开创先河”的称号赋予给她:小说中“心理分析的先河”以及开辟了将人类的深切同情与严酷的道德评价相结合的先河。所以,文学评论家对她的赞誉是不吝词语的,称“她以其小说中所饱含的深刻睿智、深厚的感情、机智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对简朴生活的准确描绘而跻身于19世纪英国第一流小说家的行列,并蜚声国际文坛。”但就是这样一位蜚声国际文坛的小说家,中国读者对她却极其陌生。目前中国出版的许多英国文学选读读本都将其排除在外,如今人们谈起英国小说的心理分析,往往只是提到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1828—1909)、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而乔治·艾略特的贡献往往被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亚当·比德》于1859年1月出版。这年她正好40岁。在此之前,她已经以匿名的方式出版过一本小说集《牧师生活掠影》(Scenes of Clerical Life,1858)和一些散文与书评,但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文学圈内人士也知道她翻译过F·D·斯特劳斯的《耶稣生平》(1846)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本质》(1854)。《亚当·比德》是她第一部长篇
       小说。该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8个月中连版了9次,销售量达到150500本。当时的《时代周刊》评论说:“《亚当·比德》毫无瑕疵,是一流的小说。其作者立刻跻身于艺术大师之林。”
       《亚当·比德》整部小说共分6卷五十五章和一个尾声。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为9年,从公元1799年6月18日到1807年6月底。但故事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前4卷(第一—三十五章),叙述亚当对赫蒂的爱恋,以及赫蒂与亚瑟的私情,其中穿插了亚当弟弟赛斯·比德对黛娜的爱恋。第5卷(第三十六—四十八章)叙述了赫蒂的私奔,由于没有找到亚瑟,在绝望中,她谋杀了自己与亚瑟偷情后早产生下的婴儿,从而被捕入狱并被判绞刑。在狱中,经过黛娜的感化,赫蒂终于忏悔。同时,在亚瑟的努力下,赫蒂也得以免去绞刑,改判为流放他乡。故事到此本可以结束,而这段故事的时间跨度也就一年多点时间。在第1卷的第一章,一开始作者就说:“传说,埃及巫师只需要在镜子里滴上一点墨水,过往来人的遥远过去就能一目了然。读者啊!我也想试试身手。不知我笔尖上的这滴墨水,能否让您了然公元1799年6月18日那天的一间作坊。该作坊地处干草坡,主人名叫乔纳森·伯格。”而到了第6卷的第四十九章,作者是这样交代时间的:“1801年入秋后第一天下午,阳光照耀着霍尔农场的院子。此时,距离亚当和亚瑟在隐士居分别已过去十八个月了。”这里所谓的“亚当和亚瑟在隐士居分别”即为第四十八章的内容。一般来说,入秋的时间应在每年的九月,由此可见,从第一章到第四十八章的故事发生时间跨度只有9个月左右。
       第6卷(第四十九—五十五章)叙述亚当与黛娜的这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尾声”则是为了交代小说四个主人公的最终命运:亚当与黛娜结婚后,育有一女一子;赫蒂在流放期满时客死他乡;亚瑟则身患重病,命悬一线。
       该小说的故事取材于乔治·艾略特的婶婶——伊丽莎白的一段亲身经历。1802年3月15日,伊丽莎白婶婶到诺丁汉的一座牢狱中为一名即将上绞刑架的妇女——玛丽·沃思(Mary Voce)——做忏悔,后来婶婶将这个经历告诉了乔治·艾略特。玛丽·沃思构成了小说中的主人公赫蒂·索雷尔的原型。而另外两个主要人物亚当和黛娜则分别以乔治·艾略特的父亲和伊丽莎白婶婶为原型。对此乔治·艾略特在给朋友的信中也直言不讳:“黛娜这个人物产生于我对婶婶的记忆,……亚当这个人物,以及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些事件,与我父亲的早年生活经历有关。”这显然与乔治·艾略特的创作思想相吻合。在乔治·艾略特看来,人的生活总是植根于乡土的某个地方,因此作家必须将生活中的人物透过作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在《亚当·比德》中这样写道:“要是小说家的最高使命就是描述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将来也不会发生的事情,我当然可以这么做。那样的话,我自然可以根据我的喜好重新塑造生活和人物;我可以选择最完美的牧师,并且让他在任何场合下都说出令人钦佩的观点。可是,不巧的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避免这种主观臆断的场面,我只想依据人和事在我脑海中的映象来如实描述。这映象无疑是有缺陷的,轮廓线条也不时会受到扰乱,反映出来的东西会模糊不清、让人困惑;但是,我觉得我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将所反映的告诉你,宛如我在证人席上宣过誓,要如实地叙述我的证词。”(第十七章)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用其细腻的笔触向世人展现了发生在她周围的人与事、情与景。
      
       傅敬民
       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译者前言
      
       第1卷
      
       第一章 乡间作坊
       第二章 美女传教
       第三章 传教以后
       第四章 家遭不幸
       第五章 老教区长
       第六章 霍尔农场
       第七章 制奶酪场
       第八章 一项天职
       第九章 赫蒂内心
       第十章 黛娜造访
       第十一章 亚当家中
       第十二章 林中初会
       第十三章 林中夕阳
       第十四章 临别依依
       第十五章 两间闺房
       第十六章 藕断丝连
      
       第2卷
       第十七章 题外花絮
       第十八章 教堂礼拜
       第十九章 埋头苦干
       第二十章 再访农场
       第二十一章 夜校校长
      
       第3卷
       第二十二章 生日宴会
       第二十三章 午餐时刻
       第二十四章 举杯祝福
       第二十五章 助兴游戏
       第二十六章 盛大舞会
      
       第4卷
       第二十七章 突遭厄运
       第二十八章 进退两难
       第二十九章 次日早晨
       第三十章 充当信差
       第三十一章 赫蒂闺房
       第三十二章 一吐为快
       第三十三章 春风沉醉
       第三十四章 谈婚论嫁
       第三十五章 内心恐惧
      
       第5卷
       第三十六章 希望之旅
       第三十七章 绝望之旅
       第三十八章 寻找赫蒂
       第三十九章 噩讯飞来
       第四十章 苦水横溢
       第四十一章 审判前夕
       第四十二章 判决晨曦
       第四十三章 依法判决
       第四十四章 亚瑟归来
       第四十五章 狱中幡悟
       第四十六章 临刑之前
       第四十七章 最后关头
       第四十八章 林中邂逅
      
       第6卷
       第四十九章 在朴瑟家
       第五十章 在亚当家
       第五十一章 周日上午
       第五十二章 两情相悦
       第五十三章 丰收晚宴
       第五十四章 山顶相会
       第五十五章 婚礼的钟声
      
       尾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