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社会视野下的科技法律塑造——以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为重心
作者:
陈历幸 著
定价:
36 元
页数:
284页
ISBN:
978-7-309-08463-4/D.526
字数:
24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陈历幸,1974年生,哲学博士(复旦大学,2010年)、法学硕士(上海社会科学院,2001年)、法学学士(华东政法大学,1998年),现为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论 科技法律塑造与当代中国
       一、科技法律塑造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科技法律塑造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含义
       第二节 其他相关概念
      
       第二章 科技法律塑造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政治发展的趋势
       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小结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二、“操作性学科”及“软科学”的出现
       三、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科技政策发展的趋势
       一、科技政策制定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边界受到挑战
       二、技术评价的范式演变:从预测分析到实际介入
       三、“技术预见”的兴起:各国科技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章 科技法律塑造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策学
      
       第二节 科学技术学
       一、科学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受到挑战
       二、科学理论的经验基础受到怀疑
       三、科技工作者的中立性受到质疑
      
       第三节 法治理论
      
       第四章 政策与法律的差别: 科技法律塑造的可能性
      
       第一节 对于政策文本与法律文本的若干实例考察
      
       第二节 政策与法律的区分标准
      
       第三节 从“不可通约性”看政策与法律的差别
      
       第四节 从政策与法律的区分标准看科技法律塑造的内涵
       一、科技政策法律化与科技政策合法化的区别与联系
       二、科技政策法律化与科技法律政策化的区别与联系
       三、科技政策法律化与科技法律系统化的区别与联系
       四、小结
      
       第五节 从政策类型看科技法律塑造的限度
       一、可以给予较低程度法律化的科技政策
       二、无须加以法律化的科技政策
      
       第五章 科技法律塑造的方式
      
       第一节 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看科技法律塑造
       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科技法律塑造
       二、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的不同内涵
       三、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是否应当具备“制裁”或者说“后果”的问题
       四、关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还应当具备的其他要素的争议
       五、若干评价与整理
      
       第二节 科技法律塑造的具体方式
       一、法律规范之形成
       二、法律原则之设定
      
       第六章 科技法律塑造的程序
      
       第一节 德尔菲法:不同领域专家共同参与
       一、德尔菲法的概况
       二、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三、德尔菲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德尔菲法对于科技法律塑造的意义
      
       第二节 共识会议: 社会公众与专家共同参与
       一、共识会议概述
       二、共识会议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三、共识会议的具体运作程序
       四、共识会议对于科技法律塑造的意义
      
       第七章 科技法律塑造的域外个案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科技产业政策为中心
      
       第一节 世界各国科技法律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科技产业政策的法律塑造:域外个案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科技产业政策在法律塑造上的限制:域外个案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资料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