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作者:
魏玮 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172页
ISBN:
978-7-309-08517-4/F.1768
字数:
14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房地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所重点强调的经济支柱型产业。近年来,无论是我国房地产的实际价格还是名义价格都快速上涨。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国金融体系和货币供给机制的日益完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大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防止房价大幅波动对稳定整个金融市场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尽管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已经广泛得到业界和理论界的肯定,但以往有关房地产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分析都忽略了区域因素。也就是说,假定所有区域房地产市场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度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区域性市场。区域经济条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使得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产生差异: 一是,区域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不同(Carlino and DeFina,1999)Gerald A. Carlino,Robert DeFina, Do State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Changes in Monetary Policy?, Business Review,1999(7).;二是,货币政策发生前的区域经济条件不同。尽管货币政策不能仅针对某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区域特性会使得货币政策对区域房价的影响力度产生差异。
       本书首先从理论角度证实外生性货币政策冲击对房价的影响依赖于区域市场的内生性特质这一命题,然后使用中国的数据对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区域异质性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发现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测保持了高度一致,最后使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时间、区域产业和企业四个维度阐述了货币政策对房价区域异质性的产生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更科学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政策效率损失,更好的协调区域间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简介


       魏玮,博士,华东政法大学讲师,多年从事房地产金融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在《财经研究》、《当代财经》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宣讲。主持上海市教委研究创新课题《上海市“夹心层”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创新研究》(编号:12YS106),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项目10余项。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原理
       第二节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的利率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的信贷传导机制
       第五节 货币政策冲击下的区域房价动态调整模型
      
       第三章 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历程
       第一节 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阶段划分及调控重点
       第二节 房地产市场利率政策分阶段演变及效应分析
       第三节 房地产市场信贷政策演变过程及效应分析
      
       第四章 我国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经验证据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研究方法选择
       第二节 数据说明与变量平稳性检验
       第三节 房价波动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来自全国、区域及省市层面的证据
      
       第五章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存在性检验
       第一节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区域房价动态冲击效应的测度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对房价冲击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第六章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产生原因之一:来自房地产业经济结构的解释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产生原因之二:来自居民消费行为的解释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产生原因之三:来自金融成长空间的解释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实行适度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协调区域间房市发展的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