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黄生养雀记——杏坛真言之一
作者:
黄玉峰 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272页
ISBN:
978-7-309-07438-3/I.562
字数:
22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胸中海岳梦中飞(代序)
       (代序)1967年冬天的某一日,我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上海西南角的天马公社,那天天气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雪。汽车停在天马山脚下,我问过路的一个老农,到公社教委怎么走?他说: 沿着这条河走十来分钟就到了。于是我便沿着河走。我走得很慢,走了很久,才看见“天马公社革命委员会”几个大字。我走进了红漆大门,找到了报到处——我的教育生涯就从此开始了。
       我是从上海教育学院被分配到郊区的,当时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留在市区。我是毕业分配小组的成员,却把自己分到了市郊。照我的家庭情况看,我是不该去郊区的。我的一个姐姐在奉贤农场,一个妹妹在家乡绍兴落户了。我完全有资格留在上海。但我却分到了农村。这倒并非因为我“思想好”,恰恰是因为我“思想不好”。当时我很喜欢一个同班的女生。她的条件只能去郊区。毕分组要把她分下去,我为之力争。组里掌权的同学何某、方某似乎知道我与她的关系,便开玩笑地说:“你要她留市区很容易,只要你自己到郊区去,腾出一个名额就行了。”我说:“那我就下去吧。”于是,我真的下去了,分到了天马。
       后来的故事是,我们并没有发展感情。九个月后,我因为写错字而被视为反革命,拘留了二十二个月。被释放时,我已经无脸去见她了。不久,她突然打电话告诉我她要结婚了。于是我送去了自己手书的诗词条幅作为贺礼,从此分道扬镳。
       然而我的教书生涯就在这样的不顺利中展开了。我在一个叫徐庄的乡下,教复式班。所谓复式班,就是同时教两个年级的学生,而且是坐在一个教室里。那时我不但教语文,而且教外语,还教数学,甚至还带过音乐课、体育课。我教的是初一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释放以后,便是下放劳动。因为我拼命地干终于大病一场,病时好时坏,后我被调到松江少体校,在少体校一条走廊尽头隔出的三个平方米的小屋里,整整生活了十年。我为那隔出的天地取名为“有不为斋”。在那寂寞的日子里,我读了好多书,还常常练字,有时还有闲情画画。后来我被派到松江二中,最后到了复旦附中。那一年,我四十岁,到复旦附中一晃已过了二十四年了。
       我的教改起步可以追溯到1985年,在松江二中。当时应试教育并没有现在那么厉害,市面上还没有一本“教辅书”,但教学内容却很僵化。教的是杨朔、秦牧、碧野、魏巍等四五流作家的文章,报刊杂志上的社论,领袖的讲话,诗歌也大多是毛泽东的,古文、古诗很少,外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我深深地感到悲哀。于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有古诗词,有先秦散文,有外国的散文小说,还挤出空隙给他们讲美学。当时我正在读一些美学著作,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刚刚出版的《人的现代化》一书,自己也似懂非懂,便临时贩卖,记得还招来校领导和学生的反对,说我是不务正业。
       到了复旦附中后,起先几年,我只是“循规蹈矩”地教书,但同样感到教材的陈旧,教法的僵化。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我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也越来越强烈了。我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始了“追寻真善美”的教学实验。有幸的是,我的改革尝试,还曾得到苏步青校长的关心和支持。苏老的孙女苏霖是我班的学生,我以家访为由曾多次登门造访。他告诉我他自己的学习过程,鼓励我不但要自己实验,而且要为语文教学“大喊大叫”。于是90年代初,我便开始在报刊上写文章。最早的几篇文章,是《从教授不能教自己的孩子谈起》、《还我琅琅书声》,后来陆续写了上百篇,都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的是杂文,有的是教学杂谈。
       苏老鼓励我说:“可以出本集子嘛。”但我总觉得分量不够,迟迟没有编辑。后来我与曾老师谈起此事,他也鼓励我出书,并主动与我说,可以请苏老题字。曾老师是苏步青的高足,没几天,他就把苏老的题字拿来了。题字的内容是: 杏坛真言——贺黄玉峰老师新著出版。曾老师催我说,字都题好了,你什么时候出书呀?感激之余,我感到惶恐,自己的这点东西怎么配拿出去呢?以后工作更忙了,担任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的总策划、总撰稿,几乎每周要写五六篇稿子。后来还客串了电视栏目《文化中国》嘉宾,出版了四本《诗情画意》,出版了《说李白》、《说杜甫》、《说苏轼》等书,但是就是没有把自己关于教育的文章集起来。
       转眼到了2010年。苏老是2002年给我题的字,至今已经八年之久了,我心里总压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总感到非要完成这件事不可。2010年是复旦附中校庆六十周年。负责科研的杨士军老师来找我,要我把过去的文章编印出来,这正合我的心意,于是有了这两本小册子。当我编完《杏坛真言》之一、之二时,我禁不住又想起了苏老和曾容老师,这两位极力鼓励我编书的长者,他们已看不到这两本书的出版了。然而他们的谆谆教诲鼓舞着我,我将不会辜负这两位长者的厚望,继续在教育的田地上耕耘。这两本书,也许是我的新的起点。
       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有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思想家、文学家心怀悲愤之情离开京城,那年是农历己亥年,他一路上每天写一首诗,到年底编成一本《己亥杂诗》,这个人就是魏源、林则徐的好朋友,名叫龚自珍。
       梁启超曾把《己亥杂诗》的两首诗中的两句,集成一副对子,书赠当时正留学美国的冰心女士,此联云:“世事苍凉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这副对联表达了在身受挫折、世事沧桑变幻不定的境遇中,仍然不失忧国忧民之志,仍然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诗句表达出梁任公梦飞于高山大海,神驰于长江黄河,向往自由,热爱生活,心系祖国的至情。
       这也正是我今天心中的感受。
       故将此作为我序言的题目。

作者简介


       黄玉峰,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写作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诗词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语文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自1967年至今,从教四十三年,始终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积极从事教育改革,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深厚的理论素养,对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有较深刻、较独特的见解。

书摘


       目录
      
       胸中海岳梦中飞(代序)
      
       第一辑 岳母在我背上离去
       岳母在我背上离去
       闵子骞、二堂放子及其他
       怀念小阁楼
       喜欢挨骂
       破车与我同行
       掼沙发
       我家无空调
       名片印我
       潇洒的阿Q
       妻子爱穿新衣裳
       女人不在家
       红鼻子
       沾光与添彩
       被强暴的滋味
       得意与窝囊
       明月何皎皎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劳动佳节话劳动
       我的和园
       和园记
       五易书斋名
       一棵树
       黄生养雀记(之一)
       黄生养雀记(之二)
       黄生养雀记(之三)
       黄生养雀记(之四)
       黄生养雀记(补记)
       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
       身在天尽头
       “叛徒”的足迹
       在复旦附中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第二辑语文教学该敲响警钟了
       带饭的阅卷官
       从副市长举八宝粥想开去
       放纵、惩罚、三字经
       从教授不能教孩子谈起
       教师素质与死马骨头
       莫让孩子吃错药
       夜来风雨声考试知多少
       我们需要“诚与爱”的教育
       千树万树梨花开
       经典,伴你精神成人
       阅卷教师的争论
       名作家与少年郎之比较及我的逃遁
       不容小错铸大错
       高考前的最后几堂语文课
       “孤芳自赏”、“随波逐流”及其他
       四十五封信和美轮集
       我们怎样做婆婆
       语文教学该敲警钟了!
       高考试卷竟有错误
       阅读分析已南辕北辙
       指挥棒指向何方
       作文题的“京派”与“海派”
       少出点“花头经”
       “家教热”之我见
       春天,我羡慕你
       用字还是平易些为好
       我不会教书了
       请你叩开这四扇大门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请你笔下留情
       孩子未必不可打
       教书与做戏
       爱,也要打假
       苏老为何生气
       大山教我写小诗
       他为什么藏别人的书
       猪队长错在哪里?
       窝藏女孩的隐私
       亦师亦友亦亲人
       在复旦附中高三毕业典礼暨十八岁成人仪式上的讲话
       “求甚解”与“猜谜”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
       为改变作文教学技术化倾向而努力
       第三辑不要漏掉钱钟书
       不要漏掉钱钟书
       她为啥不喊救命
       蟋蟀断穷根的忧虑
       面子
       想起了丘吉尔的母亲
       邪能压正
       请君莫骂发烧友
       不要去“征服”母亲
       “了解”难乎哉
       有一颗童心多好
       黑熊事件、老鼠尾巴及应试教育
       苏东坡“墙”的意识与老歌德的爱情诗篇
       为小孩子想想
       精神底子莫失莫忘
       少一点恨,好吗?
       劝君莫说“掏浆糊”
       真瞎与假瞎
       让人间充满爱
       我们不能太听话
       我与鲁迅
       村姑的遗言
       宽容和固执
       第四辑十驾难酬知遇恩
       十驾难酬知遇恩
       回忆戴厚英老师
       民间诗人陈大姐
       鲁迅与他的命中贵人蔡元培
       师尊
       是我悲秋秋悲人
       渥然丹者为槁木
       我的三位校外老师
       第五辑心中艺术的迷狂追求
       心中艺术的迷狂追求
       挥毫落纸如云烟
       人品与书品
       关于诗歌的讲话
       左笔生辉
       我的游戏人生
       第六辑请一只老鼠吃饭找谁
       杨匡海画册序
       我们今天怎样读《论语》
       情的重量
       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做真的人
       挺起参天大树
       一个松江二中人的感怀
       黄荣华、程千里序
       《诗书画缘》序
       关爱生命
       请一只老鼠吃饭找谁
       体会庄子的超然和淡泊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