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三礼研究入门
作者:
彭林 著
定价:
20 元
页数:
255页
ISBN:
978-7-309-08416-0/K.349
字数:
17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不同体系的文化,有各自的脉络,所以彼此需要对话与交流。这里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并能寻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然后我们才有资格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体系庞大,内涵湛深,它的核心是什么?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或称礼乐),他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7页。近代以来,儒学与礼不断被妖魔化,以致不少人不知礼为何物,以为礼无非就是三跪九叩之类。甚至有些学者也感到无法接受钱先生的说法。其实,钱先生的见解在古代属于通识。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是,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上帝主宰一切。中国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自古用道德理性来维持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强调天理、公道、人格。礼的本质在于,它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典章 制度和行为规范,《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因此,礼是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叔向云:“礼,王之大经也。”礼又是君子的立身之本,《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孟献子云:“礼,身之干也。”在社会生活中,礼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是万事之本,《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秦汉以后,对礼乐的看法依然如此。《汉书·礼乐志》说:“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唐代史家杜佑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归纳为两点:一是精心选拔好的官员;二是用礼乐移风易俗,改善人心,“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杜佑《通典》卷一。。欧阳修赞美三代以上的文教,根本的一点,是“凡民之事,莫不一出于礼,礼乐达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欧阳修《新唐书·礼志一》。。如此等等,不尽枚举,足见钱穆先生之说,绝非向壁虚造。
         中国之礼,不仅仅是制度与规范,而且有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形态,这就是学界习称为“三礼”的三部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学,就是以《周礼》等三部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礼法与礼义为探究核心的一门学问。礼法,是指礼的章 法,包括礼的仪式、宫室、服饰、器皿、辞令等,是礼的物质形式。礼义,是指礼的含义,是制定礼法的理念与依据,是礼法的灵魂。礼法与礼义是表里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两千多年来,三礼研究领域涌现了众多的杰出学者与优秀著述,是值得我们很好继承与弘扬的学术遗产。笔者闻道也晚,20世纪80年代中,因为做博士论文的机缘,方始接触《周礼》,引起对礼学的兴趣。毕业后,又致力于《仪礼》和《礼记》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习,益知礼学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亟待很好开发,而举目四顾,同道之稀,寥若晨星,令人欷歔不已。继而思考如何将礼学搬上课堂,影响更多的受众。2000年起,笔者在任教的清华大学开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面向全校本科生;进而开设“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课,面向全校研究生;并与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会读清人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希冀能有矢志不移的礼学后进出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维艰,唯有不断摸索与总结。
         蒙葛兆光先生不弃,邀我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丛书撰作《三礼研究入门》,以为各地爱好礼学的青年才俊提供自学之参考,其意深切我的初衷。然而笔者学识浅薄,不孚重任,踟蹰延宕者数年,无以仰报,真所谓受人之托,而不能终人之事,有负葛先生雅望,每念及于此,惶悚无似。今年春夏,笔者客座于日本京都大学,杂事全无,多有余暇,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虽黾勉从事,依然难以如意,交稿在即,惴惴不安。倘有大雅君子与读者诸君多多垂教,则幸甚幸甚!
         
       彭林
       2010年8月2日于京都大学

作者简介


       彭林,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等,点校《仪礼注疏》、《周礼注疏》、《礼经释例》、《观堂集林》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馀篇。
      

书摘


       目录
      
       序
      
       第一章 三礼研究的历史
       一、先秦:从礼制到礼学
       二、两汉:三礼之学的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郑王之争
       四、隋唐:《三礼义疏》问世
       五、宋元明:礼学积衰
       六、清:礼学极盛
       七、近现代:礼学的复兴与转型
      
       第二章 三礼研究的方法
       一、由“小学”切入
       二、从礼学思想切入
       三、名物考订
       四、与考古学结合
       五、会通群经
       六、礼学史的研究
      
       第三章 三礼研究的范例
       一、凌廷堪的《礼经释例》
       二、王国维的彝器名物研究
       三、钱穆的《周官著作时代考》
       四、沈文倬关于《仪礼·士丧礼》握手之制的考证
      
       第四章 三礼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一、礼学缘何不振
       二、需要着力的问题
      
       附录 三礼研究论著要目
      
       跋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