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达者之言:《庄子》选读
作者:
王希明 编选
定价:
18 元
页数:
217页
ISBN:
978-7-309-08794-9/B.421
字数:
14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经典著作的意义在于能渗透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血脉中,为每个个体的精神成长提供源动力,并随着后世的品读阐发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庄子》作为传统“三教”之一的道家学说的核心著作,正是这样的文化原典。作为中国人,即使没有读过《庄子》,也会知道鹏程万里、井底之蛙、朝三暮四这样的成语,也会在与世俯仰中带点庄子的通达与随性。
       然而《庄子》却又不容易读,对文言文根底不深的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从文本的层面讲,一是思想深闳奇诡,乍看真使人有“大而无当,往而不返”(《逍遥游》)的感觉;二是文风汪洋恣肆,章法变化莫测,让人难以理清头绪;三是句义相对艰深,有文字障碍。从读者的层面讲,面对这样的奇书,比较容易出现两种倾向:或捧在天上读,以面对宗教教典的诚惶诚恐心态来膜拜,然后对比古今,哀悼所处的五浊恶世;或踩到地上读,以曾经流行或正在流行的各种主义来贴标签,然后拿出今必胜古的优越心态,居高临下地批判。
         若借用一下佛教的理论,世智辩聪正是入道的障碍,知见越多,自我的执著越重。装满的瓶子难以放进新的东西。对读者来说,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往往难以真正接纳文本传达的意义。要读如同佛教一样强调“无己”的《庄子》,依笔者的愚见,可以先“虚其心”,放下头脑中现有的评判,抱着理解乃至欣赏的心态慢慢一篇篇地研读下来,疏通文字,细玩文脉,先读通透再下结论。要之,总以先理解,后反思,理性公允,慎作价值评判为宜。
         对于文字的疏通以及思想的理解,需要借助历代注疏。从古至今此类著作虽然很多,但是适合初学者的却不多见。而《庄子》一书现存的三十三篇思想互有交叉,颇为庞杂。基于这两点,本书试着分《庄子》为“无用之用”、“无为之为”、“养生之旨”、“逍遥之游”及“齐物之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打乱原作次序节选部分篇目,以更好地梳理其基本思想。每段文字都附有注解和今译,为帮助读者理解所选语段的意趣,又在后面附有简单的内容释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几点:
         一、五个单元的先后排列出于这样的考虑:“无用”是个体实践方式,“无为”是治国实践方式,“养生”为低层次理想,“逍遥”为最高理想,而“齐物”为理论依据。按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排列。但是要清楚这五个方面的拆分只是姑且为之,一则此五条无法涵盖《庄子》全部思想,二则其实它们之间互相关联,难以分割。如“无用”与“养生”,前者从功利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实现后者的一种处世方式,从无用之大用的“道”的境界看,则前者又与后者的最高境界相通。
         二、现存《庄子》有内篇七,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即《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即《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内篇思想、文风比较统一,研究者多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则多有庄子弟子后学所写篇目。本书选文多为节选,偏重于《内篇》,《外篇》次之,杂篇最少。
         三、书中节选部分原文是以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为底本,参考其他本子,有改动的在注解中注明。注解杂采各家说法,分歧较大的采取比较通行的解释,不一一注明出处。今译部分以直译为主。释义部分为了不让读者先入为主,放在选文的后面,以较通行的说法为准。
         总而言之,本书仅仅是一个比较浅显的简选本。只因想到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或可期待读者能够由一斑而窥全豹,进而拾级而上,进入庄学的广大世界;又念及在目前,不管何等层次的读者也许都比之前人更加渴望能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做精神的逍遥游;所以不揣谫陋,做了这样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限于学力,错漏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希明
          2012年元月于沪上梦观园
      
      
      
       目录
      
       人之需(代总序)
       前言
      
       第一单元 无用之用
         徐无鬼(节选)
         山木(节选)
         人间世(节选)
         外物(节选)
         逍遥游(节选)
       第二单元 无为之为
         应帝王(节选一)
         骈拇(节选)
         天道(节选)
         马蹄
         应帝王(节选二)
         知北游(节选)
         天地(节选)
         在宥(节选)
         外物(节选)
       第三单元 养生之旨
         山木(节选)
         徐无鬼(节选)
         人间世(节选)
         养生主(节选)
         德充符(节选)
         大宗师(节选)
         刻意
       第四单元 逍遥之游
         达生(节选)
         秋水(节选一)
         列御寇(节选)
         知北游(节选)
         养生主(节选)
         至乐(节选)
         德充符(节选)
         秋水(节选二)
         逍遥游(节选)
       第五单元 齐物之论
         至乐(节选)
         齐物论(节选一)
         齐物论(节选二)
         秋水(节选)
         齐物论(节选三)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