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医药学(第2版)
作者:
王文健 主编
定价:
45 元
页数:
305页
ISBN:
978-7-309-08738-3/R.1253
字数:
45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根据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的授课时数和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而撰写的。教材的编写目的: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中医药知识有概括的了解;②传授一些在临床上能学以致用的内容;③为部分有志于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学生打下初步的中医理论基础。
       根据上述原则,本教材对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如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对临床各科的治疗则选择一些代表病种作介绍。在介绍基础理论时,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对照分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学内容的理解;在介绍临床疾病的治疗时,增加了“中西医结合思考”的内容,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进展情况,分析在某一具体疾病治疗中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让学生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在方药篇中,增加了常用中成药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在临床上合理应用中成药。

作者简介


       王文健,男,1947生,博士生导师,全国和上海市名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I临床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
       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后在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和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在一批中医前辈指导下,潜心钻研岐黄医术。1978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姜春华、沈自尹教授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几十年来,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起,协助沈自尹院士开展中医肾本质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对中医肾阳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变进行了许多探索,为研究团队取得开创性成果作了重要贡献。自90年代起,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研究,在充分利用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中医药“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特色,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明显提高了代谢综合征各因子疾病的疗效,减轻了代谢源性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危害,并和研究团队一起,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在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医“脾虚不化”的病机理论,完善了中医“聚证”证治理论,并率先提出了“同病类证”的中西医病证结合观点,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
       目前在学术团体的任职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并任"申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社长,《中西医结合学报》等杂志副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病杂志》等杂志编委。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30余名,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4部、教材4部;曾先后承担国家攻关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

书摘


       目录
      
       绪论
       一、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
       二、中医药学的丰富内容
       三、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四、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
       五、学习中医药学的意义和方法
      
       中医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 阳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心与小肠
       一、心
       二、小肠
       三、心与小肠
       〔附〕 心包
      
       第二节 肺与大肠
       一、肺
       二、大肠
       三、肺与大肠
      
       第三节 脾与胃
       一、脾
       二、胃
       三、脾与胃
      
       第四节 肝与胆
       一、肝
       二、胆
       三、肝与胆
      
       第五节 肾与膀胱
       一、肾
       二、膀胱
       三、肾与膀胱
       〔附〕 命门
       〔附〕 奇恒之府
       〔附〕 三焦
      
       第三章 气、血、津液、精、神
      
       第一节 气
       一、气的生成和运动
       二、气的功能
       三、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生成和运行
       二、血的功能
       〔附〕 气与血的关系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精
      
       第五节 神
      
       第四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致病共有的特点
       二、六淫致病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 疫疠
      
       第三节 情志伤
       一、致病特点
       二、常见病证
       三、治疗原则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饥饱无度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当
       一、劳累过度
       二、安逸过度
      
       第六节 痰饮
       一、痰饮的形成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三、常见病证
       四、治疗原则
      
       第七节 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常见病证
       四、治疗原则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色
       二、望形态
       三、望头面部
       四、望皮肤
       五、望舌
       六、望排出物
      
       第二节 闻诊
       一、闻声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经带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的辨证
       二、血的辨证
       三、津液的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
      
       第四节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预防为主
       二、治病求本
       三、标本缓急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中药与方剂篇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 总论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概论
      
       第二节 各论
       一、解表方药
       二、补益方药
       三、清热方药
       四、祛痰止咳平喘方药
       五、祛湿方药
       六、祛风湿方药
       七、温里方药
       八、理气方药
       九、活血化瘀方药
       十、止血方药
       十一、平肝熄风方药
       十二、消导方药
       十三、泻下方药
       十四、安神方药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
       一、内科疾病常用中成药
       二、外科疾病用药
       三、妇科疾病用药
       四、儿科疾病用药
       五、肿瘤科疾病用药
       六、伤骨科疾病用药
       七、五官科疾病用药
       八、虚证用药
      
       中医临床篇
      
       第九章 内科
      
       第一节 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第四节 高血压病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第七节 肝硬化
      
       第八节 慢性胃炎
      
       第九节 泌尿道感染
      
       第十节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一节 慢性肾衰竭
      
       第十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十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四节 糖尿病
      
       第十五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十六节 缺血性中风
      
       第十七节 帕金森病
      
       第十章 外科病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
       二、辨证
       三、治法
      
       第二节 各论
      
       第十一章 妇科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妇女的生理特点
       二、妇女的病理特点
       三、妇科病的诊断要点
       四、妇科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各论
      
       第十二章 儿科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小儿四诊要点
       三、治疗概要
      
       第二节 各论
      
       第十三章 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论
      
       针灸篇
      
       第十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四、经络的分布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衔接和流注
       六、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经络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十五章 刺灸法
      
       第一节 刺法
       一、毫针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操作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第二节 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薰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他疗法
       一、耳针疗法
       二、头针疗法
       三、电针疗法
       四、水针疗法
       五、拔罐疗法
       六、皮肤针疗法
       七、穴位敷贴疗法
      
       第十六章 腧穴
      
       第一节 总论
       一、腧穴的含义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三、腧穴的命名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六、特定穴
      
       第二节 常用腧穴
       一、头面部
       百会
       人中(水沟)
       迎香
       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阳白
       风池
       哑门
       听宫
       承泣
       颧骨
       睛明
       翳风
       天突
       廉泉
       二、胸腹部
       中极
       关元
       气海
       中脘
       膻中
       神阙
       天枢
       三、腰背部
       命门
       腰阳关
       大椎
       天宗
       心俞
       肺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四、上肢部
       太渊
       少商
       劳宫
       支沟
       中渚
       通里
       列缺
       合谷
       曲池
       肩髃
       内关
       外关
       肩髎
       神门
       后溪
       五、下肢部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丰隆
       三阴交
       血海
       伏兔
       阴陵泉
       承山
       至阴
       涌泉
       太溪
       复溜
       风市
       悬钟
       公孙
       阳陵泉
       委中
       昆仑
       环跳
       太冲
       六、经外奇穴
       印堂
       太阳
       夹脊(华佗夹脊)
       四神聪
       安眠
       定喘
       十宣
       四缝
      
       第十七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调和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经络
      
       第二节 针灸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标与治本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五、局部与整体
      
       第三节 针灸的取穴方法
       一、选穴法
       二、配穴法
      
       第四节 针灸治疗作用的研究
       一、调节 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三、免疫作用
       四、修复组织作用
      
       第十八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面瘫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不寐
       第六节 哮喘
       第七节 落枕
       第八节 漏肩风
       第九节 肘劳
       第十节 腰痛
       第十一节 痛经
       第十二节 蛇丹
       第十三节 泄泻
       第十四节 便秘
       第十五节 胃脘痛
       第十六节 癃闭
       第十七节 小儿遗尿
       第十八节 痹证
       第十九节 痿证
       第二十节 针眼
       第二十一节 眩晕
       第二十二节 耳鸣
       第二十三节 风疹
       第二十四节 阳痿
       第二十五节 近视
      
       推拿篇
      
       第十九章 推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用原理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推拿功法
       一、少林内功
       二、易筋经
      
       第四节 推拿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二、法
       三、推法
       四、拿法
       五、按法
       六、摩法
       七、击法
       八、扳法
       九、拔法
       十、摇法
      
       第五节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一、头痛
       二、胃脘痛
       三、痛经
       四、小儿泄泻
       五、中风
       六、落枕
       七、颈椎病
       八、肩周炎
       九、腰肌劳损
       十、腰椎间盘突出症
      
       附录 十四经穴简表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