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兴于诗:《诗经》选读
作者:
黄音 编选
定价:
18 元
页数:
215页
ISBN:
978-7-309-08757-4/I.669
字数:
14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对后代诗歌产生巨大影响,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孔子说:“兴于诗。”兴,起始的意思。诗的感动力特别强,又易入耳入心,可以把人导向好的方向,让人积极奋起。《诗经》就是这样的典型。
       《诗经》在成为儒家经典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集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方方面面的诗歌,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成书。这些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传诵。到了汉朝,独尊儒术,《诗》被尊为《诗经》。它在我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诗与歌关系密切。《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按内容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宋人郑樵
       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国”是当时地域的通称,不是现在所说的国家。“风”是从各个地域采集来的歌谣。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调。它的范围东起山东,西达陇东,北至河北,南临江汉广大地区。《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歌,小部分是贵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是所谓“正声”,是周天子直辖统治地区的乐歌。《雅》又分为《大雅》与《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其中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其他大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周天子、诸侯祭祀用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恋爱婚姻、农牧渔猎、娱乐民风、徭役战争、贵族享乐、朝会宴饮、政治讽喻、民族史诗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堪称是反映我国两千多年前社会生活的一幅绚丽的图卷。人们热爱生活,热烈追求幸福,厌恶丑陋现象,反抗剥削压迫。这一切对今天来说仍然十分宝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诗经》写作手法通常来说有三种:赋、比、兴。鲁迅先生在他所著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赋”,铺陈直叙,就是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出来,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作为形象化的思维表现方法,比、兴经常结合在一起,有时难以区分。
       举例来说,《卫风·氓》就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展开铺叙。先叙婚姻受骗,继叙悔恨交加,终写感伤决绝。在情节的叙写之中,把抒情感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感情的起伏跌宕。《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是以彼物比此物,表达思念的殷殷之情。《诗经》开卷第一首诗《关雎》,以雎鸠关关呼叫相互和鸣,引出男女相互爱慕,终于结成美满婚姻。将比、兴结合在一起,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对爱情盛衰的比方,又是见物起兴,以引发自己的感叹和哀伤。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或称之为“六诗”。
       《诗经》语言源于生活,又经润色加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仅注意选词配色,而且在形容处多用双声、叠韵、叠字,增强形象感与音乐美。以“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描杨柳之貌,“杲杲”绘日出之容,“瀌瀌”摹雨雪之状。许多语言是匠心独运,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警语成语,如“小心翼翼”、“一日三秋”、“不可救药”、“如切如磋”等,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文字之中。
       《诗经》的抒情篇章有三个本质特点:①本文短;②常比兴;③多叠咏。本书选的以短诗居多,名篇居多。为了帮助中学生读者阅读方便,对所选之诗加以较为详细的注释,译成白话文,并作简要的评析。
       古诗翻译较古文翻译难度更大,除了达意之外,还要讲究格律、音韵、意境。本书“今译”只是力求“信达”,不敢奢望译得“雅”,只是让读者读懂原诗,进而欣赏原诗。好比乘筏渡河,到了彼岸,即使把它丢弃一旁也在所不惜。
       《诗三百》在春秋时期具有实用性,因此本书的尾声中举了一则当时晋国与郑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事例。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官员赋诗言志,沟通思想,表明态度。这样的外交活动是多么文质彬彬、生动有趣、富有诗意!以此故事结束本书,意在回应本书所用书名的本旨—兴于诗。
      
       黄 音   
       2012年2月
      
       目录
      
       第一单元 在水一方
       关雎
       汉广
       摽有梅
       野有死麇
       静女
       桑中
       木瓜
       采葛
       萚兮
       狡童
       褰裳
       东门之
       子衿
       溱洧
       蒹葭
      
       第二单元 与子偕老
       樛木
       桃夭
       硕人
       女曰鸡鸣
       风雨
       出其东门
       鸡鸣
       著
       绸缪
       伐柯
       鸳鸯
      
       第三单元 泣涕涟涟
       行露
       柏舟
       绿衣
       燕燕
       谷风
       柏舟
       氓
       竹竿
       中谷有蓷
       将仲子
       葛生
      
       第四单元 千耦其耘
       芣苢
       采蘩
       卢令
       十亩之间
       七月
       无羊
       大田
       载芟
       良耜
      
       第五单元 与子同仇
       伯兮
       无衣
       东山
       破斧
       采薇
       出车
       采芑
      
       第六单元 硕鼠硕鼠
       羔羊
       小星
       式微
       君子于役
       伐檀
       硕鼠
       鸨羽
       何草不黄
       民劳
      
       第七单元 知我者谓我心忧
       黍离
       甫田
       园有桃
       山有枢
       鸱鸮
       沔水
       鹤鸣
       北山
       青蝇
       苕之华
      
       第八单元 民之初生
       甘棠
       载驰
       黄鸟
       菁菁者莪
       绵
       生民
       玄鸟
      
       尾声:赋诗言志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