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吴越文明与文物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 编
定价:
20 元
页数:
203页
ISBN:
978-7-309-09214-1/K.380
字数:
18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勤慎论丛”序
      
       何俊
      
       作为人类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而庞大的部分,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生产,应该获得怎样的支持,这原本好像是很清楚的事情,现在却成为越来越需要探讨的问题了。“勤慎论丛”仅仅只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一个学术出版项目,用于汇集文科教师独立而自由研究的学术论文,但其背后却也潜藏着我们对上述问题的些许思考与探索。
       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合并、升格、搬迁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扩张性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学子们上大学的愿望。但是,接踵而至的挑战仍然很大,甚至更为艰难,这就是如何使高等教育真正名副其实,让走进校园的学子们获得的教育真正称得上是“高等”。坦率地说,这一挑战对于杭州师范大学尤为艰难。
       这种艰难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在外部境遇上,由于中国的高等院校被分别归入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层次中,身份的差别决定了各种资源的差别,因而像杭州师范大学这样一所行政上隶属于中国高等教育梯状结构最低一层的市属地方性大学,其发展存在着境遇上的困难。当然另一方面,根本的困难是来自自身。杭州师范大学是在原杭州师范学院的基础上,整合了杭州其他七所大中专学校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学,虽然经过努力,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薄弱的基础要变得厚重,显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不过,世事总有它的另一面。梯状结构所带来的资源限制,通常能够调动地方在自身可控的资源方面给予大的投入;而薄弱的基础则往往具有可增加厚重的可能。当然,一切的可能要变为现实都仰赖于人的自觉与自愿。所幸的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使自己唯一的大学能发展成与这个城市相得益彰的高等学府,因此不仅给地给钱给名额,造园起楼、买设备引人才,而且更期望学校能坚定不移创一流,坚韧不拔走新路。学校上下也众志成城,不甘于平庸,并将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努力形象地命名为“攀登工程”。
       在这个工程中,包含了许多项目,学风建设、人才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可想而知,这些项目几乎会涵盖学校建设的每个方面,从硬的到软的。其中,就有一个与“勤慎论丛”相关的项目,称作“人文社科振兴计划”。依常理讲,人文社会科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固有的基本内容,学校的各项正常工作必然会涉及它的建设与发展,校长叶高翔教授——一位由浙江大学的领导岗位被请来执掌杭州师范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为何还要提出专立此项目?而且校长一经提出,即获得学校党委肯定,并为全校教师认同呢?究其原因,不外于二:一是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该遵循人文社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二是对于杭州师范大学来说,人文艺术有着独特的意义。
       其实,前者原本是一个常识,但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加以认识与阐明的事实了。20世纪以来,科学已成为现代知识系统的代名词,在中国尤其如此。然而不幸的是,人们似乎看不到科学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面对的事实,以符合认识对象本身特性的方式获得与构建相应的认识,而是把追求真理的科学简单地化约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工作方式,并进而以之范导知识生产的所有领域。因此,在科学的名义下,知识领域中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建设面临着难以言说的窘境:明明意识到自然科学技术的那些生产方式与评价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自己领域的知识生产,却又自觉不自觉、自愿或被迫搬用或变相搬用自然科学技术的生产方式与评价标准。结果,文科领域内的学者们日益眩目于各种各样的知识生产数据、考评表格等量化指标,而对诸如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等真实现象与问题的关怀销遁于自己所生产的所谓科学研究的泡沫中。事实上,这种窘境在中外高校中是共有的现象,但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一流建设希望能多少改变一点这样的窘境,具体的举措就是让文科走自己的路。
       至于后者,则是由杭州师范大学的历史与未来决定的。学校的前身是清末科举废除后浙江于1908年兴办的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其后演化为民国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直至1978年的杭州师范学院和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虽然留学日本专修物理学,他本人也是近现代中国物理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但他的办学理念在人格教育,所立校训是“勤慎诚恕”,高度重视人文与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的意义。唯此, 浙江一师不仅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镇,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起源地。秉承这一传统,杭州师范大学始终有着浓郁的人文与艺术氛围,这不仅与过去的杭州相映衬,而且更与杭州未来的愿景相吻合。因此,杭州师范大学希望自己成为“人文学堂、艺术校园”。
       只是,对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早已成为一个强大的“他者”。人们希望摆脱这位“他者”的笼罩,成为自在的主体,但在追求这一目标时,却似乎早已陷入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以“他者”为依归,或随风起舞,或亦步亦趋。更何况,对于人文社科的知识生产而言,整个认知与评判系统并没有根本改变,虽然人们都已承认问题的严重。
       尽管如此,“人文社科振兴计划”的设立终究为杭州师范大学的文科教师打开了一页可以仰望天空的天窗,可以让有心愿的人从这页天窗放飞自己的梦想。譬如,在依旧或者必须忙着搭建平台、组织团队、申请经费……以外,我们还觉得“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应该充分肯定、支持、鼓励文科教师进行独立而自由的研究,为此特意取来校训中的前二字,设立了“勤慎研究项目”。按照经亨颐先生对校训的解释,“勤”就是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好古敏以求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经先生深信《周书》所讲的“业广惟勤”,还有《韩子》所说的“业精于勤”。对于“慎”,经先生既取孔子对子张的回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又取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并申言:“此虽不明言慎而曰惧,曰好谋,则慎之意也。”因此,“慎”实是严谨与智慧的统一。我们相信,一个秉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人文社科学者,在与流水线般的知识生产保持着某种距离、有点冷清甚至不免寂寞的状态下,如果还能真正生产出知识精品,唯有坚持“勤慎”二字。
       原本希望,经过数年的努力,“勤慎研究项目”可以垒土成丘、集腋成裘,将大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汇集,编成“勤慎论丛”。适逢以人文艺术为特色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今秋迎来第200期的纪念,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同仁们建议,从《学报》的论文中精选一批论文,按照主题编成若干册,作为“勤慎论丛”的第一批,这些来自海内外学者、成于不同年月的知识产品,既可以作为对《学报》200期的庆贺,又呈现了“勤慎研究项目”的旨趣。这的确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建议,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它们为后续的“勤慎论丛”作了精彩的开端。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不断延续的精彩!
         
       2012年教师节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勤慎论丛”序 何俊
      
       论吴越文化研究 陈桥驿
       近代的吴越文化 董楚平
       吴越艺文志 张兴武
       虞舜传说与吴越文化 顾希佳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 吴汝祚
       从河姆渡的陶质耳栓说起 邓聪
       大禹、会稽与夏文化 徐建春
      
       越国都邑、疆域考释 邹身城
       论句吴和於越的国家组织 陈剩勇
       地域的履历
       ——浙江省奉化县忠义乡 〔日〕上田信著 钟翀译
       姑末考
       ——兼论江南河谷平原地带中历史人文地域之形成 钟翀
       吴越民族性格述略 金永平
       论吴越国的海上外交 何勇强
       《吴越备史》平质
       ——吴越国文献资料整理研究之一 李最欣
      
       编选后记 朱晓江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