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英语惯用语块的认知习得研究
作者:
石洛祥 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326页
ISBN:
978-7-309-09204-2/H.1989
字数:
30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石洛祥 博士,男,1969年生,陕西洛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至今。曾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书育人奖”等奖项。目前已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译著2部,主编著作1部;主持省部级等各类课题5项。
      

书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缘由
       1.1.1基于隐喻认知的惯用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1.1.2基于语块的二语习得研究视角
       1.2研究背景: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难点以及惯用语块习得的现状调查
       1.2.1问卷调查结果
       1.2.2问卷调查结果对本研究的启示及本研究的意义
       1.2.3国内外英语惯用语块研究现状及不足
       1.3本书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1.3.1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惯用语研究视角
       1.3.2理论依据——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和体验哲学
       1.4研究方法
       1.5本书的基本观点及创新点
       1.5.1本书基本观点
       1.5.2创新点
       1.6本书结构
      
       第二章 二语词汇习得
       2.1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2.1.1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2.1.2中国外语环境下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2.1.3二语词汇习得的内容
       2.1.4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2.2二语心理词汇研究
       2.2.1双语心理词汇表征
       2.2.2二语心理词汇表征模式研究
       2.2.3母语对二语心理词汇发展的影响
       2.3多词单位、语块、搭配与短语学(phraseology)研究综观
       2.3.1多词单位——词汇研究的生长点
       2.3.2语块习得综述
       2.3.3短语学研究
       2.3.4词汇及语块研究小结
      
       第三章 英语惯用语的理解与习得
       3.1惯用语的语法学研究
       3.1.1惯用语(Idiom)的定义
       3.1.2惯用语的分类研究
       3.1.3惯用语的特征
       3.1.4惯用语块的临时变体及句法转换
       3.1.5惯用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3.2惯用语的理解
       3.2.1惯用语词单假说(Idiom list hypothesis)
       3.2.2词汇表征假说(Lexicon 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
       3.2.3直接通达假说(Direct access hypothesis)
       3.3惯用语的可构造观点(Configuration)
       3.3.1分解性假说(Decompositionality hypothesis)
       3.3.2结构假说(Configuration hypothesis))
       3.4惯用语习得研究
       3.4.1母语的惯用语习得研究
       3.4.2二语环境下的惯用语习得研究
       3.4.3母语对二语惯用语习得的干扰
       3.5惯用语研究小结
      
       第四章 惯用语块认识研究的理论根基
       4.1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与体验哲学
       4.1.1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相对论
       4.1.2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与二语词汇习得
       4.1.3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4.1.4语言的体验性和词汇化的体验性
       4.2语块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的双重体系
       4.3隐喻认知理论
       4.3.1隐喻与隐喻认知
       4.3.2隐喻认知与语言世界观
       4.3.3隐喻的三大特征:普遍性、系统性和体验性
       4.3.4隐喻认知(概念隐喻)的类型
       4.3.5概念隐喻的文化特质性和文化意象性
       4.4小结
      
       第五章 惯用语块的认知研究
       5.1惯用语块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5.1.1概念隐喻与惯用语
       5.1.2概念隐喻对惯用语的解释
       5.1.3意象图式隐喻与惯用语理解
       5.1.4概念转喻与惯用语
       5.2惯用语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5.2.1字面义优先模式——标准语用模式
       5.2.2字面义独立模式
       5.2.3层级突显模式
       5.2.4惯用语语义加工的认知语义学分析
       5.2.5心理意象与惯用语加工
       5.2.6影响惯用语加工的因素:熟悉度、语义透明度、字面义程度和语境效应
       5.3小结
      
       第六章 惯用语块习得的实证研究
       6.1引言
       6.2研究问题
       6.3假设1实验研究
       6.3.1研究假设1:概念隐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惯用语块的理解与习得
       6.3.2研究材料
       6.3.3研究方法
       6.4假设2实验研究
       6.4.1假设2:意象图式隐喻意识能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的理解与习得
       6.4.2研究材料
       6.4.3研究方法
       6.5假设3实验研究
       6.5.1假设3: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惯用语块的理解与习得
       6.5.2研究材料
       6.5.3研究方法及受试
       6.6小结
      
       第七章 实验研究结果
       7.1引言
       7.2实验1结果
       7.2.1数据统计结果
       7.2.2结果描述
       7.2.3结论
       7.3实验2结果
       7.3.1数据统计结果
       7.3.2结果描述
       7.3.3结论
       7.4实验3结果
       7.4.1数据统计结果
       7.4.2结果描述
       7.4.3结论
      
       第八章 结果与讨论
       8.1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英语惯用语的理据,可以促进惯用语块的理解及习得
       8.2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促进作用
       8.3概念转喻理论对英语惯用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8.4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9.1本书的主要结论
       9.2本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应用
       9.3本书的局限性
       9.4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假设1惯用语块学习材料(教师用)
       附录二 假设1惯用语块学前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共用)
       附录三 假设1惯用语块学习材料(控制组)
       附录四 假设1惯用语块学习材料(实验组)
       附录五 假设1、2、3英语惯用语块学后问卷调查(实验组用)
       附录六 假设1英语惯用语块学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共用)
       附录七 假设1英语惯用语块一周后测试(实验组和控制组共用)
       附录八 假设2实验材料(教师用)
       附录九 假设2短语动词学前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十 假设2短语动词学习与测试(控制组)
       附录十一 假设2短语动词学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十二 假设2短语动词一周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十三 假设3概念转喻学前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共用)
       附录十四 假设3概念转喻学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十五 假设3概念转喻一周后测试(控制组和实验组)
       附录十六 调查问卷1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难点调查(学生用)
       附录十七 调查问卷2中国英语教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难点调查
       附录十八 调查问卷3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惯用语学习状况调查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