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作者:
石莉 编选
定价:
20 元
页数:
221页
ISBN:
978-7-309-08814-4/K.367
字数:
14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本书是“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丛书之一种。本着知人论世之旨,编者想在开头向读者简单交代几句:全书大约分三方面:一是《战国策》是怎样一本书,它对后世有何影响;二是本书选了《战国策》哪些基本篇目,如何分类定标准的;三是中学生应当如何来读本书。
       第一,《战国策》是怎样一本书,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我们知道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有名的当推《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或叫《短长》、《事语》、《长书》,杂记东西周和战国七雄及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从时代看,上接三家分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其作者已不可考,大约是秦汉间人采掇各国史料编撰而成,至汉代刘向重新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和辞说,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无义战”,攻守战争,钩心斗角,无非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秦变法图强后,打破各国均势,蛇食鲸吞各诸侯试图统一海内。与之相应,纵横之术并起,策士们各显神通,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从西周、春秋的礼法信义变而为权谋谲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江倒海,折冲樽俎于千钧一发之际的故事层出不穷。《战国策》一书就大多记载了策士们的游说、议论之辞。
       从历史散文角度看,《战国策》有几大鲜明的特点:其一,长于说事。出场的一些人物如苏秦、张仪等无不善于辩驳,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能于陈述辩驳中说服别人。其二,描写人物极为形象生动。如写苏秦、张仪、荆轲无不栩栩如生,千载后读之仍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三,善用譬喻。从语言角度看,《战国策》中策士说理论事常运用巧妙生动之譬喻,中国传统成语典故不少便出于此。
       《战国策》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司马迁《史记》一书大量借鉴了《战国策》的史料,如写平原君、魏公子的列传,写荆轲刺秦王都“搬用”了不少《战国策》中的内容。后世文人受影响的也不少,宋代科举有策论。此外,苏洵父子的议论文也多是从《战国策》一书中获取有关的论辩经验。
       第二,关于本书的选材及编排。
       本着鲁迅“拿来主义”的精神,对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今天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可以采取“取其精华”的做法来整理选读一番。小则写写文言,中则可以通历史,大则可借以明了历史风云人物的“把戏”,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
       因为是丛书,本书的体例与其他几本是一样的,在此,谈谈本书的几个分类及分类的标准。本书按《战国策》一书内容分类,以说辞内容为分类标准,约可分为四类:
       (一)规箴劝谏之辞
       《战国策》一书中,此类说辞最为常见,如脍炙人口的“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贵士”、“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等等,既有臣下对国君之规箴,又有策士对诸侯的劝说,此类说辞,往往借寓言说道理,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二)外交纵横之辞
       战国之际,外交场合斗争甚为激烈,翻云覆雨、软硬兼施,时而威胁利诱,时而慷慨激昂,张仪论连横、苏秦说合纵、颜率全九鼎、陈轸免楚祸……其外交辞令中的种种外交伎俩,令今人读之浮想联翩,可想到联合国讲坛,想到“冷战”,想到美苏斗法等等。
       (三)毛遂自荐之辞
       战国策士大多奉行“唯利是图”的原则,故自我推销、自我包装乃其擅长的本领,《战国策》一书中,不乏此类记载:冯谖、苏秦、张仪、吕不韦、甘茂等皆是“毛遂自荐”之典范。今日一代青年转战商场、职场,也大可从古人的“推销术”中获得启示。
       (四)侠义慷慨之辞
       战国纷争之际,固然出现了大批游说诸侯的策士,然各国也不乏一些慷慨赴命的侠义之士,孟子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物,唐且、荆轲、聂政、豫让自不必说,而聂莹为扬弟弟聂政的侠义之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曾使郭沫若写下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然而,所谓侠士,历来不入圣人之目,法家韩非就曾以“侠以武犯禁”加以贬斥。其实,战国之侠大多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宗旨,比起那些朝秦暮楚的策士实在是可爱不少的,而《战国策》中的此类故事也颇为生动形象、荡气回肠。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本书选文版本主要依据何建章先生的《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为底本,而各篇目的名称基本依照前人体例取每章首段的几字。
       第三,中学生应当如何读本书。
       笔者向来以为文言是靠“读”通的,而非做题目、学句式、分析结构,弄懂词义而后能够举一反三的。当今一些硕儒大家如王力、启功、张中行诸老在谈及文言时,莫不以诵读、积累词汇为第一要务;国外的语言教育家如丹麦的叶斯伯森、美国的皮尔·科特也提倡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是学通任何语言的根本之道。所以同学们不妨先丢开译文,先不看释义,径读原文,细看原注,边读边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对原文形成自己的理解后,可参考译文与释义。笔者衷心希望《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一书的编著能使读者诸君在读典故、品文化的同时,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石  莉   
       2012年2月  
      
       目录
      
       第一单元 规箴劝谏之辞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忌修八尺有余
       齐宣王见颜斶
       荆宣王问群臣
       庄辛谓楚襄王
       楚考烈王无子
       客见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魏王欲攻邯郸
       信陵君杀晋鄙
      
       第二单元 外交纵横之辞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苏厉谓周君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昭阳为楚伐魏
       苏秦为楚合纵说韩王
       赵且伐燕
       第三单元 毛遂自荐之辞
       苏秦始将连横
       甘茂亡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齐人有冯谖者
       张仪之楚
       唐且见春申君
       汗明见春申君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第四单元 义侠慷慨之辞
       晋毕阳之孙豫让
       魏攻管而不下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傀相韩
       燕太子丹质于秦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