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
作者:
兰保民 钱瑜 编选
定价:
18 元
页数:
223页
ISBN:
978-7-309-09299-8/B.446
字数:
14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得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活在周赧王三十五年至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前233年)期间。韩非为韩国公子,生来口吃,不善言论。自幼抱负远大,喜刑名之学,立志为帝王师。后与李斯等同门求学于大儒荀况。博览群书,精习深研法家学说,终以文章势雄善辩称誉当时,成为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韩非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国强兵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等一系列的文章,表达治国理念。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为求韩非一人,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攻韩,得韩非而罢兵。韩非在秦王问计时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后因姚贾与李斯进谗言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是法家之集大成者,站在他所处的战国乱世时代,以帝王之师的角度纵论治国之道。韩非的政治思想中心是法治。手段是法术势相结合。他将法家法派代表商鞅、术派代表申不害和势派代表慎到等人的思想融为一炉,并加以发展,在《韩非子》一书中详细论述。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鲜明独到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影响深远,波及至今。西汉以后,儒教思想处于显学地位,引导百姓弘扬仁爱礼仪;法家理论实际运作不辍,或多或少被帝王作为统辖臣民的利器。
       在《韩非子》中,韩非在法的方面,强调“以刑止刑”,强调“严刑”“重罚”。主张“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见《韩非子·难势》)。他在术方面,强调“以术知奸”,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严格控制。
       韩非子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法家思想的同时,对各家学说加以改造。如把荀子“法后王”的思想发展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显现了对历史和时势的深刻审视以及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勇气。
       韩非所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四起。韩非子是站在帝王角度研究治国之道的思想家,为帝王谋富国强兵,称霸天下之策略是他的政治抱负。在思想界以儒家、墨家崇尚“法先王”和“复古”之时,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注重事功,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韩非子》的文采也值得当代青年学习,论述气势磅礴,寓言言简义丰,读读《韩非子》对于提高文字表达、累积话语素材是有益无害的。
       本书的架构是分六个单元,选入相关语段,除“注释”和“今译”之外,还加以“释义”解析。
       第一单元“为君与治国”,选入原书关于如何做个贤明君主,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的话语。
       第二单元“权势与法术”,选入原书关于法治、权术、权势相结合的治国思想的语段。这部分是韩非的核心思想,也是他与其他法家显著区别之处。
       第三单元“变法与行法”,选入原书关于因时制宜、适时变法的言论。这部分是韩非法家思想的立据所在,他表明自己是立足于诸侯君主,立足于当时时势,立足于实际效果才吸取百家之说,推崇法家理念的。
       第四单元“赏功与罚罪”,选入原书关于赏罚分明的阐述和具体实施法治的方式方法。
       第五单元“知人与用人”,选入原书关于如何知人、选人,如何用人的言论。
       第六单元“防奸与止奸”,选入原书关于君主防范奸邪,捍卫权势的话语。
       限于篇幅、时间和能力,本书在选文、注释、翻译和释义等方面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指教。
      
       目录
      
       第一单元 为君与治国
       人主之道
       圣人执要
       圣人去智巧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
       人主当用其富
       立道与垂德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
       有术之君行必然之道
       宋襄公慕仁义致祸
       治国适于不乱之术
       晋文公攻原得卫
       救饿以信
       曾子杀彘
       齐桓公好服紫
       十过
       扁鹊见蔡桓公
       宫之奇谏假道
       以有余补不足
       寄形天地,历心山海
      
       第二单元 权势与法术
       圣王立法
       世乱与王资
       术与法皆帝王之具
       徒术徒法皆不可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使天下必为己视听之道
       治国之有法术赏罚
       赏罚者邦之利器
       论宝若此其难也
       徭役与权势
       七术与六微
       子产相郑
       周主求簪
       孙叔敖请汉间之地
       御之有术
      
       第三单元 变法与行法
       变古易常
       治之大者,服之以法
       王寿焚书
       守株待兔
       治大国若烹小鲜
       齐桓公不知仁义
       去言而任法
       良药苦口
       婴儿相戏
       一鸣惊人
       温人之周
       刑赏不容其二
       乐池选客为将行
      
       第四单元 赏功与罚罪
       赏罚不可无度
       赏必厚而罚必重
       明主务在周密
       足民不可以为治
       功罪赏罚必知之
       有功者必赏
       赏罚乃国之利器
       务分刑赏为急
       仲尼行罚救火
       韩昭侯使人藏弊袴
       卫嗣君未得无壅之术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
      
       第五单元 知人与用人
       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务取与务守
       子罕不欲玉
       滥竽充数
       形名参同
       任人以术
       除苦立乐之道
       用臣与防臣
       小知小忠不可使
       明主观行之道
       周有玉版
       汤让天下于务光
       巧诈不如拙诚
       鲁人欲徙越
       仁暴皆可亡国
       孔子取人
      
       第六单元 防奸与止奸
       卫人嫁女
       权臣四助
       为与其所以为
       明察言事以任下
       禁邪与备不虞
       臣罪与主失
       徐渠问田鸠
       臣主不共权势
       赏誉罚毁而不变者其除之
       圣人治吏不治民
       越王入宦于吴
       私告任坐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