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
作者:
王琳妮 编选
定价:
20 元
页数:
239页
ISBN:
978-7-309-09059-8/K.371
字数:
15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春秋,既指一个时期,也指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这个时期是指东周初期始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间242年的历史,其间鲁国经历了12任国君。《春秋》就以这12个君主的在位年份作为纪年的标准,所以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的修撰者,一向说是孔子。传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有个猎户捉到一只独角怪兽,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就把它杀了。孔子听说后,跑去一看,认出怪兽是麟。他叹息不止,说麟应当是在清明盛世出现的,现在出现是不祥的。他流泪感慨道义不行于天下,便取鲁国史官所修的《春秋》进行加工编撰,想要人们从中得到扬善弃恶的教训。所以《春秋》又被称作“麟经”。
       之前,“春秋”是中国古代纪事史书的通称,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孔子是鲁人,他修《春秋》依据的是《鲁春秋》。但当时诸侯国之间有互相通告大事的规矩,所以《鲁春秋》不仅记有鲁国的史事,也记有别国的大事。
       通过对本国和他国历史大事的记录,孔子要传达的其实是价值观,即春秋大义。《孟子》记载了孔子自己对《春秋》所说的话,《滕文公下》里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以《春秋》虽是一部编年史,但更是承载着“义”和“王者”之道的史书。《孟子·离娄下》记载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义”具体是什么呢?那就是惩恶扬善、尊王攘夷。后者已经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前者却亘古未变,始终有效。
       《春秋》文字很简省。对于秦晋殽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等复杂的事件,《春秋》通常只记一句话;对于晋公子重耳的逃难,《春秋》则一概不录;对于臣子的精彩言论,如《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更是全无记载。因此,《春秋》很难读懂。于是就出现了解经的书,称为“经传”(传,是解释的意思)。现今存世的解《春秋》的传,就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者的侧重不同,前者以叙事为主,后二者以解经释义为主。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三传中最出名的一部,作者相传为左丘明。根据《左传》的叙事,《左传》一书成于孔子卒后,但《论语》中的左丘明显然年长于孔子,所以不少学者都怀疑?《左传》不出于左丘明之手。至于究竟出自谁手,或者哪些人之手,众家则各说纷纭。
       《左传》的编集大致依据《春秋》,重点在叙述史事,同时也征引孔子的话和当时“君子”的评论。虽然《左传》常有无经之传或经传相异的记载,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左传》是对《春秋》的解释。《左传》也正是借此跻身“经史子集”四部中“经”的地位。
       《公羊传》和《穀梁传》都传自孔子的学生子夏,两书的书名都和《左传》一样来自始作者的姓。根据《春秋公羊传注疏》徐彦引戴宏序说,《公羊传》是子夏传给公羊高的。而《穀梁传》是子夏传给穀梁赤。两传都以口头传授,因此两传中对话体、甚至追问的问答形式占绝大多数,好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谈话。但两传在风格上的区别与优劣,东晋范甯《穀梁传序》说:“《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本书的选编虽然兼顾了《春秋》及三传,但更倾向于《左传》,这主要是因为《左传》在史和义两方面的兼美,更重要的是,《左传》的艺术价值。
       首先是《左传》的叙事。《左传》对于任何一个大的战役,都能把来历和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作者把参加这一个战役的主要成员的主张和看法,都直接表达出来。他不一定描绘面对面的战斗,有时只是把和这个战役有关的几件小事叙述了,给它以适当的烘托。这样的写法在殽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的叙述中都可以见到。《史记》或后世的历史、小说,对正面的战争写得不多,也正是这个写法的继承。
       其次,《左传》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有时,作者来一个集中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就生动立体了起来。比如秦晋殽之战中的先轸面对太后和刚刚上位的晋襄公“不顾而唾”,这个细节相当具有表现力,简单的四个字传达了先轸的愤怒。
       《左传》语言的精到、简练,细节的优美、传神。如葵丘之盟中对齐桓公动作的描述:“下,拜,登,受”,简洁而有力。这些都足以使《左传》既可作为经,又可作为史,更可作为文学作品来赏读。
       本书的体例,为了简明扼要,选择春秋五霸的故事,一方面希望读者对春秋五霸有更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也可以从五霸的更迭中看到春秋时代的整个轮廓。但关于“春秋五霸”的组成,历来有争议。《荀子·王霸》篇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史记》则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此外还有好几种说法。春秋时能称为霸的诸侯国,其主要标志是“会盟”其他诸侯国,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部分高中教科书也采用这一说法。又因宋襄公在史书中的文字记载不多,所以本书姑且根据上述标准,没有收录宋襄公。而收录秦穆公的原因,一方面是诸多“五霸”版本中都有此公,另一方面,是春秋战国之后统一中原的正是秦国,读者也许会对这样一位为子孙后代开拓疆域、打下政治基础的诸侯有兴趣。
       本书选文的底本为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注释和译文则杂取各家。此书完成得相当仓促,书中定有较多疏漏不到之处,敬请各方家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黄荣华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丛书的编撰。这是我第一次编著一本书,对我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很好的经验。我还要感谢陈引驰老师在本书的体例和参考文献上提供的诸多建设性的意见,让我受益良多。
      
      
      
       目录
      
       第一单元 君臣同心
       齐桓公尊王攘夷
       公孙无知之乱
       桓公与公子纠争国
       柯之盟
       召陵之盟
       葵丘之盟
      
       第二单元 颠沛流离
       晋文公大器晚成
       晋国骊姬之乱
       晋公子重耳之亡
       秦纳晋文公
       晋文公从善如流
       晋楚城濮之战
      
       第三单元 省己纳人
       秦穆公称霸西戎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秦晋殽之战
       秦伯犹用孟明
       秦伐晋济河焚舟
      
       第四单元 止戈为武
       楚庄王以德服人
       王孙满对楚王问鼎
       申叔时说楚王复封陈
       楚许郑平
       邲之战
       宋及楚平
      
       第五单元 心忍气盛
       吴王阖庐初建霸
       申公巫臣如吴
       伍员奔吴
       鱄设诸刺王僚
       吴王阖庐入郢
       申包胥哭秦庭
      
       第六单元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终吞吴
       伍员谏许越平
       子西论阖庐夫差优劣
       伍员谏伐齐
       越伐吴
       黄池之会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