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智者之言:《老子》选读
作者:
王友 董鹏 编选
定价:
16 元
页数:
157页
ISBN:
978-7-309-09436-7/B.455
字数:
10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世人对老子其人历来存有争议。一说,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人。对于老子,司马迁曾这样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然仅有五千言,但老子以自然天道反观社会人道,揭示了清静无为的治政智慧,抱朴守真的修身智慧,知人自知的为人智慧,大智若愚的韬光智慧,与人为善的交际智慧,以柔克刚的竞争智慧,委曲求全的圆通智慧,无私无欲的人生智慧,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等等。《老子》宛如一部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宇宙万物,尽显人生百态,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门。
       《老子》一书虽然仅有五千字,但《老子》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而更在于其启迪人生的哲学智慧,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魏源说,“《老子》,救世之书也”;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鲁迅更是直言“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不仅如此,国外哲人学者也对《老子》赞誉有加。德国哲学家尼采把《道德经》看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可见《老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和其学说影响之大。然而,《老子》虽然论述了“道”,谈到了治国的思想,讲解了修身的主张,但它不是权谋之书,不是兵家之书,不是练功之书,更不是宗教之书。《老子》是智者之言。
       “道”是《老子》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是矛盾的混合体,是复杂的宇宙观,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万物存在的法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曾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那么,究竟什么是“道”?怎样认识“道”?如何把握“道”?本书在第一单元分别从道本无名、道隐无形、道空不盈、道法自然、道生万物、道无穷尽等六个不同的角度,阐释“道”的实质内涵与外在表现。
       “道”可以治国。老子主张治政“自然无为”,关心百姓的安宁幸福,希冀政治权力不干涉人们的正常生活,力避因战争给人民造成灾祸,期望能够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烦扰,追求“贵言”、“守中”的智慧。那么,今天我们读老子的“治国之道”能够获取怎样的启迪呢?本书在第二单元分别从无为之道、袭明之道、贵言之道、守中之道、安民之道、论兵之道等六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老子在治国论兵方面的具体主张。
       “道”可以修身。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强调主体自身的内在修养。为道者只有纯洁心灵,知雄守雌,方能真正进入空明澄澈的境界;只有拥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胜人之力,自胜之强,方能恬淡安宁,远离祸患;只有做到无私无欲,清静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算真正领悟到修身养性的要诀真谛。那么,老子的修身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怎样的启迪呢?本书在第三单元分别从不争之道、静虚之道、贵身之道、俭啬之道、知守之道、养生之道等六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老子在修身养生方面的具体主张。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任何一本书都要有独立的思想见地,都要站立起来读,而不应该跪着读。读《老子》,我们能够脱口说出什么是“道”吗?真正明晰了老子的辩证说理艺术吗?对老子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这都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予以思考。所以,本书在第四单元分别从推理论道、愚民复古、绝圣弃智、周行转化、贵柔尚弱、玄妙虚无等六个不同的角度,试图引导读者对老子之“道”进行思辨。
       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老子》一书微言大义,对《老子》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因而,今天我们编著《智者之言〈老子〉选读》一书,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文化底蕴不深,认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见谅,也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王友
       2012年10月
      
       目录
      
       第一单元道之为道
       第一节 道本无名
       第二节 道隐无形
       第三节 道空不盈
       第四节 道法自然
       第五节 道生万物
       第六节 道无穷尽
      
       第二单元治国之道
       第一节 无为之道
       第二节 袭明之道
       第三节 贵言之道
       第四节 守中之道
       第五节 安民之道
       第六节 论兵之道
      
       第三单元 修身之道
       第一节 不争之道
       第二节 静虚之道
       第三节 贵身之道
       第四节 俭啬之道
       第五节 知守之道
       第六节 养生之道
      
       第四单元 道德思辨
       第一节 推理论道
       第二节 愚民复古
       第三节 绝圣弃智
       第四节 周行转化
       第五节 贵柔尚弱
       第六节 玄妙虚无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