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西书背后的知识系统以及它与传统中国在宇宙观念上的潜在冲突——奇器的原理、知识和技术拥有自足的知识系统——要改变古代中国知识系统需要有三个观念支点——接受关于知识的新地图——确认另一种文明从“体”到“用”的合理性——承认普遍性真理的存在而这一真理不一定在中国——明清时期西洋知识“进入”中国观念世界的两个边界:西学中源与实用技术——“知识世界”的膨胀,在中国常常是随着“地理世界”的扩张而来的——世界的扩大和中国的缩小使中国思考和接受多元文明区域的存在这一新观念——历史观念的变化:古代中国关于一线单传的文明观念的崩坏和转型——作为基础的空间与时间、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改变——近代中国的自我认识史与关于“世界”和“亚洲”的观念变迁——“现代性的入侵”(inbreak of the modernity):关于伦理、政治和制度优越意识的消退——“富强”等于“文明”——关于整体知识的传统观念开始出现裂缝:小学与格致——十九世纪下半叶后的知识增长——介绍西学的书籍和报刊增多——中国人走向世界目验世界文明——西洋新知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传统的知识世界:数学、天文历法、地球之学、地壳和大气、关于“人”身体的知识、各种机器——格致书院的考试题——传统的知识系统的更新从教育制度开始——为应对变局追求实效而仿效西洋知识教育的方式——学科分类的转换与知识史思想史的巨变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895年: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不可并提的东洋和西洋——几位保守官员的建议:徐致祥、冯煦、马丕瑶——在普遍的心情之下“自强”成了中国人的共识——西洋人的奇特态度:鼓励变法——什么是“积弊”?——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两种观念成了人们思考的基础,普遍的世界主义观念和个别的民族主义观念——“在传统中变”(change within the tradition)到“在传统外变”(change beyond the tradition)——向西转的大趋势:以宋育仁、唐才常特别是康有为为例,以开会为例——传播方式的变化——借道东洋学西洋:日本书的翻译——在普遍向西转的大势背后隐藏了相当深的民族主义取向——传统能否延续的四个因素:共同地域、共同信仰、共同语言与共同历史记忆——在追求富强的世界取向里面包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对“西方”的爱恨交加的感情与反传统的民族主义——中国思想界后来在“救亡”和“启蒙”、“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的紧张——1895年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