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君子之言:《荀子》选读
作者:
胡凌 编选
定价:
22 元
页数:
252页
ISBN:
978-7-309-09851-8/B.478
字数:
16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前  言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但是,与孔子、孟子相比较,荀子却是一位两千多年来始终被误读、被忽略的大家。
       荀子本名况,生卒年代已经无从考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之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荀子最为老师”。荀子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来因遭受谗言,到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废,家居直到逝世,葬在兰陵。
       梁启超曾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章太炎赞美荀子说:“自仲尼之后,孰为后圣?惟孙卿(荀子)足以称是。”郭沫若更是将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并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近代史学家彭基博也说:“如果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古代哪一个思想家最相印合,那无疑就是荀子,那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强国方略,富民思想,外交政策等等,都可在荀学中找到惊人的相似之处,为政为学者不可不读荀子。”
       虽然有如此多的大家推崇荀子,但是在人们普遍的思想认识中,由于荀子主张性恶,提倡法制,也因为法家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荀子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诟病,认为他是“大醇而小疵”。与孔孟二位圣贤相比,荀子研究要寂寞得多了。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代人杨倞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荀子》。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荀子本人。一般认为,《大略》以下六篇,包括《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都是荀子的弟子所记载的荀子语录以及杂录的传记。其他篇目,虽然内容与荀子的思想多相吻合,但其真伪,在学术界也还有争议,如《儒效》、《君道》、《议兵》、《强国》、《仲尼》、《致士》、《君子》、《成相》、《赋》等篇,很多学者以为都有混杂文字在内。
       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思想成分,从而对儒学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后人总是将荀子和另一位儒学大家孟子做一番比较,因为二者关于人性的认识恰恰针锋相对。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在这里,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定论,但是荀子的“性恶论”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荀子之所以长期被误读、被忽略,与其主张“性恶”是有很大关系的。
       《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里面涉及荀子的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述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每一篇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作为“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如果不加遴选地将《荀子》的文章介绍给中学生读者,恐怕很难被接受和消化。所以,笔者试图用这样几个词语来概括荀子的思想体系:“天人之分”、“明分使群”、“化性起伪”、“劝学隆礼”,进而从以上几个方面编选材料,在形式上,打破荀子文章本身的完整性,将节选出来的段落以思想为主题重新编排组成单元,意在帮助中学生读者初步了解荀子思想的全貌,发掘出荀子这位被长期误读和忽略的儒学大家的思想精髓。全书均加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和简单的释义。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安小兰译注的《荀子》,如遇错讹难解之处,尽量多方查考。但笔者学力有限,成书时间也稍嫌仓促,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释义部分的见解也许浅陋不当,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胡 凌   
       2013年2月  
      
       目录
      
       第一单元 君子志学
       坚持不懈
       专一不随
       志在求道
       效法圣王
       善假于物
       亲近贤师
       见贤思齐
       不为不成
       不受蒙蔽
       甘受约束
       潜移默化
      
       第二单元 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
       欲不可去
       不顺情性
       虑者节求
       善者伪也
       礼乐相合
       以礼化性
       圣人兴礼
      
       第三单元 隆礼重法
       礼之本源
       天地至境
       好礼遵法
       隆礼未明
       多言而类
       必由礼法
       无礼不善
       国必有礼
       听政以礼
       不贰后王
       礼不必齐
      
       第四单元 天人之分
       人有其治
       天行有常
       不求知天
       人祸可畏
       知人顺天
      
       第五单元 明分使群
       人贵能辨
       处国有制
       以礼养欲
       恰当的礼
       生死若一
       传统丧礼
       饮酒礼仪
      
       第六单元 君子形容
       为人楷模
       君子品性
       君子仪容
       君子之言
       君子如向
       谨慎其身
       君子必辩
       坚守正道
       专一于道
       慎重取舍
       乐得其道
       内心坚定
       以法胜私
       包容众人
       君子不惰
       静心专心
       独善其身
       敬其在己
       不蔽之福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