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跨媒体的诗学
作者:
严锋 著
定价:
30 元
页数:
271页
ISBN:
978-7-309-09810-5/I.770
字数:
22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穿越”为视角,探讨文学跨越边界的不同方式。跨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超越国界的文学传播与影响,也是指文字与其他媒介的横向融合与跨越。本书从话语的角度,追踪现代文学观念在中国的播撒与变异;从媒体的角度,研究网络新媒体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新变;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出发,探讨文学的生产的超文学特性,以及文字在图像声音时代的命运。

作者简介


       严锋,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86年起随贾植芳教授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起随贾植芳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留校任教。1997年赴挪威奥斯陆大学随汉学家何莫邪教授学习工作。1998—2000年任日本东京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副教授。2003年任芝加哥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2004年为哈佛大学燕京学者。2010年任戴维斯加州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雕虫缀网录》、《感官的盛宴》、《飞翔的癖好》、《现代话语》、《生活在网络中》(合著)、《和而不同》(合著),译有《权力的眼睛》、《三人同舟》等。

书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第一辑即将与读者见面。从动议编辑这套文库到今天,转眼已三年。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一次小小的集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们献给自己师长们一份迟交的作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又是我们给各位同仁乃至更年轻同行们发出的对话与批评的邀请。
       三年的酝酿筹划、三年的协同努力,使我们逐步将自己的工作与更深远而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联系了起来,并开始慢慢融入其中。作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我们深深知道,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受惠于祖国的开放改革,受惠于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受惠于同辈间的切磋琢磨。我们是这十五年、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段文化积淀的受益者,也是一批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无比幸运的历史见证者。我们也许注定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但我们却也应是承先启后的“桥梁”,必须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这里记录的正是我们探索行进的脚印,也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一点微末的贡献。
       百年中国文学“走向(进)世界”的历程,给了我们思考过去、筹划未来的“底气”;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准备了难能可贵的学术资源和不可或缺的学科建制。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以之与我们所属的学科名称相呼应,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 打破界限、超越语言与文化的限制,乃是我们比较文学学人的使命乃至宿命。是的,我们无疑拥有不同的学术爱好、志趣和观点,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我们必须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阈,面对并尝试回答我们所浸润其中的文学与文化问题。
       “道不孤,必有邻。”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身处富于活力和学术追求的知识与精神共同体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也得到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这里,要送上我们衷心的谢意。
       同样值得高兴的是,与这套“文库”相呼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辑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讲座系列”等姊妹项目也已陆续启动。
       在“文库”第一辑即将面世的这个特殊时刻,先贤们的声音似乎又一次在我们的耳畔响起。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应“内之弗失既有之血脉,外之仍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陈寅恪先生则说,华夏文化的崛起须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出,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响应先贤的号召,集结这八本著作,仅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取今复古”、“扩大恢张”的行列中,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希望以后各辑不久将与读者见面。
       是所望也,谨为序。
       编者
       2013年5月
      
       目录
      
       第一编 文学外的文学
       超文本和跨媒体的文学
       变形的政治:对《大话西游》热的跨艺术解读
       感觉的世界谱系:重新发现莫言的现代性
       张炜的诗、音乐和神话
       创世与灭寂:刘慈欣的宇宙诗学
       走向网络的文学
       零敲牛皮糖:文学的数字化生存策略
       数码复制的知识
       阅读年代
      
       第二编 文学的旅行
       结构主义在中国
       话语的播撒: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从这里到永恒:新时期文学的时空话语
       寻找第三种“然”:新时期文学的真实话语
       在绝望中诞生:新时期文学的反讽荒诞话语
       模仿中的欲望
       走向象征的森林
      
       第三编 文学的对话
       忏悔与救赎:与莫言谈《蛙》
       走向狂欢:与余华谈《兄弟》
       新媒体中的文学:关于网络超文本与交互性的对话
       作家的第二口气:关于王安忆的对话
       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