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构想帝国:古代中国与古罗马比较研究
作者:
[德]穆启乐(Mutschler,F.) [德]闵道安(Mittag,A.)主编 李荣庆 等译
定价:
68 元
页数:
406页
ISBN:
978-7-309-09720-7/K.426
字数:
38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言
      
       这本论文集是2005年4月20—23日在埃森人类学高级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的结晶。该讨论会标志着“帝国和世界: 古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历史话语中自我和他者的构建”这个研究项目的完成。这个项目由弗里茨·海纳·穆启乐(FritzHeiner Mutschler)与闵道安(Achim Mittag)共同指导,曾得到德国大众基金会的慷慨赞助。
       这个项目的立项和研讨会举办之时,苏联已经垮台,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领导地位既令人敬畏又无可争辩。这些变化都发生在短暂的几年里。然而,帝国这个概念在政治和公共话语中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确切地说在众多场合下,不管是以批评的口气或是道歉的口气,这个帝国都是指的美国。有时指谓美国为帝国只是说明生活中的一种情况,并无褒贬含义。①然而,一些重要的政治学学者对使用“帝国”二字描述雄心勃勃的美国提出了质疑,②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帝国”这个词。比如,帝国可以比喻为一种主权的非领土的多元全球结构,它随着全球化市场和全球化生产网络而出现而诞生,它同时也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现代体系。③这种与政治相适应的“帝国”话语有其特点,即它的历史关系一般都限定于欧洲和现代范围,而古罗马则偶尔被认为是美国的模式。④
       另外,这种对“帝国”的新的关注也激起了一拨与历史相适应的“帝国”研究热潮。这种研究从不同视域,以不同形式,对从古到今的帝国进行了调查。⑤
       伴随着这种新的研究趋势的是对帝国的理论阐述。⑥历史研究中人们甚至宣称出现了“帝国转向”。⑦对此领域研究的深入评论工作目前刚刚开始。⑧在此我们首先特别感谢那些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比较方法进行的研究,特别是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和他的开拓性研究《帝国的政治体系》。⑨这部著作也包含了古代帝国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内容。⑩
       但是,我们的项目有我们自己的范围。它的目的是探讨与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相关的“帝国”的起源,亦即古代世界和世界上极不相同的两个地区。为什么我们选择罗马和中国?首先,罗马和中华帝国大体上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以前从没出现过地域那么广、历时那么久的帝国;其次,两个帝国都产生了文字记录的宝贵财富和其他历史文物,为两者的比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虽然新的帝国话语一向以美国为重点,但是,不少国际政治专家预计,中国将迅速崛起成为挑战美国的新的潜在帝国。毫无疑问,如今美国与罗马已无甚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前220)也没有什么牵连了。然而,过去的帝国对西方和东亚的文明进程和政治结构都有巨大的影响,比较古罗马和古代中华帝国,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而且能加强我们借鉴历史的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说与目前“帝国”话语是关联的。但是,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打开那个被讥为“尘封已久的思想箱子”来为政治提供指南。与其他帝国历史研究比较,本书意旨既节制又宏阔。就节制而言,其研究范围仅限于罗马与中国 及他们的历史观的研究;就宏阔而言,本书希望通过对范围的节制,换取深度上的突破。我们感兴趣的不是古罗马和中华帝国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结构,也不是他们的历史发展。我们关心的是地中海沿岸和东亚的庞大政治实体形成中产生的“帝国”和“世界”的观念形象。我们怎样理解这些观念形象和这些政治实体的构建、主张和价值?他们是何时及怎样产生的?东西方同异何在?他们如何影响政治动态和社会动态?他们在改变政治和社会现实中,自身又受到怎样的影响?
       在这个罗马/中国项目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学的讨论来回答这些问题。历史著作可以就历史事实过程提供珍贵的见解,可以围绕兴起的帝国提供学术争论。但是他们不能轻易提供世界映像: 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著作也有助于塑造、修改或改造它。以“帝国” 这个概念为核心,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历史学和历史观,因此打开了新研究前景。司马迁 (公元前145—前90/85年)及一些西方史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司马迁曾经不止一次地被比作希罗多德(Herodotus)。不过我们却认为把司马迁和他的后继者班固(公元32—92年)与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 维雷尤斯·帕特尔库鲁斯(Velleius paterculus,约公元前20—公元30年以后)和塔西佗(Tacitus,约公元55—约公元120年)一道研究,比与希罗多德或修昔底德进行比较更有意义。最近有人把希罗多德和中国的历史学家相对比。正是帝国的建立和管理以及皇帝帝位的建立,为进行这种对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国史学家和罗马史学家都有所论及。在这种全面类似的前提下,罗马和中国史学传统差异的探寻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因而,罗马中国项目紧跟着中国希腊研究指引的途径,只是在重点上有所不同。中国希腊研究创立于过去十年中,其重点在于东西方跨文化研究领域。而罗马中国项目的研究重点则转移到了古代地中海和中国世界的本质特征上来了,即“帝国”的出现及长期的帝国秩序的影响。
       我们作为文字学家、汉学家或历史学家的日常研究比跨文化研究所遇到的困难相对要小。欲知这些困难的程度,想像一下帝国这种理念就行了。在中国,“天下”的概念意为理想中普遍安宁而和谐的有序社会。罗马相应的概念则是“帝制”(imperium)。这个词汇最初指的是最高君主的权力,它包括“命令”和“统治”的意思,而且暗示在位者有权决人生死。只是到了后来这个词汇才用来描述罗马人对其他民族的统治。相应地,帝国的行政权力毫无疑问地包括强制和平。这在中国的史籍中比罗马的史籍得到更多的反映。至少在帝国的扩张期,这些史籍强调了战争在获取帝国领土中的作用。另一点不同之处是,在中国“天下”的理念更早就处于政治思想的中心位置了,至少在秦汉帝国建立以前是如此。而在罗马一方,“帝国”的理念不过是沿着帝国现象的实际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人们惊奇地看到帝国的理念在中国和罗马的史学著作中的表达非常突出,甚至在罗马帝国面临深刻危机和中国的帝国面临分崩离析时情况依然如此。
       本项目展开具体的方法和最后的研讨会,因而在几个方面影响了本书的编排。
       首先,是比较成分。为了使项目人员免于反复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之累,我们要求项目人员各按自己的专业特长,把讨论重点要么放在古罗马,要么放在古代中国。我们认为,惟其如此,各领域的专家才能尽其所能,发挥专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各自在研究中不涉及对比。关键的做法在于将专家分组配对,针对课题进行对比研究,用这样的方法引起两个领域的进一步的对话。
       为了成功地实施这一方案,各自的论点需要明确。因此要求参加人员写作时一方面必须体现出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准,同时,研究成果也应易于其他领域专家和一般读者的理解。因此我们希望这部论文集能为一般读者接受。
       最后,我们认为不仅有必要整合古典历史学和中国历史学的知识,而且,应引入碑刻、艺术、建筑、地图以及一般思想史等领域的材料。这样我们的项目就会具有真正的跨学科的特点。
       本论文集包容了八对不同的主题。两对重点在前帝国时期(第一部分),四对的重点在新兴的帝国时期,亦即罗马的早期元首制时期和中国的秦汉时代 (第二部分),另外两对的重点放在古代晚期(第三部分)。每一对文章的顺序,即罗马在前或是中国在前,取决于他们的年代范围或文章的组织顺序。
       如前所述,罗马中国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对两个帝国的史学中“帝国”的世界秩序加以比较。本书中,有三对相关文章分别对帝国的三个阶段加以比较: 创时期、鼎盛期和衰败期。[第一部分,尤里·潘斯(Yuri Pines )对黄洋和穆启乐(FritzHeiner Mutschler);第二部分,穆启乐对闵道安(Achim Mittag);第三部分,汉斯阿明加特纳和叶敏( Hans Armin Grtner)对闵道安和叶敏。]
       但是,为对帝国世界的画面有更好的理解,有必要在其他层面上也进行详细阐述。至少对核心的奥古斯都元首期和秦汉时代要有多层面的研究。这种多方面的研究是由第二部分另外三对论文完成的。
       第一对,针对帝国世界的空间拓展,探求帝国的地理知识和地图描绘(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对凯瑟琳·克拉克(Katherine Clarke))。另外两对,针对秦始皇和奥古斯都的成就的碑刻背景(miseenscène)[柯·马丁(Martin Kern)对克里斯蒂安·维切尔(Christian Witschel)]和建筑与艺术中帝国与皇帝的形象[施耐德(Rolf Schneider)对毕梅雪(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
       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由两对学者的文章组成。他们讨论思想史的内容。这其中不但出现了罗马和古中国帝国的世界轮廓,而且这个轮廓后来有所改观。[ 第一部分: 阿尔不赖特· 迪勒(Albrecht Dihle)对朱维铮和戴梅可(Michael Nylan);第三部分: 杰拉德·奥戴利(Gerard ODaly)对托马斯·詹森(Thomas Jansen)。]
       在尾声部分,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总结了8对文章,给出若干结论。不过在此,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无意做出绝对的结论,而是希望推动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们感谢那些个人和机构,他们的帮助使这个实验性的比较变成了成果。我们还要感谢德国大众基金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2003—2005年)的经济资助,包括对基金的代表安特耶·甘森海默(Antje Gunsenheimer)积极友好支持的感谢。
       我们深深感谢德国文化科学研究所前所长约恩·吕森(Jrn Rüsen)。他从一开始就给予了这个罗马中国项目热情的鼓励和睿智的激励。他还负责本项目与德国高等人文研究院的联系,该院热情诚挚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最友好的学术环境。
       与我们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一起工作是愉快的。那些大师们(汉斯阿明加特纳、王敦书(Wang Dunshu)和朱维铮)提供了他们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建议,那些年轻的同行们(黄洋,叶敏和张荣华)则带来了热情。我们感谢所有参与研讨会的学者,不仅是本书的作者们,也包括递交了论文但由于题目范围的原因无缘编入本书的学者们。
       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统罗曼·赫尔佐克(Roman Herzog)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令人振奋的演讲,他慷慨地同意我们分享他关于帝国能够保持统一的观点。此外,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慕尼黑)以及迈戈尔·利伯特(HansGeorg Lippert)在文章中介绍了新近拍摄的电影《英雄》和《角斗士》,其中对古代中国和罗马的描述令人神往。
       我们还要提到米歇尔·阿拉姆(Michael Alram 维也纳)、豪斯特沃尔特·布兰克(Horst Walter Blanke 比勒费尔德)、麦斯米兰·布劳恩(Maximilian Braun 德累斯顿/现在慕尼黑)、叶翰(Hans van Ess 慕尼黑)、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 汉堡)、佐藤正幸(Masayuki Sato 甲府)、罗哲海(Heiner Roetz波鸿)和王敦书(Wang Dunshu 天津)等学者,他们分别主持了小组会议并促进了讨论的展开。
       这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其他多方面的支持。杰拉德·奥戴利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建立了联系,并且给予我们很多建议、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我们感谢安德鲁·瓦尔特(André Walther,德莱斯顿)宝贵的实际帮助。金·艾米丽·费希纳(Kim Emily Fechner图宾根)和约翰·德林沃特(John Drinkwater诺丁汉)友善地在英文语言方面给予了不少改进。理查德·希德拉克(Richard Szydlak图宾根)为我们绘制了两幅地图。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希拉里·奥谢(Hilary OShea)和她的团队,在本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友好而耐心的指导。
       本书的大部分准备工作和定稿是在位于德累斯顿的穆启乐的家中进行的。没有朱丹薇(Danwei ZhuMittag)耐心的远距离通讯帮助,没有汉娜·洛斯克斯卡·穆启乐的乐观关怀,这本书的出版也是不可能的。
      
       闵道安、穆启乐写于德累斯顿、图宾根
       2007年9月
       (李荣庆译)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言 闵道安 穆启乐
      
       第一部分:帝国秩序的诞生
       A. 帝国的理念:帝国的开创及发展
       城市与帝国 阿尔布雷希特·迪勒
       过渡期:诸侯王与帝国 朱维铮
       古代中国“帝国”论 戴梅可
       B. 历史学与成长的帝国
       想象中的帝国: 先秦史学传统中“原始统一”观念 尤里·潘斯
       帝国出现: 公元前3—公元1世纪初历史叙事中的罗马及周边世界 黄洋 穆启乐
      
       第二部分:坚实的帝国
       A. 伟大的帝国与伟大的历史学
       罗马“帝国历史学”的问题 穆启乐
       打造遗产:古代中国历史编撰学与帝国之间的契约 闵道安
       B. 统一世界的空间范围——帝国地理和地图表示法
       图与文:绘制中国世界 施寒微
       文本与图象:绘制罗马世界 凯瑟琳·克拉克
       C. 自我形象和帝国话语的形成
       来自山岳的诏告:论秦始皇石刻 马丁·科恩
       《神圣的奥古斯都功业录》与罗马帝国 克里斯丁·维切尔
       D. 形象的力量:艺术与建筑反映出来的帝国秩序和帝王气魄
       形象与帝国: 奥古斯都罗马的形成 罗尔夫·迈克尔·施耐德
       汉代艺术中的皇室格调及他者形象 毕梅雪
      
       第三部分: 帝国秩序的没落
       A. 面对危机的历史书写
       帝国危机对晚古时期史料编纂和历史思考的影响 汉斯·阿明·加特纳叶敏
       帝国的边缘——汉以后的史学 闵道安 叶敏
       B.当帝国秩序分崩离析之时——再论宗教保护下的“罗马帝国”
       公元3至5世纪早期罗马帝国的宗教哲学发展新趋势 杰拉德·奥德利
       3到6世纪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新趋势 托玛斯·詹深
      
       结语 闵道安 穆启乐
      
       作者简介
       凯瑟琳·克拉克(Katherine Clarke),牛津大学,古代史讲师,牛津圣希尔达学院研究员和教师。
       阿尔布雷希特·迪勒(Albrecht Dihle),海德堡大学,经典文献研究退休教授,现居科隆。
       汉斯·阿明·加特纳(Hans Armin Ga rtner),海德堡大学,经典文献研究退休教授。
       黄洋(Huang Yang),上海复旦大学,古代史教授,哈佛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
       托玛斯·詹深 (Thomas Jansen),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教师,中国研究讲师。
       马丁·科恩(Martin Kern),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闵道安(Achim Mittag),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教授。
       弗里茨·海纳·穆启乐(FritzHeiner Mutschler),德累斯顿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教授。
       戴梅可(Michael Nyl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杰拉德·奥德利(Gerard ODaly),伦敦大学学院,拉丁语退休教授。
       尤里·潘斯 (Yuri Pines,又名Michael William Lipso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中国研究教授。
       毕梅雪(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原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中国易学)研究主任。
       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哥丁根大学,中国研究教授,格沃尔夫比特尔奥古都斯公爵图书馆主任。
       罗尔夫·迈克尔·施耐德(Rolf Michael Schneider),慕尼黑大学,古典考古学教授。
       克里斯丁·维切尔(Christian Witschel),海德堡大学,古代史教授。
       叶敏(Ye Min),天津南开大学,世界古代史副教授。
       朱维铮(Zhu Weizheng),上海复旦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