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
作者:
张真 编
定价:
35 元
页数:
370页
ISBN:
978-7-309-09939-3/J.216
字数:
30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分析,在20、21世纪之交孕育出中国城市一代电影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探讨其美学创新,及其与主流国产电影工业和国际电影市场之间矛盾而复杂的关系。研究聚焦于城市一代导演群体面对社会巨变的感性认知,记录现实的冲动,对于性和性别问题的表现等。作者强调,在新城市电影中,另外一批人成为银幕上的主角,他们是普通人和城市边缘群体,包括无所事事的漫游者、小贼、性工作者、邮递员、出租车司机、民工等。事实上,这些“流动的城市形象”通常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全书视野开阔,观点深刻,为意味丰富的、正在变化行进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和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份多侧面的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书摘


       丛书总序
      
       终于可以为这套丛书写一个简略的序言了,也是给关心这套丛书的朋友们一个必要的交代。
       自2000—2001年,我第一次赴美访学期间着手酝酿,到今天出版在即,这一套丛书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也遭遇了种种困难。从寻找有意愿的出版社、寻求出版资金、遴选书目、接洽作者和版权方到一一落实翻译者,等等,每一环节都经历了反复颠沛之历程。其间甘苦冷暖自知。鉴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纪录影像理论与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种种紧张的关系,较之丰富活跃、复杂多元的当代中国纪录影像创作与生产的实践,理论建设严重落后,研究队伍基本匮乏,依然是今天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这套丛书还是选择了坚守,也是迫于这样的情境。好在较之十年前,本丛书的书目进行了更新与调整,凡有修订版,翻译则依修订版而行,以期反映海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
       本丛书旨在激发中国纪录影像理论在学术上的精进,以学术建设为根底与方法,形成与实践之间的有效对话与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彼此砥砺与促进。基于以上考虑,本丛书包括了两个系列的内容:
       第一,对海外纪录影像理论的翻译介绍。目的是建构全球视野中可资比较研究的框架,以开放出不同的理论、历史视野与中国当下语境的对话与论辩。
       第二,在视觉文化的框架下观照当代中国影像研究。打通电影、电视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等不同影像文本之间的界限,以期在一个“影像中国”的学术视野中寻求对中国纪录影像的理论研究定位。
       上述两个系列形成一种互相补充与交叠的研究视域,即世界纪录影像与“影像中国”的双重聚焦,也是针对目前中国相关学术研究的欠缺。今天,无论在汉语学术界还是海外,对于中国当代纪录影像的关注与研究都处于方兴未艾的状况,大家也都在摸索与开拓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不同的研究理路和学术坐标来完成自己的学术建构,并以此方式参与和推进这个生机蓬勃的过程。与此同时,在一个社会大转变的时代里,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本身成为所有影像的脚本。在当代中国影像研究中,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纪录美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参照元素,或有机组成,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两者正以一种先锋与实验的方式互相交错与穿越,成为中国影像中最引人瞩目的存在,彼此不可割裂。另外,纪实与虚构的复杂纠葛还直接介入到大众传媒的影像生产与传播中,这些现象也特别值得关注与分析。在这个意义上,“影像中国”随着中国的“崛起”,也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影像生产与实践中最活跃的领域,而对其评价与研究并不充分,亟待改变。此为本丛书基本思路。在上述两个系列中,本丛书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或电视研究领域,而是注重在新技术与新媒体环境下,纪录影像与其他影像之间的互文本性,并特别关注与中国当下语境具有强烈对话基础的相关研究。
       第一辑“纪录影像”研究丛书包括四本:《新纪录》(斯特拉·布鲁兹著)、《纪录电影的地平线——为了批判地认识世界》(佐藤真著)、《高压森林——小川绅介的作品与日本战后纪录片》(马克·诺尼斯著),以及《中国新纪录电影运动:为公共之纪录》(裴开瑞、吕新雨、罗丽莎主编)。遗憾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司徒兆敦教授推荐的《伊文思电影创作历程——伊文思和20世纪的艺术》一书,沈涯涵先生由荷兰语译出多年,经张巍女士帮助与欧洲尤里斯·伊文思基金会反复协商,版权问题始终不能解决,无法纳入本丛书。这使得第一辑中没能包括伊文思研究——这位与中国的纪录电影历史有着深刻渊源的荷兰纪录电影大师,这一巨大的“缺席”希望以后可以弥补。
       第一辑“中国影像”研究丛书包括四本:《城市一代》(张真主编)、《银幕上的中国》(裴开瑞、玛丽·法夸尔著)、《播映:为世界上最多的观众——全球化与中国的电影电视》(迈克·科廷著)以及《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王政、吕新雨主编)。这些选目期望能够体现丰富、多元的学术理念,包容、开放的学术追求,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纪录影像发展脉络的内在联系。
       本辑以翻译为主,今后则希望更多纳入中国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感谢老朋友裴开瑞(Chris Berry)教授对英语学术书目的建议与贡献,以及在联系作者与版权方面的帮助。
       感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给予的出版资助,感谢基地主任童兵教授对本丛书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文杰先生为此丛书付出的辛苦努力。
       本丛书在第一辑面世之后,如果可能,希望不断加入新的书目滚动出版,以容纳新的研究成果,保持对学术前沿的追踪。本丛书秉承开放的理念,欢迎读者朋友后续的批评、建议与帮助。作为第一次相对系统的纪录影像理论与当代中国影像研究的翻译工程,承担翻译任务的多是年轻的学人,凭着热情工作,大量术语和影片都是第一次进入汉语学术界,虽然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校勘,但难免失误,也欢迎教正,以促进我们进一步完善这项事业。
       谨序。
      
       吕新雨
       2013年元月9日, 上海
      
       目录
      
       英文版鸣 谢张真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张真
       背叛不需要理由?——中国新一代城市导演与90年代以来的电影格局 张英进
       贾樟柯的独立电影:从写实主义到跨国美学 马杰声
       中国新纪录片:从现实到纪实 裴开瑞
       城市拆迁——当代中国大众电影与先锋艺术中的城市空间重构 鲁晓鹏
       重描城市的伤疤——九十年代城市电影中的拆迁与纪实冲击的限度 柏右铭
       攀登摩天大楼:《马路天使》(1937)和《美丽新世界》(1998)中的世界性消费影像 潘晓照
       荡游者何往?——中国大陆九十年代城市电影的“空间实践”与“负诗学” 黎肖娴
       宁瀛的北京三部曲: 年纪、阶层及性征的影像建构 崔淑琴
       张元的想象之城以及中国“杂种”的戏剧化 贝蕾妮斯·雷诺
       银幕内外的赵先生:都市男性欲望的尴尬 钟雪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警察题材的电影作品初探 史耀华
       都市幻景、魅影姊妹和新兴艺术电影的特征 张真
      
       附一 城市一代电影工作者 查尔斯·里瑞编
       附二 撰稿人简介
       中文版后记 张真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