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張廉卿诗文注释(全2册)
作者:
(清)張廉卿 著 丁有國 注释
定价:
120 元
页数:
1078页
ISBN:
978-7-309-10015-0/I.791
字数:
78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張裕釗,字廉卿,號濂亭,清末著名散文家、書法家、詩人,湖北武昌縣(按: 清代武昌縣,民國時改名鄂城縣,即今鄂州市)符石鄉龍塘張村人,生於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農曆十一月初四日酉時,卒於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正月十四日午時,享年七十二歲。他七歲入私塾讀書,誦讀四書五經,及長,不樂意於制舉業,喜歡讀曾鞏(子固)的文章,因而經常私下誦讀《南豐集》。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十六歲,應縣試,中秀才。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二十四歲,赴省城應鄉試,中舉人。咸豐元年至京城,考授内閣中書。當時,主考官曾國藩很欣賞他的文章,並派人約他見面。《清史稿·張裕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曾國藩‘賞其文,既來見,曰:“子豈嘗習子固文耶?”裕釗私自喜。已而,國藩告以文事利病,及唐宋以來家法,學乃大進。’從此,張裕釗出於曾門,後與吴汝綸、黎庶昌、薛福成同稱‘曾門四弟子’。曾國藩在《求闕齋日記》中寫道: ‘余門徒中可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咸豐二年(一八五二)農曆八月二十一日,他目睹清廷的腐朽,頽敗之勢已無法挽回,遂絶意仕進,辭官南歸。從此以後,他終生不仕,長期以講學爲業,先後應聘主講於武昌勺庭書院、南京鳳池書院、保定蓮池書院、武昌江漢書院、襄陽鹿門書院,教授學生達四十年之久,‘弟子三千,名人逾百’。直至光緒十八年,七十高齡,纔由其子後沆、後澮從襄陽鹿門迎養至西安。光緒二十年,卒於西安寓所。平生著述甚多,有《濂亭文集》八卷,《濂亭遺文》五卷,《濂亭遺詩》二卷,《論學手札》二册,以及《左氏服賈注考證》和《今文尚書考證》等。
       張廉卿以其畢生精力,在從事講學培植後進的同時,致力於文章學問,進行書法的繼承與革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講學的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門生衆多,其中最著名者有范當世、張謇、朱銘盤、宫島咏士(日本人)等,許多門生後來成爲學者、散文家、詩人或書法家。范當世,字肯堂,江蘇通州人。他從張裕釗學習古文,取法桐城,但不爲其所拘,後來成爲晚清桐城派古文家,也是‘同光體’的著名詩人。《晚清四十家詩》的編選者吴闓生,在詩集中以范氏的詩冠首,録其詩最多。范氏著有《范伯子詩文集》。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光緒二十年中進士一甲一名(狀元),後來成爲現代立憲派,資本家,他在南通投資白銀四十四萬兩,建一座兩萬紗錠的紗廠,又開辦墾牧公司、輪船公司、冶鐵公司、淮海實業銀行、大照電燈公司等九大企業,官至江蘇諮議局議長,清政府曾賞他三品銜。辛亥革命後,任江蘇兩淮鹽政總長、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著有《張季子九録》、《張謇函稿》、《嗇翁自訂年譜》等。朱銘盤,字曼君,江蘇泰興人。他長於文史,工詩與古文,爲晚清著名詩人,著有《晉會要》一百卷、《朝鮮長編》四十卷、《桂之華軒文集》等。宫島咏士回國後,創立了‘善鄰書院’,廣招門徒,傳授漢學,並重視傳授張裕釗的書法,因而在日本形成了一個張氏書派,其書道至今興盛不衰。宫島咏士的後人至今還供奉着張裕釗先生的靈位。張裕釗博覽群書,精通經史,篤志於古文辭,成爲桐城派末期之杰出者,其文名聞於海内,慕其聲望而私淑者,亦大有人在。《清史稿》首席總纂王樹柟(楠)在《贈張廉卿》詩中稱:‘吾愛張夫子,文章海内師。’並非過譽。《清儒學案》評他的文章的體與質稱:‘叚涂於韓歐曾王,上推晚周先秦盛漢,原本六經,沈潛於許鄭之訓詁,程朱之義理,以究微奥。’他對文章之法提出了精妙的見解:‘文以意爲主,而辭欲能副其意,氣欲能舉其辭。譬之車然,意爲之御,辭爲之載,而氣則所以行也。欲學古人之文,其妙在因聲求氣,得其氣,則意與辭往往因之而益顯,而法不外是矣。’(《答吴至甫書》)這在當時,對那些致力於文章學問的人,有着積極的影響。
       張廉卿生活的時代,正是清政權風雨飄摇、江河日下的末世。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國家,憑其砲艦之利,不斷地侵略中國,侵佔中國的領土,掠奪中國的財物。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雙重剥削與壓迫下,中國人民紛紛起義。他們攻佔州縣,殺官濟民,尤其是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革命,席捲了東南半壁河山,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權。義軍的英勇奮戰,先後達十三年之久,沉重地打擊了國内外的反動勢力。清朝統治者,對内,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對外,屈膝求和,簽訂了一系列的賣國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致使國日貧,民日困。尖鋭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使清政權有如大厦將傾。張裕釗感嘆自己生不逢辰。他在一首《放歌行》中寫道:‘前有萬萬古,後有千億年,我生胡獨如此間?蒼天,蒼天高高上無極,使我心悲抑塞侘傺不能言。’他以敏鋭的政治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了清廷的腐敗和衰頽之勢已無法挽回;因而,他從三十歲起,就一直絶意於仕途,擯棄功名利禄。雖然他的老師曾國藩由湘軍領袖進而當上了直隸總督,權重位尊,當時‘出其門者多通顯,裕釗相從數十年,獨以治文爲事。’(見《清史稿》本傳)在張裕釗看來,當官並不是目的,而是要行其志,爲國爲民做一番事業。如果‘道不行’,則‘乘槎浮於海’。因此,要審時度勢,‘可以止則止,可以仕則仕,君子之仕不仕惟其可焉耳,未嘗有意於其間’。這是他在《送黄蒙九序》中引用孟子的話以申述他對出仕的態度。他辭官不仕,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度其才不足以拯當世之難’(見《送吴清卿庶常序》)。同時,厭惡官場上的腐朽惡濁氣息,這也與他甘居澹泊、不求仕進有密切關係。他鄙視那些單純爲了‘榮與利’而做官的人。他描述這種人‘其仕非欲盡行其志,大都以其榮與利也;得志,則泰然其自恣,恤乎若恐自失;不得志,則輾轉怫胃;佗焉若不可終日’(見《送黄蒙九序》)。他在一篇《送吴筱軒軍門序》中,對吴筱軒勤於國事,經常處於‘惴惴’不安的狀態,和‘以誠自處,而以謙處人;勞則居先,而功則居後’的思想品德表示稱贊;而對於官場上的弄虚作假,和對某些搞軍務的人浪費巨資的現象表示强烈的不滿;對於公卿將相們爲了一句話、一點小事相互忿恨,而對於國家的奇耻大辱卻置之不顧等行爲,也表示强烈的義憤。同時,對官僚體制的‘貪污成俗國維破’(《冬暝》)以及‘萬事總爲浮僞敗’(《孤憤》)的現象,也是十分痛恨的。張裕釗不願意涉足官場,不參與政事活動,但是,他一天也没有忘記政治,忘懷國事。他‘退自伏於山澤之間,然區區之隱,則未能一日以忘斯世。其耳之所聞,目之所接,愴焉於其心’(見《送吴清卿庶常序》)。他對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强盜行爲,無比憤恨。而對於反抗侵略者的鬥争,卻寄予殷切希望。光緒六年(一八八),清政府拒絶了中俄《里瓦基亞條約》,俄國派海軍到中國海面上示威。張裕釗的學生張謇隨從浙江提督吴筱軒,赴山東辦理軍務,準備決戰。張裕釗在《送張謇之山東序》中,希望張生‘經武伐謀,料敵制勝,戮鯨鯢於東海……刷蕩國耻,張我皇靈’,並表示:‘余日夜傾耳跂足以望之也。’對於如何反抗外國侵略者,他曾經從戰略上提出自己的見解: 東南沿海,外國船隻輻凑,情況復雜,應該建節湖北,控制江之上游,以臨制東南,握樞要之勢(見《送合肥李相國督師秦中序》)。他憂傷時事,哀嘆國勢衰危的思想,在他的許多詩篇中都有所表露。他長期應聘在外講學,這固然是爲了培植後進;但是,由於家境窘迫,‘藜莧養不足,飢寒驅離家’(《病起柬汪梅村》),也不能説不是一個原因。他在四十歲的時候,感嘆自己‘至今阮籍爲身謀’(《悲歌》),直至年届古稀,仍以講學爲業,自嘆‘老去萍踪任飄轉,杜陵狂客我宜雙’(《晚登聞喜亭》)。他長期生活在下層,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在鄂境戰事頻繁、兵荒馬亂之際,他‘十載竄山谷’,接觸了窮苦百姓,因而同情人民的困苦。他在一首《無題》中寫道:‘吁嗟帝有醉,胡爲構此禍。吾生豈足惜,尚免戈殳荷。所悲蒸蒸民,焉得謝坎坷。’張裕釗在《送黎蒓齋使英吉利序》中,論述了中國自從明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及西方的進化,説‘西人善巧思’,兵械火器進步,‘天文、地理、聲光氣化之學’,研究得深刻。他們的舟車‘窮極六合’。還用革新進步的觀點指出:‘中國古代巢居穴處,茹毛飲血’,後來‘制禮作樂,備物制用’,‘秦廢先王之法,更立新制,漢唐之世不能易也。’在文章中論证了今日之中國,是從古代之中國革新變化而來的。他還以爲變革是不可抗拒的:‘今日世變之大且劇,天實開之,人之所不能違也。’他批評士大夫們‘拘守舊故,鄙夷詆斥,羞稱其事(指西方的文明進化),以爲守正不撓。’這好像是‘鷦已翔於寥廓,而羅者猶視夫藪澤。’這種主張變革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在當時無疑是進步的。光緒十三年閏四月初一日,他在寫給吴汝綸的信中説:‘聞都中至天津擬試辦鐵路,鄉舉及童試當增算學一門,風氣自此將日開矣。’可見,他對新事物的出現,是多麽欣慰;而對其意義的認識,又是多麽深切啊!然而,張裕釗畢竟是一位舊時代的知識分子,傳統文化思想在其頭腦裏佔主導地位,尤其是封建倫理觀念更爲濃厚。他讚頌貞女,頌揚節婦,這些都明顯地表現出了他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張廉卿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致力於文章學問。他在古文寫作方面,與少年時期,熟讀《南豐集》,學習掌握曾鞏的文法有關。及長,又誦讀方苞、姚鼐的文章,學習桐城派義理、考據、辭章合一的爲文方法。他最下力氣學習的是司馬遷、揚雄、司馬相如、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等人的文章。《清碑傳合集》中稱他: 其爲文‘叚涂韓歐曾王,以上推之晚周、先秦、盛漢,又原本六經,沈潛乎許鄭之訓詁,朱程之義理,以究其微奥,故其義粹以精,其詞深以厚。’成爲晚清首屈一指的古文家。曾國藩、劉庸齋(熙載)都稱他的文章當時在海内第一。還有其他的學者稱他的文章爲海内之師。
       张廉卿創造性地成就了張氏書體。張廉卿在書法方面能融貫前人的精神,領悟其率真之處。他悉用中鋒,主以濃墨,‘中鋒必折,外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爲圓;落必含蓄,以圓爲方。故其體式外方内圓,疏密相間,自成一家’,具有‘高古渾穆’、俊傑濃拔、沖逸玄奇的風格。他繼承創新的書體,氣骨兼備,在清代書法家中,成爲獨樹一幟、内圓外方的書體。康有爲在《廣藝舟雙楫》中稱贊他的書法説:‘其在國朝,譬之東原之經學,稚威之駢文,定庵之散文,皆特立獨出者也。’比張廉卿年長十歲的著名文學家劉熙載稱他:‘先生文章爲當代之冠,書法則在本朝一人耳。’其書法由他的弟子日本赴中國留學的宫島咏士回國傳授,至今已形成五千多人張體字書法流派,多次組團來中國鄂州訪問。宫島咏士的弟子上條信山,投資幾十萬日元同鄂州市合資在西山修建了張廉卿陵園。張廉卿生前對自己的書法成就也十分自信:‘吾書雖工,世不求,無所托之人,恐身死而迹滅。吾將歸於黄鶴樓下,選堅石良工,書而刻之,鑿懸崖石壁使中空如篋,陷吾所書石篋中,别用他石固其口,四周不使隙也,千百世後,必有剖此石得吾書者。’現在,國内外學習、研究、書寫張體字的人當以萬數計。張先生的遺墨,已成國寶。
       我從事張廉卿詩文注釋,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的。這個課題也不是憑我個人的興趣選擇的,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引發的。張廉卿先生的日本弟子宫島咏士先生的再傳弟子們組團來中國湖北省訪問,省市文化部門找不到相應的接待對象。臨時推薦了我的老師——華師大晏炎吾教授參加省級接待。由於晏教授也没有從事張廉卿的研究,所以當日本專家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時,晏教授感到心裏很不是滋味。後來,他聽説我在鄂州大學任教,就要我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從何入手呢?張廉卿先生是清末著名的文學家,《清史稿》中有傳。民國四年上海進步書局編輯的《明清八大家文鈔》中,把張廉卿算一大家,輯有《張濂亭文鈔》。張廉卿詩文藴含有豐富的古代哲學思想、政治制度、歷史事件、文化典故、古詞古字等,再加上没有經過點校,不易卒讀。因此,我的第一步工作,對詩文進行全面點校注釋,掃清閲讀障礙。祇有讀通其文,才能深思其義,然後才有可能去進行深入的研究。
       我從一九八七年開始注釋張廉卿詩文,涉寒歷暑,經歷了二十五個年頭,總算完成了由前人匯編成册的張廉卿全部詩文的注釋工作,爲進一步系統的研究張廉卿詩文的工作打下了的基礎。如今,我年届八旬,兼之體弱多病,似無能力進行下一步的研究了。我殷切地希望後之君子,能在此基礎上,對張廉卿生活的社會環境、政治態度、文學主張、教育思想、治學精神、人才觀念、書法藝術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恢復張廉卿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繼承優秀文化遺産、弘揚傳統文化,更好地爲繁榮社會主義文艺作出貢獻。
      
       丁有國
       二一二年三月四日於鄂州大學

作者简介


       丁有國,一九三三年出生,原籍湖北蘄春縣,一九五二年由中師畢業參加教育工作,一九五九年離職考入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一九六三年秋季畢業,分配到華師黄岡地區函授站任教師。先後擔任過初中、高中校長、鄂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務處長。一九八七年被評爲副教授,講授古代文學、古代漢語課程。兼任鄂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鄂州市張裕釗研究會副會長、鄂州市楹聯學會副會長。曾主編《鄂州詩詞》四期、《鄂州市志》、《論學手札助讀》,點校《武昌縣誌》,並擔任過《鄂州人物》、《鄂州新四軍革命鬥争故事》等書副主編,有詩集《鄂渚吟痕》、《鄂渚吟痕續集》。二七年,受聘擔任續修《鄂州市志》主編。
      

书摘


       總目
      
       上册
       序(湛有恒)
       前言(丁有國)
       濂亭文集注釋
       論學手札注釋
      
       下册
       濂亭遺詩注評
       濂亭遺文注釋
       附録:張廉卿先生年譜
      
       後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