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难点解析
作者:
杜艳华 主编
定价:
36 元
页数:
281页
ISBN:
978-7-309-10016-7/K.442
字数:
29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由复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优秀教学团队集体编写,是高校课程建设、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全书主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难点问题,进行了理沦分析和阐述。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二十九个问题,将集中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伟大真理,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本书可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加强课程建没和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杜艳华,女,1957年7月生,法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复旦大学教学名师。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发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缩影》、《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流史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研究》等学术专著。于《中共党史研究》《复旦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高校理论战线》《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书摘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诸问题
       问题一:如何认识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及历史发展的影响 邓杰
       问题二: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洋务派的“对外和戎”主张 杨宏雨
       问题三: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杨宏雨
       问题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赴俄留学运动有什么异同 叶根发 肖吟新
       问题五: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 杨宏雨
       问题六:如何认识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李华兴 杨宏雨
       问题七:日本长期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杜艳华
       问题八:如何评价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历史作用 高晓林
       问题九: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实践留下了什么启示 高晓林 韩平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重要人物思想
       问题一:梁启超对于社会变革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 杨宏雨 王敏
       问题二:如何把握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杨宏雨
       问题三:李大钊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有哪些关联 杜艳华
       问题四:在由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与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杜艳华
       问题五:梁漱溟是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的 王涛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现代化
       问题一:如何把握现代化与西化的辩证关系 杨宏雨
       问题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杜艳华
       问题三: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 杜艳华
       问题四: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因素有哪些 杨宏雨
       问题五:怎样理解中国国家形态以及政党国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王涛
      
       第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问题一:“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产生了什么影响 杜艳华
       问题二:如何评价杨匏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贡献 杜艳华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 朱潇潇
       问题四:苏区标语的创新之处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朱潇潇
      
       第五部分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一:如何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 杜艳华
       问题二:如何看待“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说法 高晓林 韩平
       问题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如何融入全球化的 高晓林
       问题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展对外党际交流的 杜艳华
      
       推荐书目:阅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及阅读指导 杨宏雨 周瑞瑞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